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17-03-29翟志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教科书历史

翟志明

批判性思维是指人在信息面前善于运用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策略,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做出自己评价的一种思维能力。其主要特点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独立性,不盲从于传统观点而是有理有据地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就历史学科而言,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学生在占据一定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善于对历史事物的是非、历史人物的功过等进行评估,同时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在于给学生多少高深的理论,而是提倡学会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探索性思考,并从中获得真知。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专制,加强沟通

所谓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打破传统教学上的学生课上过渡的依附于老师的不良现象。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往往处于强势的地位,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导者,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沦为附庸,进而表现出随波逐流,被动的一面,只能够单方面的接受,没有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显示是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为此打破这种旧规则的束缚,建立一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应该转变角色,由一个台前的训导者转变为幕后为学生学习辅导的奉献者。在课上,要淡化所谓的“师道尊严”,尊重,理解,接受学生的各项思维。在学生遇到学习历史上的困难時,做一个知心人,与学生一起平等的对话,久而久之学生抛弃了以前的思想包袱,进而在与老师的思维碰撞中发觉真理,收获批判性的果实。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解决学生批判性思维不高的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要鼓励学生就课上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尽量使得学生自己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在学生们说出的同时,其自身也能够在潜意识里面对于自身说出的疑问进行一个思维上的判断,这很大程度上属于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其次,疑问在得以提出之后,自身也会对于疑问进行一个自我解释,这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资料的帮助下,学生就会逐步的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就算学生不能够回答自身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的提问行为会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这个评价中,学生得到充分的鼓励。例如作为老师,我们常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假如历史上的牛顿不会对当时所流行的观点产生疑问,而是将自己埋没的话,他会不会成为闻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人们也许现在还生活在没有地心引力的愚昧的学说中。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什么情况,只要是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定可以得到一个飞跃的发展。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既有观念提出质疑。要提醒学生,无论是学习教科书或是其它社会学科书籍,无论是看历史电影或参观历史博物馆,都应该思考怎样对待眼前的材料。

三、进行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并非指花样翻新地采用多种形式主义的活动,而是针对程式化罗列历史的传统做法,探索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多种教学方式。在我看来,一节课可以仅注重于原因的探讨,结果和过程由学生自己去了解,评价和意义让他们自己思考;也可以仅提供给同学们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反思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评估不同评价的客观性和价值。一节课可以仅从人性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从历史数量关系变化来把握;可以从某种特定角度纵览(如“民主”进程、妇女地位的改变等),也可以围绕某特定概念的反思来展开(如“野蛮与文明”、“资本主义”等)。一节课能让学生掌握一种思考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或能掌握一个重要历史概念,或形成一个重要的历史意识,就是成功的历史课,这样比面面俱到、记忆大量肤浅的历史知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采用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考虑怎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探究,探询此知识是怎样产生的、记述是否客观,教师应尽量少做价值评价和判断。考试时涉及价值判断,不要设定统一的标准答案。若教师或教科书要表明态度,则需要明确这仅是个人看法或一家之言,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把每个论据都看成是批判性讨论的一部分。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置疑提问,用争议和原始资料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切忌包办性思考;应创造宽松的课堂文化环境,告诉学生可以用任何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五、布置有利于批判性意识形成的学习任务

首先要改变思维定势,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可布置类似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上网看新闻,说说哪些报道改变了自己对某方面事情的偏见;或哪些报道不公正,对报道提出质疑,使学生不再盲目迷信媒体的宣传。为打破对专家的迷信,可给学生提供对同一事件不同专家看法相反的两篇文章,让学生辨析其不同论据的合理性,得出自己的看法。为打破对教科书的迷信:可以用多媒体展现两种教科书的不同观点,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追问为什么,形成置疑问难的习惯,不盲从教科书的说法。也可以让学生寻找材料,充实教科书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教科书容量有限,所记述的人物事件只能是一种选择,并且只能介绍其概要或某一方面,忽略了许多重要信息,难以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继而让学生思考,教科书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内容而避开其它内容?是作者的局限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科书有无可能歪曲历史?教科书存在哪些方面的真空?这样,他们就能转变成批判性的阅读者。

六、筛选分析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是根据已有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学生思维层次和方式存在差异,所以思考结果往往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后环节应是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归纳,抛弃错误结论,完善其合理成分,使学生对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分析和归纳的依据一是信息,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持之有据;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离开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思维就会偏向,就会把一些看似正确而实则错误的观点教给学生。

总之,批判性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能更好地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是一种有独立见解、敢于质疑、不盲从守旧的人,批判性思维正是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形成准确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才能对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确定目标,长久坚持,就一定能收到成效。

猜你喜欢

批判性教科书历史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历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