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体检报告,只是健康管理第一步
2017-03-29孙爱民
孙爱民
健康管理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美梦。体检只是通往这个美梦的一个起点,如果不能打通路上的障碍,体检行业整体都将陷入没有出路的泥沼
起床之后,量血压、测心率、检晨尿,将获得的数据输入手机软件,结合体检呈现的健康状况,手机会提醒你今天该吃什么菜、做多少运动;若是吃得不对或运动量不够、对自己的身体不利,手机会自动报警,甚至私人医生会打来电话提醒。在不久的将来,这是科学、定制化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它的实现,有赖于健康体检得到的全面数据,与之后跟进的健康管理。
在中国,每年约有3.5亿人接受体检。不同于以往的“查病式”体检,如今的体检行业正借助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健康管理进阶,剑指慢性疾病。
体检只是慢病管理的起点
经过女儿的多番软磨硬泡之后,65岁的李佳珍终于同意做一次全面的体检。2017年3月11日一大早,在女儿张彤的陪同下,李佳珍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一家体检中心,两小时后,体检完毕,略显疲倦的李佳珍坐在餐厅里吃早餐。
上一次李佳珍参加体检是五年前,当时在陕西宝鸡市的老家。那年开春,县里的人民医院组织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在村里工厂打工的李佳珍没赶上。“去了20多个人,5个查出癌症。”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李佳珍仍心有余悸,“刚开始觉得,没病为啥要体检,医院让免费体检,不就是为了多拉人去做手术!一下子查出这么多癌症,真是太吓人。”
寻思半年,李佳珍最终花300多元在县人民医院做了一次全身体检。那次体检,像是受了三小时的罪,李佳珍印象最深的是,排队、找科室,没人引导,医生护士个个面孔呆板。李佳珍没查出担心的癌症,却查出了糖尿病。体检报告随手被扔在抽屉,再没用过。
那次经历和北京的这次体验有天壤之别。这次李佳珍购买的是900多元的老年人体检套餐,不仅有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腹部彩超、胸部正位等常规检查,还有女性盆腔彩超、乳腺彩超、尿酸、生化4项等女性专项检查。
电子化数据、互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体检升级成为可能。
医生还问她的病史、家族病史,甚至平常喜欢吃什么菜、睡眠如何、运动多少。坐在一旁的张彤,正在下载这家体检机构的APP客户端,“有电子数据报告,医生们会给一个清晰的综合健康评估。我们可以咨询报告中超标的项目”,和母亲不同,张彤更看重如何按评估结果,帮助母亲预防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
慢性病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导致86.6%的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四大慢病占死亡总人数的79.4%。尤其高血压、糖尿病,在中国发病率呈现攀升之势,每14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每7人中,就有1人有高血压。
2月14日,一份事关13亿中国人健康福祉的中长期规划发布。在这份《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下称《规划》)中明确宣称,到2020年,力争30岁-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降低20%。
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彼时,国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将得到有效控制,可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因复杂,很难治愈,要降低死亡率绝非易事。关键在早发现、早治疗,并配合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因此,从体检到医院的中间环节,是管理、控制慢性病的阵地,也是体检行业延伸服务链、自身变革的“主战线”。
让一次体检贯穿整个健康管理的理念,这是当下体检机构的目标。体检完成后,通过可移动平台,人们拿着数据与医生互动,配合运动、饮食等定制方案,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患者少吃药。
“体检只是数据采集环节,之后再加上评估、干预,才实现了健康管理。”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查了不管,只是像以前那样搁一边,跟没查一样。”
自197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艾丁顿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起,今天美国每10人中就有7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可视化数据,将这种服务推上一层楼,人们的身体状况被做的像“晴雨表”一目了然。也许你并不十分关心疾病,但每天也会看看天气。
为什么新盈利模式难出现
健康管理成为热词,始自2003年的“非典”,公众广泛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私立体检机构随之兴起,尝试做健康管理。当卫生主管部门提出“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策略后,公立医院才警醒,循着私立体检机构的步伐,进入这一服务领域。
“私立体检机构运作了两年左右后,整个体检行业逐漸接受健康管理的概念。”曾强说。到2007年,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介入以体检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业务。
竞争在所难免。
2002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韩小红创办慈铭体检,站到了风口上。创业前,她是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的医师。公司初创时,是奔着让客户早发现疾病去的,但最初几年的实践后发现,体检业务并没有想象中简单。韩小红对《财经》记者说,“国内健康的个人对体检并不感冒。”
现实是,公立医院体检机构把持着体检业的绝大多数市场,私立机构的知名度与权威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主力军”公立医院包揽大部分的专项体检任务,及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体检,民营体检机构只能在外资或私营企业中寻缝隙,提供员工入职和年度体检、高端体检服务。
夹缝之中,民营体检机构组建了庞大的销售团队——硬挖客户。“要花大精力主动找客户,体检之后的医疗服务被迫往后放。在最初几年,慈铭体检变成了一个销售公司。”韩小红当时很纠结,“年年大量的客户涌进来,可鲜有重视报告者,后面的健康管理工作一直很滞后。”这是所有体检机构共同面临的困境。这个行业低到了尘埃。
让体检行业看到重构体检、回归健康管理的希望,并顺势摆脱困境的是,电子化数据、互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风起云涌。
新技术将体检福利的红包做得更丰厚,员工体检后,除了事无巨细的体检汇总,还可得到张彤母亲那样的待遇。
体检机构自身的效率也上了快车道。以前企业想要获得员工的健康趋势分析,只能等到所有员工体检完成;而现在,企业随时能用手机查看员工整体健康趋势的解读。
“研究15年,今天终于实现了。健康管理不只是变得可能,最重要的是变得到位:客户可以通过手机与体检机构的医生进行实时对话,以后还可以用人工智能回答。”韩小红说。
这已经是最好的时光吗?
诚然,新技术的应用,升起体检行业升级的希望,但无论哪个机构都没有触及变革的核心——重塑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
理想的路径是,在完成体检数据采集后,还需医疗机构评估与对患者的健康干预,以实现健康管理的闭环。
但现实是,体检机构主动干预的难度超出想象。一般个人的体检报告详列了超标的数据,除非发现有重大疾病,比如癌症,呈现阳性,体检机构会主动打电话提醒、告知,一般的慢性疾病,只有患者主动咨询时才会发生互动。
“我们一天在全国体检1万人左右,有6000人会有慢性疾病,太多了,无法有效完成通知工作。”韩小红说。
国内体检行业在探索健康管理道路上,其实没走很远。健康管理,主要意味着干预危险因素,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在中国走了样。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吴海云曾评价,体检,成了国内健康管理唯一的实践路径。
“呼吁了这么多年的健康管理,检后的服务仍没做起来,健康管理缺一条腿。”曾强的失望显而易见。
谁为体检埋单
在公立医院,体检只是个独立部门,包括体检在内的整个健康管理服务的费用支付,是健康管理“远征”的路障。
即便是走在健康管理领域前列的私立体检机构,90%以上的业务量仍然是企业客户。“绝大多数客户是由公司埋单,主动掏钱去做体检的个人占绝对少数。”韩小红说。而健康管理不应该是这样的。
在美国,体检与健康管理的费用都是保险公司付费,保险公司会催促消费者去做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保险公司帮助客户早期查出疾病,早治疗,可节省大量的医疗支出。美国多年的数据研究表明:人们为健康做出的10%的投保,能省下90%的医疗费。
健康保险是支撑这个行业的一块基石。
在中国,除了健康观念尚未形成,患者住院之前的体检费用,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而商业保险自身也没有发展成熟,这使很多人漠视体检。
体检行业最大的收益来自自费体检,自费客户重视体检结果,会仔细分析每一个数据并希望得到专业的建议;团队体检往往更像一个观光团,组队而来,呼啸而去,千篇一律、千人一方,怎么便宜怎么来,收益也最差。
公立医院的服务遵循政府定价,没有自主定价权,民营体检机构虽能自由定价,可有公立医院价格比照,又担心高额的费用吓跑潜在的个人客户。
体检费用由谁来支付,有两种意见发声,一种建议像美国那样,将体检服务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的范围,另一种建议是,将包括体检在内的预防性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第二种建议实现的前提是按人头付费的预付制。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撰文称,接受预付制的医生或机构,需要对参保人的就医行为和日常健康行为进行管理,以控制健康风险。
可是,按人头付费的预付制,也先天不足,因为它需要参保人有选择医生的权利,而且要有足够多的、素质差不多的医生可供选择。“两个条件不用说在今天的中国无法实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实现也很难。”王震称。
高端客户是一个突破口。有的医院和机构在探索体检服务会员制,将健康管理的费用打包进体检费用中;对这部分客户,设立专门的私人医生会员制,对VIP会员量身定制深度体检项目,在体检期间可以入住客房,并配有私人医生与助理,可以随时监测会员的健康数据,并实时提醒。
这样的定制化服务,最大的痛点在公众的主观意愿。
美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基于家庭医生的广泛分布,人们会在家庭医生的指导下做体检并管理,基于对家庭医生的信任,以及保险支付體系的完善,使公众并不抵触持续的健康管理。
国内正在试点推行的全科医生,仿效欧美,但走两步退一步,进展不快。由于没有家庭医生密切的沟通、互动,公众的健康观念普遍滞后,还是倾向于查出病症后,去大医院找专家。
健康管理机构真的在进行一场“远征”:先引导公众的观念,培育出一个市场。
好在梦想虽远大还是美好的。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美国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体检市场整体规模749亿元,到2018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1886亿元。
要达到这一市场预期,无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机构,都要做个合格的服务员,各尽其职。公立医院体检机构需完善检后服务,拉长服务链;在服务网点覆盖率、服务舒适度、个性化以及服务收费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的私立体检机构,要弥补专家资源稀缺、公信力不够的劣势。
不过,这也仅仅能拉起高端客户的网,要想收住普罗大众,还需要保险制度和机构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