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之我见
2017-03-29张翊豪
张翊豪
摘要:21世纪是人才涌动,万马奔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谁能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极高的综合素质,谁就能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鉴于当前初中学段地理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课题,任重而道远,只要广大教师不懈努力,定能向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
关键词:探讨;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30-01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变,地理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广,由此,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渠道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了。因此,地理教师不能再局限为一个"教师角色",而应该将单方面传播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双方互动的角色;不再仅限于单方面教学,更多的是将"互动教学"带进课堂。而且还要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更加广义化,使它不仅具备学校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还带大家参与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是很乐意参与的。创设教学情境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内容,那为何不把学生组织起来亲身经历这些过程呢?比如说让学生组织进行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发动思维设计地理新闻点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中。
2.运用多种方法引入新课
由于长期以来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地理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使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兼用到了地理课堂上。其中最普遍的两种方法就是"讲"和"翻书"。其中的"讲"法,通用的应该就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或者就是"同学們,现在老师讲",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就这样被引导成为"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如此被动的单向教学活动。另一种"翻书"法,就是"同学们把书翻到……页",使看书这样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课代替了本应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这样的现象,应该将"讲"变成"学习"或者"讨论",将"翻书"变成"翻图"。虽然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那么,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呢?其实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地理新闻引入法,即教师和学生互动,由教师或者学生来评述国内外的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将地理趣闻由教师或者学生来评述,类似"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由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来激发学生相互讨论,阐述各自观点;学生报告引入法,这就需要学生就学习专题写出个人或者学习小组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使学生就教师所编织的开放性题目进行举一反三,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目标激励引入法,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迅速进入课题学习;表扬批评引入法,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进行表扬,以此来鼓励学生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但需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将地理游戏或者是地理竞赛利用道具或者软件来实际实施。
3.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