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效应
2017-03-29吴迪
吴迪
摘要:从经济总量角度考察了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后,可以发现,自90年代以来,河南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在逐渐减弱。而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总量与结构之间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汤光华,1999),也就是说,从结构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效应。然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下面就以三次产业分类法来探讨产出增长与就业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三次产业
一、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
衡量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一种常用指标是就业弹性,它是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表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假定产值增长率为a,就业增长率为b,就业弹性系数为E,那么就业弹性系数可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
E=b/a=就业的增长率/产值增长率
用差分公式表示为:E=(△L/L)/(△Y/Y)
(2)对第二产业进行回归分析
1978-1991年的回归结果:
1991-2006年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并逐渐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第一阶段,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很高,达到0.56,也就是第二产业经济每增长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可增加0.86%,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轻纺工业为中心的工业迅速发展,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大量劳动就业。但是,在第二阶段就业弹性迅速下降到0.10,产值增长所带动的就业人数的增加仅仅是前一阶段的五分之一,两者的相关系数也降低到0.69,更加表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力下降。这主要是90年代以后,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国有工业企业普遍实行减员增效,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因此,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这种趋势,一方面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并不表明其没有就业增长的潜力(张车伟,2002)。
(A)第一产业03)第三产业
(3)对第三产业进行回归分析
1978-1991年的回归结果:
1992-2006年的回归结果:
对比回归结果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特点最为鲜明,从横向比较来讲,在两个阶段它都是最高的;从时间趋势来讲,虽然有所下降,从0.62下降到0.44,但波动幅度不大,仅下降了0.18个单位,稳定性较强;同时,从相关系数上看,第三产业产值同就业人数之间也保持很高的相关性(图4-2-B),这充分体现出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特征。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中的多数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并且劳动力存量很少,1992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为19.8%,即使是2005年也才为31.4%,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补充大量新增劳动力,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但是,自1992年以来,本来需要作为就业主渠道加以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反而呈现出有所下降的趋势,这主要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由于相对于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传统第三产业(如零售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来说,资本密集程度高的新兴服务行业(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导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呈现下降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1)从横向来看,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小且为负值,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居中,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都为正值,这表明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對就业增加都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对就业增加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从纵向来看,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在90年代后都有所降低,其中,第一产业降幅最大,为0.49个单位,第二产业次之,为0.46个单位,第三产业降幅最小,为0.18个单位。第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的下降,使第一产业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未能顺利实现就业的产业转移,这是造成我国经济总量就业弹性下降的主要缘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