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环境中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2017-03-28彭静潘非王品厶
文/彭静 潘非 王品厶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闻媒体是一种记录行走的最好载体,媒体人可以在行走中记录、在行走中见证、在行走中体验、在行走中传播。
新闻媒体是信息流通的动力,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者,发布消息、传递意见,反映社情民意,成为了社会实现意见交流与沟通的纽带。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守望者,公共利益的守望人,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新闻工作者既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传播希望,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 做好事实的记录者
“不忘初心,做公众认识社会的眼睛,履行身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激情燃烧’,做事实的记录者。”
著名新闻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地发出警告。”新闻人有着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使命感,今天的真实见证和记录,就是以后最具有真实性考证的历史。正是因为这样的使命感,一群新闻人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寻求和挖掘最真实的事件。
镜头、画面、声音及文字是事实的表现形式,媒体人可以运用这些信息符号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因为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对于公众来说,是他们对媒体的期望。事实的本质真实还涉及到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定位和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正确选择角度,敏锐而准确地从新闻事实中看出并把握住本质真实,才能揭示出新闻事实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学会挖掘真相,就是在发现一个新闻事件后,要及时介入,除了表面现象,还要将事件的原委尽可能全面地展现给新闻受众。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并且担负起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向社会传递出真实的信息,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真正服务于社会。
● 做好故事的讲述者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历史书写的规则,会不会讲故事,是导致你的故事版本比其他人的故事版本更令人信服的关键所在,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历史赋予媒体人的使命,新闻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载体,其内容的讲述方式和文本内涵对信息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而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每个个体与时代的关联性,用易于让人接受的报道方式呈现故事。
媒体人可能都知道最美乡村教师、承德县孤山小学校长于贵勤的事迹,实际上在2014年之前,她的事迹就已经以多种形式在全国报道过多次,想要推陈出新是比较困难的,恰逢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给我们增加了线索与亮点,就是中央电视台导演杨继光,他曾在1999年来到孤山,拍摄了一部反映乡村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冬天里的故事》。
《冬天里的故事》从拍摄完成至今已有近20年了,期间杨导一次次回到孤山小学,给予孩子、学校以帮助,可以说他一次次踏上回归的征程,这既是情感的回归,也是梦想的回归,于是我将“敬业、奉献、坚守”的主题转变为“希望、回归、梦想”的主题。这次拍摄,我们记录了,也同时感受到了一个新闻人深深扎根于基层,并与采访对象建立了情感上真诚的沟通,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一份执着、一份责任、一份情感、一份爱。
其实,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给故事接上地气。新闻工作者应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讲述发生在观众身边的故事,这才会让人民群众感到亲近。要善于运用媒体人的眼睛,去见证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去见证中国故事的精彩,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 做好新媒体时代的领跑者
“一面是新媒体的朝阳,一面是传统媒体的黄昏。这既需要我们以变求新的战略眼光和魄力,也需要我们坚守阵地,真正做到符合受众的求知需求。”
城市台在以往的竞争中,往往因为渠道、经费等因素,自动退让了很多外部宣传阵地,加上覆盖范围的限制,在大众中的“曝光率”越来越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模型的重新定义,新媒体广受关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被大众所熟知。
大量的实践证明,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应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更大众的公众媒体来看待,把优质的节目资源预告式地、宣传式地第一时间共享到社交平台上,吸引大众,尤其是特别节目和大型活动,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布、预告、接受观众的报名参与。
作为始终处在这个传媒时代最前端的媒体人,我们必需要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方式以及对受众的影响了然于胸,同时还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用比较活泼而又不失严谨的网络语言来写稿,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业务能力的积累,对工作方式以及相应的工作方法做出调整。
● 做好精神信息的萃取者
“媒体人应该怀着博大的同情心和对现实的真诚关注,去理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才能真正与受众达成心灵的融合。”
各式各样新媒介的相继出现,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已经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优秀媒体人的唯一标准,新时期下,媒体人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对人的情感、生存状态等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承德市作为京津冀重要水源地,为确保下游水源水质安全,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潘家口水库全面依法取缔网箱养鱼,取缔网箱养鱼,意味着库区的百姓,将面临失去干了多年的营生和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这样的两难抉择。纪录片《老张的最后一网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取了身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还原了以水库养鱼为生计的普通渔民“老张”一家的真实生存状态。在拍摄记录过程中,记者深入事件一线蹲守,选取了能够牵动人物喜怒哀乐情绪的事件节点,捕捉到了最鲜活的一手素材,与“老张”一家及库区百姓的深入交流成就了作品的真实细腻,从一家人面对国家取缔网箱养渔政策与牺牲眼前利益之间矛盾心理的展现,到朴实渔民“老张”面对个体利益与保护水源地大局之间的取舍和担当,真实记录了“老张”一家在国家利益面前,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展望。
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记者,他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民生的视角去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在面对报道对象时,更多地用心灵去写作、用人性去报道,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向群众传达出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从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 做好文化传播的先行者
“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文记者’,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价值,完成新闻信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构建。”
文化的独特性是造成各个群体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新闻工作者作为国家历史进程、社会人间百态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
雷锋,在每个国人心中,是那样熟悉和令人崇敬,2015年5月,我有幸采访到了原海军副政治委员冷宽将军,他是承德人,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将军,更为重要的是他与雷锋一起工作、生活、学习了两年零八个月,就是这位承德籍老兵、这个近80岁的华发老人、这个雷锋的亲密战友,五十年来始终忙碌在宣传和践行雷锋精神的路上。节目通过冷宽将军的回忆和大半生致力于宣传雷锋精神的事迹,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从将军讲述的故事中赋予了雷锋精神全新的内涵。
人文记者应该是一位思考者、一个智者,在用孩童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的同时,更应该用长者的眼光和智慧去思考这个世界;人文记者也是一名真情记者,心中装着深沉的情感,去写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使新闻超越感性层面,获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在报道中体现出真正的人文精神,通过深刻的人文思想深化新闻主题、扩充新闻内涵、提升报道品味、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完成新闻信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