APP下载

浅谈课堂教学的问题生成及诱导延伸策略

2017-03-29曹玉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比较法课文思维

曹玉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捕捉住学生的“课堂生成”的新問题,及时科学诱导延伸,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教师课堂提问技术和艺术”的优化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针对初中语文课堂问题生成及诱导延伸策略方面跟进研究,旨在建构“动态生成的生命化课堂”高效教学模式,从而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创设学科场,为问题生成营造氛围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营造学科场,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感受,美妙地联想,沉静地思考,学生有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有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二、找准教学切入点,提升生成方案

课堂提问题目预设要遵循一个原则:要以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能太复杂,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还要注重变化,必要时要给学生留白。教师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有时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必要进行筛选,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地肯定。区分课堂生成问题是否有价值的标准至少要看它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这种生成能否引导同学逐渐接近事物的本质;这种生成是否确确实实具有创新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夸父逐日》时,请学生评价夸父的行动,一个学生评价说:夸父是“吃饱了撑的”。这个生成的答案就明显背离文本主旨,背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我留作课下学生讨论。因此,教师需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做切入点,提升生成问题的思维价值,利用生成的信息补充、修正、提升预设方案,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动态生成真正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设计中有效的问题设置,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三、调动知识积累,启发诱导,多途径、多方法解决生成问题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成。在学生认知偏离目标处,在情感冲突时,在能力欠缺时,加以巧妙点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生成问题,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其方法的诱导、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也是必要的。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研究能力。比较法是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通过审察,再通过求同、求异的分析,然后综合思考,得出的结论各异。比较法可分为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法教学、不同体裁课文比较法教学、思想内容比较法教学、课文与学生习作比较法教学、文章结构比较法教学、表现手法比较法教学等。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横比、纵比、侧比、类比、综合比等。所谓横比是指文体不同的课文进行比较,或同篇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比较。所谓纵比指文体不同的课文进行比较,或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语文、动作的比较。所谓侧比是指在横比纵比的基础上,挑选教学课文某个侧面如段与段、人物、环境前后变化,句子与句子的比较,侧比往往跟横比纵比交错在一起,如说明文之间不同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比较,议论文之间不同论点不同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的比较。所谓类比是依据其内在联想,将不同类的知识加以比较,一种是不同类的知识加以比较,一种是同类但不同种属的知识比较。所谓综合比是涉及多方面知识的总体比较。

2.运用方法迁移

方法迁移的前提是在解决新问题时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准确地联想,用以前的知识技能解决当下问题。要达到方法迁移的效果,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的有关知识结构,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新的问题。

3.运用联想法

联想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发掘作品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运用等所蕴含的联想。由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展开联想,从作品的思路中联想,从表现方法上联想。当然,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也是多方面的,对于比较独立的、难度不大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对于一些内涵丰富、抽象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必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与情感。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不仅要让学生有知识的建构、方法的生成,更要让学生有疑惑的萌生、情感的流淌和心灵的震撼。彰显可贵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超凡脱俗,使学生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孕育兴趣,调动情感,激活思维,触类旁通,相得益彰。

四、多元解读,答案开放

运用多元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同一个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新奇有趣的结论。尤其是探究性问题,答案往往是开放式的,不唯一的。开放式答案,更能促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学生产生不断探索新问题、新思想的意识,突破思维的封闭性。教师应该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为促为学生个性的展现,思维的发散提供必要的机会,并善于为学生多元思考搭建足够的舞台。使学生敢于向常规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

五、引导写作,升华生成

语文课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表达分为口语表达和写作两方面)两种基本能力,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要用表达进行巩固。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结合了自己独特感受后的一种重新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学以致用,引导写作,让课堂生成得以升华。

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对于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给以适当鼓励,加以正确指引。同时,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点。

猜你喜欢

比较法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