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大繁荣形势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制改革探究

2017-03-28

船舶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赵 哲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4)

工作研究

文化大繁荣形势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制改革探究

赵 哲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4)

当前,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努力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制现实困境主要在于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相脱节,研究载体尚不丰富。因此,应从实施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

文化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制

Abstract:At present,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build and prosperously develp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system.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echanis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es in valuing quantity,neglecting quality,disjunc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and the research carrier is not rich.Therefore,key breakthrough should be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n and quality-oriente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g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hilosophy and science research,and strenghtening high-level research platform constr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ultural proser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cientific research mechanism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任务、指明了新方面、确立了新行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了重大战略性部署。当前,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和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已成为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发展状况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公众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大学科范式的概念范畴,主要由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宗教学和逻辑学等各类主干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而形成的,具有复合型的大学科属性。而高校的逻辑起点和学术生长点则是由若干学科开始,经过长期的线性进化和职能演进,进而形成体系健全、职责清晰的特殊组织结构和职责运行体系。因此,高等院校既是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和大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又是探索思想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先进性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重要科研力量,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参谋部和决策库。

自2010年以来,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又陆续出台实施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6个配套文件。近年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势头强劲,各省级行政区域和研究型高校乘势而动,成绩显著。一方面,省级行政区域在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取得巨大成绩。如辽宁高校已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区域战略发展研究基地10个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6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实施《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为主线,搭建决策咨询平台,拓展决策咨询渠道,以优质研究成果服务政府决策,为辽宁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政策建言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十二五”期间,辽宁高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94项,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总收入8.86亿元,课题经费5.81亿元、出版著作6 323部(其中专著1 962部)、发表学术论文53 422篇,获奖成果438项(其中部级奖69项、省级奖349项),被采纳成果434项。与此同时,辽宁还积极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培训高校教师2 500人。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研究型综合性高校都制定并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有特色、有重点、有内涵、有风格、有气派、有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还有些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优势的高校也积极制定了包含学术战略内容的科研规划或学术振兴计划。例如,武汉大学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和特色学术领域建设计划”,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等32个学术领域入选,学校投入专项经费1 500万元支持建设,学校还启动了人文社科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旨在推动青年学者的群体性成长,涵育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与高水平建设的中流砥柱;四川大学先后制定了“334科研发展战略”和《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持续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关于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和《西安交通大学贯彻〈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的实施方案》,提出具体实施“八大工程”,借人文社科发展之利让西部文化资源“走出去”;厦门大学颁布了《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从2012年起,每年新增1亿元经费用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制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的综合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面临诸多的制度性障碍和机制性难题,制约了科研领域的研究活力释放和创新能力提升。其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是:

第一,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普遍存在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根本性制度桎梏。一是单纯根据出版著作、发表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影响因子等量化模式来评价教师、评价业绩、评价研究效果,而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用反而被忽略;二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教学和科研等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检查、评价、评估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科排名、专业评价和学位点申报等方面,科研成果的数量是重要指标,而科研成果的质量则少有提及。总体而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环境及与其相关的评价制度、管理制度是影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和广发教师创新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衔接机制不健全。一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选题主要集中于思辨性质的理论研究和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微观研究,而基于大数据样本采集的问题诊断式、对策建议式等社会调查与实证研究相对缺失;二是在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的结题鉴定中,最终研究成果主要以著作和论文为主,理论价值较高,但社会效益较低,尤其缺少转化为政府的法律、政策、规划、文件等具体执行和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第三,研究载体尚不丰富。一方面,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总体数量较少,系统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较弱。我国高校目前仅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理工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重大科技平台相比处于明显劣势,而各类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逐渐兴建,正处在遴选建设的常态化进程中,重大标志性成果较少,获得省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的资政建议数量不多,全面服务与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根据辽宁教育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整理并分析,辽宁高校共有文科实验室

353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6大学科,占高校实验室总数(1

296个)的27.2%,但与辽宁高校理工科实验室相比,文科实验室建设的保障体系、体制机制、综合化和信息化等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症结。此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库建设尚处于团队筹建和研究特色培育阶段,综合科研实力、行业比较优势和社会服务水平尚不凸显,对各级政府政策决策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

3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制改革的建议

未来时期,持续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运行机制改革,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实施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切实加强以服务贡献、创新质量和科教结合为重点的分类评价。针对应用研究成果,应建立以各级政府、社会学术组织机构和第三方团体、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方综合评价机制,针对理论研究成果,应建立学术同行、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的个人代表作、学科标志性成果和精品力作等评价机制;探索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的教师职称资格申报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分类考核标准。

第二,积极开展科研评价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绩效考评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特区”,积极探索下放岗位设置权、公开招聘权、职称评审权、薪酬分配权等;实行双聘制和单聘制相结合的聘任制度,推动高校学科院系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无障碍流动;健全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工资收入,对青年人才根据工作任务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加大激励力度,建立高校青年教师服务政府决策的职称职务的破格晋升制度。

第三,逐步完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将咨询报告、专家建议、普及读物等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加大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的绩效评价权重,设立政府专项基金,重点奖励被政府采纳的研究成果,充分释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工作者的活力。

3.2 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机制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理顺科研工作领导体制。地方政府部门应尽快专门制定《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要领导应采用集中座谈、典型调研等方式,定期听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汇报,同时,地方政府应牵头联系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学术团体组织,共同研究解决和科学谋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现实问题。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各级各类课题的科研规划、评审立项、结题鉴定制度。政府部门应每年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和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确定科研项目选题,以政府采纳或支撑决策为结题核心条件,全面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对策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

第三,形成全程参与和服务决策机制。重点打造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社会舆情调研平台,紧密关注、持续追踪政府重大决策和实施效果,及时提供动态监测、绩效评估和信息反馈。

第四,完善理论联系实际机制。积极支持高校依托优势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与社区、乡镇村等基层组织联合建立社会实践调研基地,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任教师实践考察、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等管理制度。

第五,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培育和转化机制。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组织高校对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与对策性研究开展集中攻关,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全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宣传力度。

3.3 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

第一,集中智力资源打造高校新型智库,提升高校服务政府的管理、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决策咨询能力。围绕破解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平台+项目+人才”的高校智库创新研究模式,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地方典型产业集群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等实情,开展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研究,建立健全高校智库参与省市政府决策与咨询制度;实施高端智库人才援引和培育计划,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的政府政策,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加强我国高校智库与国外顶尖智库的实质性合作,重点推进大数据、“互联网+”、国家安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战略问题研究,形成国际研究和交流网络,加快智库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推动高校各类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创新发展,加强高校人文战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研究基地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鼓励应用对策性研究的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强化基础性研究的文献和档案类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各基地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提供先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另一方面,推动研究基地向问题导向转型,新建一批以我国重大现实问题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为导向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全面兼顾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与实证应用研究。

第三,进一步深化高校文科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完善各级政府的制度保障,及时出台加强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政策文件,重点支持高校文科院系和科研机构建立独具特色和潜力的社科数据库与实验室,建立不同类型高校相同学科之间的文科实验室的联合共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与定期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弹性经费投入制度,设立省校两级文科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重点加强文科实验室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建立企事业单位参与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资助制度,依据科研成果的转化绩效,实施经费分阶段拨付。

第四,探索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分类服务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引领示范作用。依托“985”工程高校,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文化传承创新战略,鼓励两所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强强联合与协同攻关,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及全面的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工作。二是切实发挥省属高校的全面支撑作用。一方面,依托综合、财经、政法、艺术等高校,组建面向管理、法律、党建、教育、心理、历史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学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依托分布我国各地的理、工、农、医、财经等行业划转高校,通过高校与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企业文化研究中心、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推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园区景观建设、行业精神凝练以及企业形象营销等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檀慧玲.从文化特质到制度创新: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创新文化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7-102.

[3]汪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战略探究:以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为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60-65.

[4]沈壮海,张发林.当前中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观念与路径:基于全国50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12(8):89-106+204-205.

[责任编辑:刘 月]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chanis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Cultural Prosperity

ZHAO Zhe
(Liao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110034,China)

G647

A

2095-5928(2017)04-48-05

10.16850/j.cnki.21-1590/g4.2017.04.013

2017-05-10

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7lslktyb-095)

赵哲(1983-),男,辽宁鞍山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菱的哲学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