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细处着眼 务实语文课堂教学

2017-03-29张静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母亲语文课堂

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做到从细处着眼,下足功夫,做足功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变得春意盎然,这也许是我们原本该追求的。

一、课前预习,潜心铺垫

我曾读张庆老师的文章,读到他语文教学的主张——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张老师这样来表述“倡简”——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要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预习工作,相信学生自己可以解决问题,把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预习让学生做到四学“学生字、学生词、学朗读知文意、学质疑”。

二、彰显自主,激活课堂

我不追求花样翻新的课堂,更不奢望做创意剧情的导演,我期待简易朴实的语文课堂,使它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一堂苍白无生气的课,使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得糊里糊涂,学生学得模模糊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反之,一堂充满活力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一)以趣激学,高效运行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和各种感官会无形中被调动起来。记得我在讲《畫风》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把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过程编成了几句优美的小诗,“风来了,风把旗子吹起了,风藏在飘着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在我们听来,看似简单,但对于孩子们来讲,却充满了诗情画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同时我又配以鲜活的动画,在学生动情朗读的同时,演示出画风的过程,我看得出,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学的很快乐,很轻松,丝毫没有倦怠的感觉。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地球、宇宙及人们肆意破坏地球的的录像与学生一同观看,当浩瀚的宇宙、美丽的地球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

(二)授予方法,指导质疑

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的确,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同时,答案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由于受学生身心、智力发展情况等因素影响,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三)读中品味,以读代讲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那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朗读是多么充满魅力。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记得我在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当我谈及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中途回去两次,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直到大二母亲弃养,季羡林最后见到母亲是在八年前,整整八年没有相见,日日夜夜都是思念,可是等到他们终于可以见面的时候,他见到的却是“回到老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从此,人天永隔,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当我叫起一个小男孩读这段话的时候,他读着读着不禁泪流满面,痛哭不止,让我和听课的老师也一阵哽咽,我想,此时,无论什么样的语言都会显得很苍白无力,也无需去解释,学生自然而然领悟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就是朗读的效应和巨大潜能。所以,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使学生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的捷径。

(四)引领读写,将语文教学落于实处

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也很多,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读写的方式很多,比如:仿写、改写、补写、续写等,可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我在讲《搭石》一课时,运用了仿写的方法。在学生理解了搭石上所呈现的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是理所当然的事,学生被这样的情景深深感动,进而让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学生在动情的乐声中,展开想象,想象出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语言也叙述的条理分明。这样简短的写作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漫漫长路中会慢慢对写作产生兴趣,不会再产生为难心里。

三、拓展延伸,拓宽视野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作者简介】张静,女,汉族,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母亲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