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

2017-03-29宋元利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究性新课标

宋元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27-01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一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1.生物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足见其重视程度。

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变量"、"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如"收集或测量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的,如"花的结构"。此外还有要求学生"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充当"校园绿化设计师"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2.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及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面对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3.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4.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探究性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