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本,让预设与生成相濡以沫
2017-03-29吴文清
吴文清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小学品德课要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经历、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自主建构,从而形成多种能力。为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学情,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情境,上学生喜爱的品德课,让他们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活动情境;策略
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学要目标设定的前提,又是教学内容呈现的依据,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与教学活动预案的落脚点。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小学品德课要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经历、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自主建构,有效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创设丰富多彩活动情境,让学生喜爱的品德课,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使品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低年级:“趣”中生成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侧重于习惯的养成,但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分散。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形象思维发展优于抽象思维发展等年龄特点,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情境首先要有趣味性。为此,教师应设计贴近孩子生活且富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允许他们以玩乐的方式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生活,并喜欢小学生活。
【案例1】模拟活动:制作植物名片(浙教版一年级下册《动物、植物和我们》)
1.实物(仙人球)展示,引入植物名片:
师:今天一位与众不同的植物朋友想和大家做朋友呢!你们了解它吗?请你说说它?(我叫什么?我外衣的颜色是?我的味道是?我什么时候最美?)
2.看课件,出示仙人球的植物名片,请学生读一读。
师:看了仙人球的植物名片,我们是不是更了解它了呢?
小结:是啊,通过观察制作植物名片是详细了解植物的好方法呢!今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
3.小组合作,协作完成植物名片
出示“温馨提示”:
(1)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图片上的或者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植物,合作完成植物名片。
(2)合作完成时,每位小组员至少说出一项。
(3)赛一赛,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棒。
各小组组长依次领取植物卡片,制作植物名片。老师巡回指导。
4.小组交流展示,晒一晒,理解“生命现象”。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植物卡片(以“我什么时候最美”这个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理解植物一年四季的而变化,感知植物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的过程),并将植物卡片贴在板书上。
小结过渡:植物会发芽、开花、结果、落叶,这都是植物的生命现象,就和我们人要吃饭、睡觉一样。
上述案例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对植物生命现象的了解,教师设计了“制作植物名片”的活动,此活动的设计亮点是一个“趣”字上,它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拟人的方式,将教材中的图片以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并将原来“人与物”的对话,变成了“人与人”的对话,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孩子们思考、吸收、比较、评判,懂得发芽、开花、结果、落叶是植物的生命现象。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低段是孩子行为、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进一步优化低段孩子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实效性,切实地规范孩子的行为规范,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段课程在形式、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教师设计活动需要趣味性,但不能把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否则就偏离了教育的轨道。肤浅、短暫的趣味不是兴趣,一时的兴奋热闹也不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的设计也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则的。
二、中年级:“动”中内化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孩子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入了多方面生活的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积极营造多元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多关注课堂生成的东西,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切是感受,从而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案例2】模拟活动:走进祖国锦绣河山(浙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师:今天,老师将用别样的方式带大家去玩一玩,看一看。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三条线路:
线路一:遨游诗海(目标:了解关于长城、长江、黄山、黄河等祖国河山的诗歌,感受美丽河山愉悦心情。)
线路二:叫醒你的耳朵(目标:通过了解祖国河山的传说、故事等,明白人文性与美丽河山相得益彰。)
线路三:脑筋要转弯(目标:通过小组同学合作探索问题,感受长城、长江、黄山、黄河作为锦绣河山、灿烂文化象征的原因。)
当我宣布这三条线路时,孩子们大部分要求选第三条线路,只有两个小组选第二条线路,第一条没有人选择。
师:(看大家都把目标转向了线路和线路三,吴老师又对其中两组悄悄透露:)我告诉你们,其实第一条线路也是很好玩的。绝对不会记你们失望。在老师动员下,有两个小组又选了线路一)
案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走进祖国的锦绣河山,老师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三个活动:用诗歌的方式游览、用传说故事的方式游览、用文化底蕴象征内涵的方式游览。为此,老师还为活动取了恰当而又新颖的名称。“遨游诗海”是与语文学科融合,让喜爱诗歌文学的孩子对这条线路充满期待。“叫醒你的耳朵”源自一首歌的歌名,与音乐学科融合,让那些平时追赶潮流的孩子,也可能会触动孩子那颗好奇的心——耳朵能叫醒吗?脑筋急转弯,孩子都爱玩,又喜闻乐见,因为它能挑战孩子的思维。通过“脑筯要转弯”这一条线路有效激起那些敢于挑战的孩子的兴趣。同时,因为老师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活动之间又有层次性,因而活动非常有效。
三、高年级:“思”中升华
高年级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与独立思维能力。简单的玩乐活动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好玩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品德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与对话,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
【案例3】剪纸活动:感受地球的水资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師: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先剪一个半径为6cm的圆纸片。
生纷纷动手剪。
师:现在你们手中的这个圆纸片就是一个地球,我们剪掉30%的陆地面积。
生还不明白教师用意,都很兴奋地剪掉30%的陆地面积。
师:下面这一剪很重要,你在刚才的纸片中剪出2.47%的淡水资源,注意同学们可以先画一画再剪。
很多学生表示很为难,老师指导剪法。
剪完后,有很多学生惊讶呼喊:这么少,怎么这么少,地球上的水怎么这么少!
师: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这么少,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这么少的淡水资源里,还要分为可利用和不可利用,你们猜一猜,可以利用的淡水是多少?
生猜各种答案,有2%,有1.47%,有1%等等。
师课件出示:0.3%
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叫到:“太少了!”
师:请同学们从刚才的纸片中剪出0.3%的可利用淡水资源。
学生纷纷表示无从下手,大呼:剪不出来,太少了。
师追问:拿着这少得可怜的纸片,想着那完全剪不出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你的心里想到了什么?
学生群情激昂,发自肺腑的感叹:淡水资源实在是太稀少了,水真的是太宝贵了,任何东西都比不上水呀……
案例中,看似简单的剪纸活动,学生却在一次一次剪纸片中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生的情感从活动开始时的兴奋,到活动过程中忧虑,到活动后的凝重。课堂上看似师生间随意的对话、简单的剪纸片活动,但就是在“谈谈”、“剪剪”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升华。活动最后,老师还让学生探究:什么是五水共治,为什么要五水共治?学生因为有了前面活动的铺垫,对五水共治的原因心知肚明,同时更显得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当学生纷纷说出:但存点滴水,留于子孙喝;五水再不治,将来定无水等觉醒的话语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这个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引领了学生今后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本情况是决定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教师只有走进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学相融,才能使教学更好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教师应努力让活动形式服从内容,避免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除此,还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和资源的不同,设计适宜的活动,以简洁的方式、有意义的体验和有效的生成,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国家教育部)
[2]《中小学德育》,2014年、2015年期刊相关文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路》,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