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去寻找共鸣”

2017-03-29杨柳

综艺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杨华救助站

杨柳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春节期间,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在特别节目《一路回家》中的一段话,引起网友热议。大家惊叹于“央视越来越接地气儿”的同时,也掀起了挖掘“央视段子手”的热潮。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在《新闻联播》、新闻频道中持续推出了《厉害了我的国》《一路回家》《家是什么》《零点后的中国》《说句心里话》等系列报道,创新性推出《家和万事兴》大型直播互动节目,这些散发着浓郁真情的节目引发了亿万观众的共鸣,不仅一路刷新收视纪录,并持续成为网络热词和热搜话题。

CSM全国网数据显示,春节长假前三天CCTV-1《新闻联播》收视率3.29%,较去年(1.66%)提升幅度98%;分别在白天时段和《新闻联播》投放的《一路回家》《家是什么》两个系列报道,收视相较去年春节同时段最高提升幅度49%。

与一路飙升的收视率相应和的还有网友几乎一边儿倒的好评和赞誉。“最近的新闻总是看得我想哭”“这一期的新闻联播真的有够暖”……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上,类似的评论比比皆是。

“媒体人总说春节是媒体的淡季,尤其是新闻的淡季,但我觉得它其实是黄金季节。”央视新闻元旦、春节节目总负责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表示,因为平常会有很多重大的时政报道,所以版面并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反而是到了节假日,给了她们一个能够精心策划,安排版面的机会。这次春节特别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认可,也是因为杨华和其团队根据节假日的特点做策划,考虑到了更广泛的大众情绪,唤起了受众的集体记忆。“作为媒体,你说央视有变化吗?有啊!我们始终在寻找新的形式和手段去表达,但是我们也一定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对世道人心的捕捉。”

小切口大落点

以真情实感触碰观众内心

春节特别节目中,有个比较特殊的拍摄场景——上海市的一个救助站。这是相对争议比较大的拍摄场景,这样一个与春节氛围格格不入的地方,能做吗?即便做了,能播出吗?负责这一场景的记者在拍摄之前非常担心,可是十几天的蹲守下来,他却收获良多。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被父母遗弃的女孩儿,一位初中生。原本她是在寄养家庭生活的,但是因为户籍问题,寄养家庭无法解决她上学的难题,只能将孩子退回了救助站,直到最近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解决了她的户籍问题,她又可以回到寄养家庭,可以上学了。救助站的站长是位复转军人,平素看上去刚硬冷面,但这样一个硬汉却流下了眼泪。“看着挺心酸的一个开始,但是你却能看到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其实在影响着这些人,这个小女孩的命运不就在一点一点变好吗?”

同样是在这个救助站,记者在跟着工作人员搜寻流浪者时发现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的母亲早年去世,他因为和父亲起争执就离家出走了很多年。对于来救助站他很不情愿,记者问为什么,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他认为来救助站的都是好吃懒做的,毕竟他是一个大小伙子,不自食其力还是挺丢人的。“你会发现并不是住在大桥底下,他就没有尊严了。最让我们意外的是,后来这条片子上了《新闻联播》,他的表姐看到后找到我们。现在这个小伙子已经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在杨华的观念里,救助站并非不能播、不能放,流浪者哪个国家都有,这是国家正常的社会问题。“主流媒体需要留一个窗口,去倾听社会底层人微弱的声音,你能捕捉到微言,也说明你的传播是很有力的,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意大利电影导演贝尔塔拉曾经说过,电影是什么?电影是用文字之外的语言,用镜头去记录、触摸那些含辛茹苦的人们。电视、电视新闻也是这样。”杨华强调,不要去回避含辛茹苦,这恰恰是最能触碰观众内心的东西。元旦期间,新闻中心做了一档节目《为谁辛苦为谁忙》。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就是因为触动了人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这一年过得不容易。可是当记者们真正面对采访对象时,他们发现,即便大家讲着辛酸的点点滴滴,却又都在努力的做更好的自己。

杨华介绍,她们最近做的“二孩”话题也是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好选题。适逢国家二孩儿政策推出一周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很多家庭都发生了变化。这个看似不大的命题背后却牵扯着复杂的户口问题、教育问题、收入问题等等。“这是个很有张力,同时也是每个普通家庭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它既是家里的一件大事儿,背后又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甚至还牵扯出了婆媳关系、‘丧偶式家庭很多有趣的话题。”好选题就是从很小的切口切入,却能呈现很大的落点。

救助站的故事也好,二孩的话题也罢,在这些看似类型各异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那就是都能够触动大众情感的共鸣,这正是央视新闻在内容选择上重要的标准。

扫街式海采到场景式海采

为形式创新不懈努力

在内容选择上,央視新闻始终坚守着对“世道人心的捕捉”;在表现形式上,创新是新闻团队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场景式海采”就是今年春节期间的一项重大尝试。

“场景式海采”是对“扫街式海采”的全新升级。“我们借鉴了日本NHK的纪录片《纪实72小时》,它是以72小时为一个时间的窗口单元,记录在这个场景内会发生什么。”杨华介绍。

央视新闻率先应用“场景式海采”模式的节目是元旦期间的《为谁辛苦为谁忙》。“《为谁辛苦为谁忙》一共23个片子,每个片子10分钟左右。该系列采访对象并非事先约好,全是现场的真实记录,也没有一个是命题作文,都是在和大量采访对象聊过之后,才会发现这一场景中人物的一些特质和共性。”央视新闻《为谁辛苦为谁忙》《家是什么》系列场景海采总导演席罗曦介绍,之前海采的节目只是同期接同期,记者提问的问题也比较单一,可视性偏弱,而场景式海采更能‘抓眼球,一则它是特定环境下采访对象真情实感的流露,二则它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让人看完感同身受。

“我经常跟记者说,场景是有魔力的,场景是有自己的特质的。”席罗曦将对“场景式海采”的要求简单概括为三点:刻画场景,记录生活,呈现一群人的真情实感。

看似简单的几点要求,真要实现却并不容易。从结果倒推,15天时间,23条片子,平均每条片子时长10-15分钟,而每条片子的素材平均时长都在10小时以上,更有极端的场景,素材时长超过了30小时,工作量可见一斑。

“不怕跟你说,我们这些后期编辑,全都哭过,压力太大了。”说起这点,席罗曦对自己团队的小伙伴们很是歉疚。

有了《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前期摸索,春节期间制作《一路回家》《家是什么》时团队对场景海采就有了更深一步地理解和思考。

“比如我们做《一路回家》,选择了火车,选择了长途车,选择了厦门和金门航线的轮渡码头,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后面做《家是什么》时我们选择了天津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理发馆,选择了北京的中国照相馆,选择了台湾的眷村,选择了洛杉矶华人聚集的一个餐厅。这些选择本身就带着对创作的思考,带着你的‘企图在里面。”以火车为例,杨华认为旅途是能带动人情绪的地方,节目播出时间是小年到除夕,那个时间段人们都在归家途中,而火车是中国人回家重要的载体,它也是个有合理的采访空间和机会,容易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的临时性的封闭小社会。

在天津的理发店,央视新闻的记者们也收获了令人感动的内容。一位60多岁失明的大妈,倒了好几趟公交车来到这个理发店。为什么她要来这里?因为过节时子孙都会从外地返乡,虽然她看不见,却希望孩子们看到自己齐整的样子……这样一个特定场景,很容易让人触动,原来一辈一辈的中国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一个理发店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很多东西,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

就像杨华经常对记者所说的,“一定要相信真实,相信生活,相信生活不会欺骗你。”场景式海采的制胜之道就在于它的真实和贴近生活。

追求操作的极致

完成的不是作业而是作品

“这一系列场景式海采的节目,我们要求做到极致。情感是极致的,故事是极致的,镜头是极致的——只有这样一系列极致的东西才能形成一个好作品。”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席罗曦想打造的就是一个好作品,而非是完成功课。

为此他要求摄像,用高级的镜头去记录和刻画场景,要做到每个镜头都有意义。他向记者布置了海量的采访任务,因为没有海量采访就不会呈现出好故事。他强调每个片子都要重点刻画两到三个人物,达到情感堆砌的效果。甚至他還向领导申请了航拍。

也有很多人质疑,为了做一个节目,还是一个尝试性的节目,有必要投入这么大吗?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新闻中心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才促成这系列收视、口碑俱佳的优秀作品的诞生。

据统计,场景式海采《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7天播出23条成片,央视新闻同步发布的相关微博点击量超过8000万次。在新浪微博形成的同名话题曾成为社会类话题排名第一,累积2亿次阅读。场景式海采《家是什么》系列,6天播出9条成片,央视新闻同步发布的微博点击量近3000万次,短片的秒拍视频观看总量近4500万次,同名话题阅读量近6000万次。

除了对操作上的“极致”要求,今年春节特别节目的制作在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上也与往年有着很大不同。“以前做节目基本是自己部门干自己的,很难形成系列作品。这次杨华主任做了新调整。前期有经济部、社会部、国际部、地方部,后期是我负责的编辑部,再加上相关技术,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席罗曦表示,正是因为在架构和流程上的大胆尝试,才能最终呈现给观众触动人心的作品。

尽管各级部门和观众对央视新闻元旦、春节节目诸多赞誉,但对杨华而言,播出版仍然有难以弥补的遗憾。

大年初一,央视新闻中心对节目做了一系列精心编排,《家是什么》《厉害了我的国》《说句心里话》——从家到国,再到那些为了国家无法回家的守边部队官兵们的心里话,情感层层叠加。但未曾想以上精心的安排却被突发的设备故障打乱了阵脚。

《说句心里话》在7点20分之前必须播出,但因为制作设备突发故障,本来应该在7点之前就审完的片子7点10分才拿到播出线上。审片时杨华发现节目后四分之一的声音效果不理想,而且还没有字幕。片子时长4分多,看完一遍就已经7点15分了。片子前面四分之三是官兵们讲述自己的心里话,很感人,后面四分之一则是一组快剪画面,各边防哨所的官兵给全国观众拜年,最后一个航拍镜头落在维和部队营地“和平万岁”标识上,画面很震撼。按照杨华的想法,这个收尾再配上音乐很完美。可是转瞬即逝的时间和明显带着瑕疵的声效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纠结,最后播出版在片子的四分之三处戛然而止。事后杨华不断反思,觉得自己还是反应慢了,没有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做出最佳处置。“后来再想想,其实我可以让片子走一走,如果在线上时声音还能容忍就把它播完,不行,就把声音拉下来做个紧急处置,会比戛然而止效果更好一点。”

这件事让杨华耿耿于怀,不仅是因为她对工作的精细化要求,也因为她对节目编导心怀内疚。事后她听说该片编导看到作品没有完整播出非常痛苦,“出去狠狠地抽了三根烟”。“这个编导是我们非常优秀的一个业务骨干,他曾经是名军人,对部队有着深厚感情。那么认真的一个编导,如果当时我的反应再机敏一点儿,也许就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片子播出后受到了领导的表扬观众的认可,但是我自己知道这并非最佳效果。”

从谦卑做起

形成和观众的良性互动

一直坚守在新闻第一线,杨华有过太多次被观众批评,被网友喷的经历。对此,她认为要理性地分析和对待这些骂声。“有些骂声是基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对立,为了骂而骂,对这种你就要有抗骂的能力,要有定力,敢于坚持自己。还有一些骂声是很有道理的意见和建议,有些也许尖锐,也许偏颇,但它有道理,你就要虚心去改进。作为国家电视台,不仅实力要让人认可,你的态度,越平视越好,越谦卑越好。”

“我们做媒体的都怕做了半天人家说我们是‘高级红‘低级黑,那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去找客观原因以外,更多的还是要找主观原因,是不是能力问题,是不是尊重了传播规律,是不是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是不是踏踏实实走基层,去贴近群众?要学会反思自己。”杨华表示做新闻既要保持定力坚持自己的路,同时也不能封闭保守自说自话。

谦卑是一种尊敬的态度,但这和迎合讨好是两个概念。她认为朱广权的“地球爆炸论”就很好地展现了这种态度,“我们也是电视民工,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啊!这个时候我们要竭尽全力放下身段儿,让观众认识到央视这些记者也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也挺不容易的。”

包括“重庆磁器口”道歉事件,也是央视新闻谦卑态度的一种体现。“做节目和做人一样要真诚。主播对将磁器口安在成都的道歉非常幽默巧妙,更重要的是非常诚恳,不遮不掩,错了就是错了。其实观众都挺通情达理的,你大大方方承认错误,他们反而不会多说什么。”这也是与观众的一种良性互动。

在与观众的互动上,央视新闻也一直在努力寻求更有效的互动方式。初一到初六新闻频道的晚间时段,每天推出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互动节目《家和万事兴》,以大屏联小屏的形式每天聚焦一个话题,“晒年夜饭”“晒全家福”“晒传家宝”“说小伙伴”“话小别离”,每一个话题老百姓都有话可说。而小屏上征集来的内容实时进入大屏,则给大屏带来了鲜活味道。

杨华介绍,2月19日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它包含网页和APP两个版本,观众不仅可以按照地域搜索自己身边的新闻,而且还能应用回看和预告功能。“之前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上传UGC的平台,还是用特别原始的邮箱互动方式。央视新闻网的上线将会为我们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开辟一个全新渠道。”

猜你喜欢

杨华救助站
石磨
IP城域网/智能城域网BGP收敛震荡的分析方法
寒夜:温暖的寻找
短镜头
小学校长杨华:把生命献给大山的孩子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遥遥无期
借条上签字须谨慎
社会救助的痛与惑
救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