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解析

2017-03-28乔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育校园学校

乔媛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解析

乔媛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笔者思考并分析了校园欺凌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所帮助。

中小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解析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频发已经引起了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打造平安校园,既要防止外来伤害,也要防止内部学生之间的伤害。学校是学生们快乐学习的精神家园,是什么让某些学生如此的霸道横行?引发人们的深思。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校园欺凌(school-bullying),主要是指学生之间在校园内或校园外发生的一种持续性的故意伤害或攻击他人的行为。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身强力壮的学生对羸弱学生、本地学生对外地学生故意的在肢体上施于拳打脚踢的行为。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用忽视、孤立、侮辱等方式长时间对待被欺凌对象,是一种冷暴力的形式。校园欺凌是一种消极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对被欺凌对象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对未参与此事的学生和围观的学生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潜在负面影响。因为中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不能够正确地辨别是非,对于别人的关怀和怜悯之心也尚在发育的过程之中,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很朦胧。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幼儿园和大学校园,而且校园欺凌不仅只发生在男生身上,女生欺凌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一些负面信息没有经过筛选,直接被他们吸收和效仿,使得欺凌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即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所有物的损害。

1.言语欺凌。这被视为一种软暴力,表现为辱骂、羞辱、讽刺对方,故意传播谣言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身边的同学给别人起带有讽刺意味的外号,或者就某一同学的缺点取笑对方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把双刃剑。语言温和、用词得当会有激励的作用,污言恶语的伤害则远远超过了身体暴力。看似一句平常的玩笑话,但是损害了对方的人格和自信心。

2.身体欺凌。即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的暴力行为。通常来说,欺凌者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对于那些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利用自身的“优势”简单粗暴地来解决。在校园里会发生身体欺凌的可能性有:一是当同学之间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强势的群体为了自身利益就有可能对弱势群体施以暴力;二是看不惯一些人的一些行为时,就可能找茬推人、打人、踢人;第三是针对弱势群体抢钱等。在校园欺凌行为中,身体欺凌占多数。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特征

1.欺凌主体的专横性。通常来说,欺凌的主体大多是那些学校里有名的“刺头”,平时霸道横行已成为一种习惯,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或许都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待这类事件。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学校也没有严厉的惩戒机制,使得这类学生越来越嚣张跋扈。

2.欺凌手段的多样性。这不仅包括对被欺凌对象身体的伤害,比如踢、打人等;还包括对被欺凌对象心理造成的伤害,比如嘲笑、讽刺、侮辱诽谤、散播损害别人名誉的谣言等。在人际关系中,采取孤立、排斥以及敌视的精神折磨也属于欺凌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欺凌的现象也急剧上升,比如通过电子邮件、博客、短信等恶意诋毁或发布侮辱性的消息进行人身攻击等。

3.欺凌行为的隐蔽性。一是指欺凌行为发生地点的隐蔽性,人流量很少的地方或者一些角落容易成为欺凌现象的发生地;二是指被欺凌者所遭受的间接的言语欺凌,由于没有明显的伤痕,家长和教师不易发现。

4.欺凌行为的普遍性。由于中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处于朦胧期,对于一些负面的行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容易效仿别人的一些错误行为,在中小学校园容易发生欺凌行为。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

从欺凌者的角度,第一,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小霸王”,什么事情都要顺着他的意愿。长此以往,已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理念。而在学校这样一个大集体里面,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在发生争执或者出现矛盾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第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正处于叛逆时期,越是禁止的事情越想去尝试。由于心智还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当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些都会引发中小学生欺凌或被欺凌的现象。

从被欺凌者角度,在所发生的欺凌事件中不难发现,那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以及流动性大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因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一个前提就是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力量的失衡,在力量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二)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父母经常当着孩子面吵闹、打架,这对孩子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当他们在学校遇到无法协调的事情时,通常会采取消极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校园欺凌。第二,一些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自身无法调节时,可能会通过欺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第三,家庭贫富差距。有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喜欢成为别人的焦点,可能会通过一些危害他人的行为引发关注。而贫困家庭的孩子总觉得一切对自己都不公平,极易滋生不满情绪,进而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三)学校原因

中小学校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忽视了对师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校园欺凌容易发生在学校比较隐蔽的角落,这些地方很少有人经过或者有保安巡视,不易被发现。一些学生就利用学校监督不到位欺凌同学。

大多数中小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压缩或者取消诸如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课程,将这些课程的时间用来学习语数外。另外,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成绩,缺乏沟通,其心理问题以及一些异常行为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和抑制。

(四)社会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他们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其中不乏一些暴力、色情等消极的信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世界的愿望原本就比较强烈,在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判断之前,他们还无法正确辨别这些信息,因此,很容易会被这些负面的信息所影响。另外,现代社会媒介带给孩子极大的影响,他们看暴力书籍、影片,玩暴力游戏或者看色情录像、影碟等,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模仿欺凌和暴力行为。

四、遏制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学生个人层面

作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来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被施暴的对象又该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在学校里,每一位学生应该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与人为善,并且在生活中多帮助他人。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在遇到考试失意、教师批评、同学指责时应该从内部找原因,不应该迁怒于他人,更不应该让他人成为个人情绪宣泄的牺牲品。

(二)家庭层面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通常来说,那些在不健全家庭成长的孩子在处理问题时多少会有一点偏激。第一,夫妻双方在处理私人问题时,应该回避孩子,不良情绪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暴露,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对方,甚至是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样既有损父母形象,也会传递负面影响。第二,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平时应该多给予孩子关爱,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不会变。父母双方应该主动与孩子互动,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第三,父母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该让孩子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三)学校层面

1.完善监督体系。校园欺凌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甚至有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设置专门的校园安全监督部门。在校园隐蔽的地方安置监控设备,形成监督网络,当发生欺凌现象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阻止。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借鉴韩国防止校园欺凌的做法,提供警卫服务。

2.设置德育和法制教育课程。许多中小学校缺乏德育和法制教育课程,甚至有些学校还取消了美术、体育等课程,一切为了分数,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全面发展,导致一些学生伦理道德缺失。学校教育应该两手抓,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意识,使德育和法制教育主题内容延伸到校园欺凌问题上。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师生能够明确知道如何应对。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还可以定期邀请公安、司法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讲座,增强相关知识,并对那些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起到警醒和震慑作用。

(四)社会层面

针对社会上的欺凌现象,政府应该出台反欺凌法。同时,应该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从法律的高度保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另外,健全明确的惩戒机制,对于欺凌者有一定的处置和惩戒,让欺凌者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代价。媒体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对于那些无益于中小学生的网站、视频等应设置权限,实名注册认证。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尽可能给予帮助,如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提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1]人民网.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答问[EB/OL].(2016-03-10)[2016-03-10].http://live. people.com.cn/note.php?id=1113160308164232_ct dzb_001.

[2]王献蜜,刘曼怡.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中国德育(半月刊),2016(6).

[3]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4]梁国威.浅析中日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2(2).

[5]张德伟.英国学生欺侮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186).

[6]刘琳.浅谈校园欺凌[J].教育导刊,2013(5).

[7]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何岩

G41

A

1671-6531(2017)05-0024-03

乔媛/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猜你喜欢

德育校园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