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7-03-29张凤燕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挥挖掘激发

张凤燕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的“活”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教材的情趣特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四个方面来谈谈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激发;挖掘;提高;发挥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语文课堂教活了。“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课堂“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它。学生有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克服学习语文中遇到的困难,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巧用导语、加强诵读等渲染情境,角色扮演、创设氛围等再现生活模拟情境……通过这些手段,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去,不仅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内容,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用导语。一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的导课技巧有直接关系,导语设计得好,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讲故事的形式或巧设问题来导入新课,笔者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科普说明文时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先提问学生是否看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学生众说纷纭,跃跃欲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笔者又因势利导借机问学生孔明是怎么借到十万支箭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大雾天气,有的说是因为孔明巧用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情况下,我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小说中的孔明故弄玄虚了一番,其实他真正知道有大雾天气是通过观天象,即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看云识天气,至此引课就水到渠成,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加强诵读。诵读的过程就是记忆、理解、消化、感悟的过程。诵读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拥有深切的体验。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意境。如教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歌时,让学生在配乐中朗读,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浓浓的乡愁中,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提高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经常根据需要,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教《羚羊木雕》一课,就根据角色让学生演课本剧,分角色扮演“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等人物,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揣摩、品味人物的性格。还鼓励学生超出课文进行独特修改,自由添加一些更精彩的语言,如有的学生就在“妈妈要和我一起把木雕要回来”时,添加了“东西已经送了,再要回来,不是逼我成为言而无信的人吗?”、“你们大人也会这样子吗?”等话语,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通过角色扮演,不但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如巧用音乐、巧设话题、讨论质疑等方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呈现互动状态,充满活力。

笔者在上《白兔和月亮》时,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阐述人生哲理的寓言,寓言对学生来说在小学时就已接触过,由于寓言故事简短,学生对故事也较感兴趣,故对文章的阅读方面学生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如何让学生学生找出寓意,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因此在开始上课时,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他们说说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举手发言,讲了不少他们从前学过的或是小时候听过的寓意,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此时,笔者便引导学生观察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学生又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学生基本上能说出寓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加以总结归纳并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板书(寓言:故事+寓言、比喻性、借此喻彼),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堂课上,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入手,师生进行有效互动,学生畅所欲言,兴趣高涨。

二、挖掘教材的情趣特征是语文课堂“活”的关键

作品言“情”,感人需“情”,育人离不开“情”。可以说语文课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合体。中学语文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典范文。本身就具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地方和引人入胜的内在魅力。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类型选用不同的“传情”手段,善于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挖掘教材的情趣特征。

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激昂豪迈的诗歌,要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教平实的说明文可采用放映图片或讲故事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笔者在教《乡愁》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动听的歌曲,配上落叶的幻灯片,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听完配乐朗读后笔者立即让学生谈对这首歌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在这一节课中,我以文本载体,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情感得到升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堂“活”的升华

一篇优美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灵活运用应能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感受教材之美。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渗透知识,让学生认知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必要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知识,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山色,为什么“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反之,人们的审美心境,情趣经验的差异,也会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的感受。

四、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是语文课堂“活”的保证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人文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有很深的文化背景,要想教好语文,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苏堆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教师要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较大的收获,教学语言相当重要,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能结合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妙语联珠,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学生就能如沐春风、凝神聆听、笑声不断。生动、幽默、亲切、赞赏、启发性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更富有吸引力,活化课堂。有一次,筆者在教读《傅雷家书》这一课文中,对于“明辨是非”这个成语中“辨”字学生常写错字,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课堂上,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辨字后启发学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嘴说更不能信,同学们看辨字中间,像不像一只眼睛,这眼睛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说的,你们一定要“明辨是非”啊!此话一出,全场欢笑,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老师的形象风趣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言教学焕发生机,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语言,用激情来飞扬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天地中自由翱翔。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的“活”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境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探究、多反思,力求语文课堂起来越活。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2(27)

猜你喜欢

发挥挖掘激发
浅谈如何发挥好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如何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