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危机处理问题探析
2017-03-29胡梦娟
胡梦娟
摘要:在面对问题时,应选择及时处理还是尊重体制?从员工来看,国企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等到发现为时已晚。从国企自身来看,体系和流程成为人员、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的障碍,导致危机问题处理的延误。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政府的庇护,国企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不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针对这些缺陷,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国企危机处理问题提出建议,以期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实现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危机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32
1引言
在我国现代社会,由于国企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市场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经济市场的“标杆”,但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国企日益显现出自身弊端,如自身规模较大,灵活性不足;企业管理体制僵化,官僚化严重,运行效率低等。2015年我国大力推行国企改革,以提高国企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力求从制度体系上进行突破,以更适应市场的姿态继续发展。
2国企危机处理现状
2.1国企现有危机处理机制的优势
2.1.1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企业有条不紊的运行
国企大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人职责明确,管理范围清晰,保证了企业有序的运行,避免出现权责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当出现危机时,也能从容应对,各部门按照各自权限,相互协调配合,避免造成企业的混乱,减少重复性工作,避免了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2.1.2员工的存续期望高,组织归属感强
国企稳定性高,一般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员工薪酬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福利待遇方面,国企远远优于非国企,满足了员工的基本需求。国企用工规范,很少由于经营压力而解聘员工,员工的工作安全感较强,同时,国企一般建有独立的工会组织,活动丰富,企业氛围融洽,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因此,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强。
2.1.3国企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危机处理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大多国企受政府扶持,拥有更多的资金和特权,包括价格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贷款和外汇的便利性政策等,保证了国企有序的运行。当遇到危机问题时,政府可為国企提供更多的便利,降低了国企所承受的风险,使其能够更好的应对危机,减少企业的损失。
2.2国企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危机处理意识
由于国企规模较大,发展较好,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较高,企业稳定性好,因此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从管理者来说,对国内和国际市场最新动态较少关注,不能及时发现风险;从员工来说,只关注于自己的基本职责,缺乏创新思维和责任感。根据“4R”危机管理理论,强调了缩减力和预备力,危机处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缺乏危机意识,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从而延误了危机的处理。
2.2.2官僚制严重,规章制度过于刻板,组织分工过于明确
国企大多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此官僚化严重,企业中各岗位职责明确,形成一个严格有序的等级系统,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由于国企刻板的等级制度和权责范围,当发生危机问题时员工不敢擅自处理,需得到上级指示才行,根据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危机处理是关键期,应及时处理并采取合理措施,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可能造成危机的进一步升级。而大多国企仍保持着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慢,且失真度高,在传递过程中易出现差错,从而造成了指示的错误执行,给企业造成损失。
2.2.3国企存在组织惯性现象,缺乏创新和活力
国企的领导者大多“求稳”,抵制改革,恪守过去成功的理论和经验。当有新的危机出现时,国企的领导者大多墨守成规,不善于变通,同时在严格的等级和集权制度下,员工积极性也不高,对环境缺乏敏感度,当面临危机时,根据“4R”危机管理理论,企业预备力和反应力不够,从而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3国企危机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1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重形式轻效率,领导者只会纸上谈兵,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办事效率低,导致危机不能及时解决。
其次,传统文化重权威轻民主,权威在国企中表现为专制、集权、家长制,当危机发生时,员工没有权力去解决,只有等到上级指示才能处理,易延误时机,不能忽视领导者个人能力对危机解决的影响,领导者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导致危机问题的恶性循环。
最后,传统文化重共性轻个性,在国企中,员工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企业缺乏弹性和活力,当出现危机时,国企不能及时反应,导致问题的延误。
3.2管理制度落后,高层管理风格存在缺陷
首先,多数国企采用集权管理,决策程序不科学。国企的管理者大多由政府直接任命,身兼数职,各种决策权力集于一人,且监督机制不健全,决策正确性难以保证。当危机发生时,下属几乎没有决策的权力,只有得到指示才能行动,可能错失时机。
其次,国企的管理风格多为独断和无制约、盲目的扩张与多元化,对财富的追逐、对成功的期盼,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往往会造成错误判断。
3.3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全体职工所认同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国企作为行政机关附属物,过分依赖政府,毫无个性特色,许多国企的文化千篇一律,脱离实际,流于形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危机处理中,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民主式的企业文化就会鼓励员工积极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专制式的文化就是命令和服从。而国企文化建设尚不完善,大多“纸上谈兵”。且推崇集权,员工没有主动意识,只能先汇报再行动。根据“4R”危机管理理论,反应力不够导致危机不能及时解决。
3.4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优秀人才
首先,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国企在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上都不占据优势,抵御风险的能力略显不足,同时国企注重对制度的维护,保证了稳定性,而忽视对企业能力的培养,以致缺乏实践能力。
再次,国企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运营模式,使得一些优秀人才“望而却步”。在遇到危机时,人才的缺乏造成企业策略的不适时。根据斯蒂文·芬克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如果措施得力,企业不但转危为安,还可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如果不得力,会使危机复杂化,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麻烦。
4对国企危机处理的建议
4.1引入新的思想观念,提高危机处理水平
随着非国企逐日发展,国企自身优势已不再明显。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增强适应性。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国企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培养员工的创新和冒险意识。其次,国企可以引入“团队”思想,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集思广益,在企业中形成相互学习和竞争的氛围。给下级员工更多的权力,当发现危机征兆时,能够及时处理。最后,重工业国企可以推行“HSE”管理体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活动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减少企业的损失。
4.2推行国企制度性改革
2015年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最根本的是进行制度性改革。国企与政府有天然的“血缘”关系,管理者大多由政府任命,现在国企的改革方向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力求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增强企业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企业内部透明度,减少政府干涉,完善国企基础管理和监管制度。当面对危机时,领导者能基于企业利益,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应增强企业的透明度,使员工拥有更多实权,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3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吸引优秀人才
国企大多属于基础产业,缺乏独特的市场核心竞争优势。制度僵化,官僚化严重,在面对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国企应采用一些新兴的技术来提高实力。如通过大数据提升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对危机管理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和预警。国企还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对于管理者,不应只限于行政任命,而是通过能力考核进行选拔,为企业引入新鲜的血液;对于基层员工,领导者应提高自身招募选拔能力,通过笔试、面试及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核,实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
4.4建设公开、民主、务实的企业文化
国企文化建设“千企一面”,毫无个性特色,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在国企中应建立起公开、民主的企业文化,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给予员工一定的自主权,当危机来临时,下级能及时参与到危机处理中去。同时注重务实文化的形成,立足实际。国企大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重形式轻效率,着眼于做“表面工作”,决策缺乏实践性。对此,国企应积极改革,不再只强调形式主义,而应积极形成做实事的思想。
5总结
国企作为经济市场的中流砥柱,大多仍保留着传统的等级观念和规章制度,缺乏创新性和活力,在面对危机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的解决,给企业造成损失。
我们应从国企自身特征出发,找出其在危机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不完善的组织结构、过于刻板的规章制度等。并分析原因,结合国家的最新政策,提出:首先,从思想上,摒除传统的权威思想,形成民主、務实的企业氛围,引入新的管理理论,更灵活有效的解决危机问题;从行动上,企业管理中应减少政府干涉,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在遇到危机时,能积极的献言献策,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危机,也满足了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靖.国有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3).
[2]李英禹,毕波,苏晋.国有大中型企业危机管理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5,(07).
[3]张晓峰.国有大中型企业危机管理问题探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06).
[4]张海宁.中国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04).
[5]陈翠环.国内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04).
[6]贺正楚.企业危机管理:组织与组织管理的视角[D].长沙:中南大学,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