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顺应论的语用视角看诗歌翻译

2017-03-29彭佩兰马晓婷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

彭佩兰 马晓婷

摘要: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的具体意义,强调对语境中的交际信息和言语行为的正确理解或推导,注重有效、恰当的信息传递。本文主要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译者对诗歌的翻译,着重探究译者如何顺应读者的认知假设,选用恰当的语言翻译形式,补缺原语信息空点或断点,对译语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信息补缺和语用充实,从而实现译语与原语的语用功能等效,从顺应论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诗歌翻译。

关键词:顺应;诗歌翻译;信息补缺;语用功能等效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01-02

1.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的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学科领域。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即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的三个特性是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以往有关诗歌翻译的研究,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从诗歌语篇形式、风格、文化或审美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语用视角进行诗歌翻译的研究是不多的。然而,语用学是与翻译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语用学强调对交际信息的正确理解或推导,以及如何有效、恰当地进行信息传递和表达。只有从语用学的纬度构建诗歌翻译的理论与模式,才能独辟蹊径,拓宽翻译发展空间,真正实现译语与原语功能等效(Nida, 2002)。也就是说,诗歌翻译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顺应过程。

2.语用功能对等是诗歌翻译的重要基础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语境是动态生成的,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前者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以及线性序列等。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好的译文必须在语言结构、语体风格、文化意识等方面与原文契合,达到功能方面的动态对等,从而地实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的有效顺应。

2.1实现语用功能等效是诗歌翻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问题。Kirsten Malmkjer(2005)分析语言翻译与语言学的关系,指出奈达的翻译交际观包括把握原语作者的语用目的等要素。如何从语用视角深入探究诗歌翻译的等效问题,如何从语用视角,对原语进行语境补缺及对译语进行语用充实,以实现译语与原语的功能等效,对于诗歌翻译极其重要。本文认为,要实现译语与原语的功能等效,首先要正确理解原语中的信息,特别是非明示信息,把握原语的语用目的,然后以读者为动态语境基础,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原语信息空点或断点的补缺,实现译文在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等方面的信息充实。

2.2信息补缺与语用充实是诗歌翻译十分关注的问题。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日常生活总所进行的正常语言交际均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补缺指的是對此进行以语境为基础,将语境信息和语言形式之间的空缺或断点串联起来,实现作者和读者之间对非明示信息的认知共现。在语境补缺的基础上,译者该如何充分顺应原语并对译语进行多层面的语用充实是我们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古诗的英译,探究译者如何对顺应原语信息的空点和断点进行补缺,对译语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等方面的语用充实,对翻译过程中的交际语境的语用充实将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三个维度进行具体的阐释。

3.中诗英译的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

3.1对语言语境信息的补缺及充实。翻译诗歌时,译者要对译语进行语言语境的信息充实,使译语篇内衔接自然、连贯。以译者庞德对于《长干行》第一节中第五句的译文为例,分析庞德如何充实语言语境信息。

原文: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现代汉语译意:常常低垂着头面对墙壁,便是你唤我千百声,也不敢回头一望。

译文: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 (Pound, 2003)

庞德首先正确理解原语信息,将"向暗壁"作为主要活动,"低头"只是所伴随的一种仪态,体现出妻子娇羞与尴尬的状态,所以选择 "分词短语"语言形式Lowering my head,这样更加符合原语,很好地实现了篇内衔接自然流畅的效果。此外,由于原语字面信息不完备,存在大量信息缺省,交际信息(即语境信息) 和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断点",如"千唤"过程中,所缺省的信息为:妻子在丈夫多次温柔的呼唤时是出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庞德将"千唤"译为被动态,并使用过去分词"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这种语言形式体现出妻子"娇嗔和无措"的状态,符合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使篇内衔接自然,并且顺应了篇际语境中语用情景因素的制约,取得译语与原语的语言语境等效。因此,诗歌翻译中,译者首先应正确理解原语的语言语境信息,找出原语中的信息缺省或空点,然后对译语进行相应的语言语境信息的充实。

3.2对交际语境中物理世界信息的补缺及充实。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正确理解原语并对物理世界信息进行有效的语用补缺和充实。从对物理世界的动态顺应上看,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何自然,于国栋,1999)。诗歌翻译中的物理世界,主要指时间与空间的指称关系。时间指称包括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作者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等(Verschueren,1999)。有些情况下,原语字面信息在指称物理世界时存在信息缺省,所以译者应找出这些空缺点,顺应其文化意象内涵的基础上,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法习惯并适时地补充目的语中所缺乏的信息(李成团,2010)。

例: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曹雪芹,高鹗,2005)

Earth'S fairest prospects all are here installed,

So 'Prospect Garden' let its name be called!(David Hawkes,1981)

霍克斯将"天上人间诸景"译为"Earth'S fairest prospects","Earth"表明所描述的景象仍是在人间;然而"fairest prospects"首先让读者脑海中浮现"fairy"的形象,开始由人间景象联想到天上仙境; "prospects"除了表明"景象"之意外,还有"眺望,前景"的意思,实际上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再现大观园内的绝美景致,犹如仙境般的景象。"Earth'S fairest prospects"巧妙地实现了虚实照应,既烘托出实景,同时又营造出虚无缥缈的氛围,扩大了意境,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绝美意境、宛如进入仙境。可以说,霍克斯的这种译法较为准确且完整地顺应了事件及人物所处的物理世界,并以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物理世界的信息充实,实现了原语与译语在时空上的指称对等。充分实现了交际语境中物理世界信息的语用顺应,以及信息断点的补缺。

3.3对交际语境中心理世界信息的补缺及充实。交际过程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Verschueren 把心理世界语境的顺应,看作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交际一方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交际另一方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诗歌的语用目的虽然是多维的,但重在于教化与怡情。因此,诗歌译者首先正确把握原语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进行适当的视角站位,来顺应和充实原语作者、读者及译者自己的心理世界,进行心理世界的语境信息补缺,才能使译文更加贴切原文。我们需要从什么样的视角站位或定位,对心理世界信息进行补缺和充实,并使译语真正贴切地再现原语作者的心理情态,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分析李商隐嫦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探究译者如何进行视角站位对原语的信息空缺进行补缺和语用充实。译文:

Are you sorry for having stolen the potion that has set you?

Over purple seas and blue skies, to brood through the long nights? (Witter Bynner)

宾纳在翻译时将第三身之叙写改为对第二身之告语者"Are you sorry for having…",与原文相比更显亲切,采用第一视角语用站位来探究"嫦娥"此时的心情,有力地移入了原语作者的情感,译者通过语用视角的站位和调整,有效地补充了原语中有关心理信息的空点,加强了原语与译语所含情感的可及性,从而引起目标读者心理情态的共鸣,使译语和原语心理取效等同。

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中"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被许渊冲译为:To meet my mother-in-law's taste, I send to her daughter the first share. (许渊冲)

聪明的儿媳妇会想到,小姑子常年与婆婆在一起生活,肯定十分了解婆婆的口味。因此,新娘做好羹汤后先叫小姑子尝, 足见其谨慎、机灵的性格特征。在该译文中,许渊冲采用第一人称,引入人称指示词"my, I"从而将原诗的旁观者视角转换为译诗的局中人视角,以局中人的口吻来叙写新娘"我"询问小姑的行为,令人感觉亲切自然、活泼生动, 趣味盎然。换句话说,译者先顺应原语作者感情,将其移入(同情),再进行语境补缺与视角站位变换(移情),站位于第一视角,采用第一人称代词"I"及其所有格"my"适当的译语形式来准确传递和输出该情感,让自己作为事件参与者与当时的情景融为一体,以引起目标读者的感同身受,因此能更加有效地传达原语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3.4对交际语境中社交世界信息的补缺及充实。Verschueren认为,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诗歌译者先要将不同语言蕴含的文化差异内化,然后根据所对应的符合其社会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准确的顺应。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译者为了顺应社交文化差异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顺应语言差异所做出的调整相比,其重要性往往要大得多。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要对原语中存在的有关社会文化习俗的信息空点进行语用补缺与充实。下面我们分析许渊冲对王建的《新嫁娘词》的英译。原文:"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译文: Now married three days, I go shy-faced. To cook a soup with hands still fair.(许渊冲)

在译文中,许渊冲未将"三日"直接翻译成the third day(第三日)或three days(三日)。因为古诗中的"三日"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三日,而是指在新娘结婚之后的三日,俗称"过三朝"(中国古代习俗中,"三朝"是新娘向大家展示她持家本领的日子,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厨艺展示)。译者都很好地理解了原语,并根据已有的交际知识找出了原语中的此处信息空点,随后对所空缺的信息进行补缺和语用充实,补充了译语"Now married"。譯者在诗歌翻译中的这种信息补缺处理方式,不仅很好地顺应了读者的文化价值体系及认知假设及非明示交际意义,补充了原语中隐含的信息内容,有效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婚礼中女子"过三朝"的文化习俗,从而在译语中充分实现与原语的社交文化等效和交际目标对等。此外,许渊冲在翻译此句时更为彻底地顺应了该语境,加上了"I go shy-faced"。作为新娘在次日初次展示其厨艺,着实有些难为情。因此,诗歌译者应充分理解诗歌原文中词或结构所蕴含的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 进行以读者为取向的语境信息补缺,顺应原语作者、目标读者与译者自己的社会文化习俗(李成团,2010),达到社交文化等效,实现原语的语用目的。

4.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译者对古诗的英文翻译译文,探究译者如何选择语言形式补缺原语信息空点或断点,实现译文在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方面的信息充实。诗歌翻译过程中,实现功能或交际意义的等效远比追求原语与译语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重要得多。译者只有充分理解原语中的语用目的和非明示交际信息,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或视角站位对原语进行信息补缺和充实,最大程度上顺应原语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从语用顺用的角度充分理解原语的交际意图,才能取得译语与原语的语用功能等效,从而翻译出能够让读者在认知上没有交际信息断点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 E. A. 2002. Language and Culture - Context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Kirsten, M. (ed.). 2005. 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3]Pound, E. 2003. Poems and Translation.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 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5]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New York:Arnold,1999.

[6]李成团,诗歌翻译的语用视角:语境补缺与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

[7]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8]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Classics,1981.

作者簡介:

彭佩兰(1975-),女,湖南益阳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马晓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学生。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恨歌》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