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翻译人才核心翻译意识的建构培养

2017-03-28

关键词:语篇意识核心

杨 洁

(重庆师范大学 翻译与文化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专业翻译人才核心翻译意识的建构培养

杨 洁

(重庆师范大学 翻译与文化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翻译意识是对翻译的整体认识,是应对各种翻译任务,指导翻译行为的理念。核心翻译意识是专业翻译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翻译意识,是区别译者与非译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开展专业翻译人才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加强核心翻译意识的培养是事关专业翻译人才教育成败的关键。从专业翻译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来看,核心翻译意识主要包括差异意识、语篇意识、文本类型意识、信息(功能)凸显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等。由于核心翻译意识建构的复杂性,在其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方法上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专业翻译人才教育;核心翻译意识;培养

一、专业翻译人才教育的目标和现状

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专业翻译人才储备不足的短板。于是,专业翻译人才教育应运而生,且规模日益扩大。专业翻译人才教育是一种职业化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1]。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找到专业翻译人才教育的基本规律,尽快把规模效应转化为质量效应,培养出符合要求的翻译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翻译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分别就教学原则、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对专业翻译人才教育的微观层面,即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关注不多。本文尝试从专业翻译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出发谈谈培养核心翻译意识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方法和措施问题。

二、培养核心翻译意识的必要性

翻译意识(translation awareness)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直译、意译或归化、异化等具体翻译技巧,而是从交际和功能角度出发对翻译的整体认识,是应对各种翻译任务,指导翻译行为的理念[2]。核心翻译意识就是指作为专业翻译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翻译意识,它是翻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译者和非译者的重要标准。传统上往往把翻译人才的培养等同于外语人才的培养,遵循“语言+翻译技巧”的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但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没有达到懂外语,会翻译的目标。所以,尽管培养了无数的外语人才,但真正能派上用场的翻译人才缺口却愈来愈大[3][4][5]。究其原因,就是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掌握某些程式化了的翻译操作技巧外,并不具备相关的核心翻译意识,与专业翻译人才相距甚远,所以翻译能力差强人意。实际上,专业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6]普通外语学习是以听、说、读、写为主,培养的是学习者单向度的语言表述能力,表达的往往是外语学习者自己的思想,基本不涉及语言间的双向转换问题。而翻译不是单向度地表达译者自己的思想,而是要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原文本或源语言的内容,需要的是一种双向语言间的转换能力。此外,语言间的转换还涉及文化、审美、社会以及情感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处理和协调,如果缺乏相应的核心翻译意识,是根本无法处理好这种复杂的翻译活动的。因此,在开展专业翻译人才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对学生加强核心翻译意识的培养是事关专业翻译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翻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翻译意识是翻译思维的主要表征,是翻译能力得以形成的前提与基础。良好的核心翻译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翻译观、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翻译行为,为他们最终成长为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要求的合格翻译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核心翻译意识的主要内容

从专业翻译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来看,核心翻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差异意识

翻译总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没有差异,就谈不上翻译,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差异的存在。以英汉互译为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之间不论是词法上还是句法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两者还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由此导致运用这两种语言的人的思维也存在着根本性差异。譬如,英语民族擅长理性思维,而中国人则擅长悟性思维。思维上的不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语言上的用词、造句和谋篇等。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上说:“你到哪里去?”或“你吃饭了没有?”这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就是在干涉他人隐私。一句简单的日常问候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复杂得多的鸿篇巨制了。再如,中西方在一些动植物的认识上也存在情感上的差异,以乌鸦为例,中国人很不喜欢乌鸦,认为它不吉利,而且常常形容那些讲不吉利话的人是 “乌鸦嘴”,在英文中则根本没有这种联想意义。因此,如果翻译中总是着眼于“字正句对”或基于所谓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念,是无法达到沟通交流或文化传播的目的的。

例1: 鲁大海:(抽出手枪)我----我打死你这老东西!

鲁 贵:(站起,喊)枪,枪,枪,(僵立不动。)

鲁四风:(跑到大海的面前,抱着他的手)哥哥。

(曹禺:《雷雨》)

Hai :(drawing his pistol) I’ll—ll kill you for that, you old swine!

Lu:(leaping to his feet and shouting)Help!Help!He’llshootme!

Feng:(rushing across to Ta-hai and seizng his wrist)Ta—hai!

(王佐良译)

英语民族的人在遇到危险时,第一反应就是大声呼喊“Help! Help! ”但汉语民族则习惯于把面前的危险直接说出来,如鲁贵在受到生命威胁时,喊出来的是:“枪,枪,枪。”翻译时如果照译为“gun,gun,gun”,就难以让英语民族的读者理解说话人鲁贵在此情此景中的内心活动与语言表达之间的逻辑联系。另外,汉民族重亲情、重血缘,对年长于自己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但英语民族则恰恰相反。此例中,译者王佐良正是考虑到不同民族的语言风格而将“哥哥”译为“Ta—hai”。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对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常用词汇,如“打一场扶贫攻坚战”,“慰问各条战线坚守岗位的职工”等的翻译更是要认真思考可能的差异,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想的宣传效果,反而有可能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二)语篇意识

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逻辑连贯、衔接自然,是浑然一体的信息单位。语篇与语境关系密切,特定的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而特定的语境又要求特定的语篇。在翻译中,语篇的主要作用不但在于它为特定的词、短语以及句子的理解和意义的最终确定提供了具体的语境,而且很多时候它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交际单位。正因为这样,纽马克[7]就曾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提出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纽马克的这一意见是很有见地的,因为根据格式塔理论,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也就是说,在文本理解中,弄清了文本的词汇语法意义并不等于弄清楚了全文的意义,全文的意义不等于所有语法、词汇意义之和。对于专业翻译人才教育而言,加强语篇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语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从语篇层级入手思考和判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不再孤立地处理字、词、句段,不再为片面追求一词一句的对等而忽略翻译的整体效果。此外,加强语篇意识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句段间呼应、衔接和连贯的处理能力以及在篇章语境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的能力。

例2:The best thing to give to your enemy is forgiveness; to an opponent, tolerance; to a friend, your heart; to your child, a good example; to a father, deference; to your mother, conduct what will make her proud of you; to yourself, respect; to all men, charity.

译文:对敌人要宽容,对对手要包容,对朋友要热情,为孩子树榜样,待父亲以敬重,给母亲以自豪,对自己要自尊,对他人要仁爱。这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这里的“thing”实际上是个多义词,其具体所指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文中谈论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该词应译为“处世之道”或“处世方式”。 而且,考虑到汉语思维在谋篇布局方面习惯上先阐述后点题的特点,应该把“the best thing”调整到语篇末尾。如果缺乏必要的语篇意识,就很可能不假思索,直接将“thing”译为“东西”,而且也不会对语序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文本类型及信息(功能)凸显意识

文本类型是指人们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交际意图,经过长期使用而形成的具有规约化、模式化的语篇形式,是服务于特定交际情景的信息的模式[8]。譬如,法律文本是用来规范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活动和行为的,其措辞准确、简洁、严谨,在篇章结构上也具有严格特殊的程式[9]6。文学文本则是以语言为手段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艺术化再现,其目的不在于传递真实的事实信息,而在于传递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情感[10],其词汇丰富、涵义深刻而模糊,且修辞手段多样。可见,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具备充分的文本类型意识,对特定文本类型的特点有正确的把握,译者才能够辨识原作的总体意图和功能,才能够根据文本类型特点选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正如莱斯(Katharina Reiss)所说的,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11]。不过,虽然不同文本类型的特征和功能差异明显,但也并不完全是泾渭分明的。所谓的文本类型只是文本在特征和功能方面有所侧重而已。尤其是,很多文本已经越来越具有复合化趋势,成了复合型文本,譬如旅游文本,它既可能具有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的特征,也具有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的特征,有的还可能具有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的特征。文本的开放性和文本特征的多样性,导致文本的功能也相应地呈现出多层次性。不过,不论文本的特征和功能有多复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或不同的翻译目的,总有某些特征和功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较于其它特征和功能会表现得特别明显。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把文本的最主要特征和功能表现出来。所以,作为一个译者,在具备必要的文本类型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文本信息(功能)凸显意识。

例3.The company began as an online bookstore; while the largest brick-and-mortar bookstores and mail-order catalogs for books might offer 200,000 titles,an on-line bookstore could offer more.

该例原文运用了“brick-and-mortar”这一短语,是一种隐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其字面含义是“砖瓦加水泥”。若是在文学作品里,这种修辞手法便是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形式,在翻译中应该尽最大可能保留下来,把“brick-and-mortar bookstores”译为“砖瓦水泥书店”,以凸显该词的表达功能。但在经贸文献里,该短语的“表达功能”就应该让位于它的信息功能,“brick-and-mortar bookstores”只能译为“传统的实体书店”,刚好与后面的“on-line bookstore”(网上书店)相对应,否则读者就无法理解。

(四)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就是职业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医有医德,师有师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翻译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I.A.理查兹语),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所以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甚至多语功底,还必须尊重科学,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本着对读者负责,对原作者负责以及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人类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严谨地进行工作。只有这样,其译作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对得起读者、对得起作者。可以说,译者践行职业道德既是译者对他人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维护整个翻译行业利益、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早在佛经翻译时期,隋代佛经翻译大师彦琮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著名的“八备”说[12]28。2001 年,国际译联还曾把“翻译职业道德”提到了“国际翻译日”主题的高度,足见世界译坛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近几十年来,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受市场的驱使、名利的诱惑,再加上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对传统翻译理论过度解构给翻译带来的消极影响[13]136,翻译从业人员道德失范的事情时有发生,“一股见利忘义的浊流猛烈地冲击着翻译市场,剽窃、抄袭、假冒之作纷纷出笼”[14],并已开始波及到校园。重塑译者的社会责任和尽职尽责的翻译态度已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紧迫任务[15]。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实际上是承担培养专业翻译人才责任的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翻译意识名目还有很多,凡是翻译过程所涉及的各个要素都可以视为某种翻译意识,如语境意识、句法意识、修辞意识、文体意识、标点意识、规范意识、读者意识、审美意识、文化意识、创造意识、作者意识等等,但其中有些意识其实是所有语言学习者都必须具备的,不单为译者所有,所以不宜纳入核心翻译意识范畴,如句法意识、修辞意识、文体意识、标点意识、规范意识等。而有些意识虽然对翻译来说是必须的内容,由于与上述内容多有重合,且其基本精神已经蕴含在以上的几种意识之内,譬如差异意识中就蕴含了文化意识和句法意识,更蕴含了审美意识和规范意识,而职业道德意识涵盖了读者意识、作者意识等等。

四、培养核心翻译意识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核心翻译意识的培养过程是新思想的建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因此上述任何一种核心翻译意识的培养都不是单一方法可以奏效的。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培养方法上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即每种措施并不一定是完全针对特定翻译意识的培养,而是要有所侧重的同时尽可能覆盖更宽的范围。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翻译学习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在专业翻译人才教育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来培养其核心翻译意识。

第一,加强专业教育,解决学生思想层面的障碍。受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翻译专业以及翻译的作用都缺乏正确认识。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翻译意识,最终促进他们翻译能力的成长,必须先破除他们头脑中对翻译固有的错误认识。为此,可以每年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开展重新认识翻译的专题活动,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给学生宣传翻译与国家发展以及翻译与人类文明传承的重大关系。譬如,可以借用名人效应,即以学生熟悉的名人对翻译的认识和实践来教育学生,如季羡林、老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还可以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就翻译相关话题进行专题讲座。此外,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收集和整理翻译成功和失败案例,以座谈会、辩论会等形式引导他们对翻译的作用展开探讨,并要求他们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深刻认识。开展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此前的错误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从事翻译工作的职业使命感及道德责任感。

第二,努力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对比学习法。目前,由于专业翻译人才教育开展的历史较短,很多学生对翻译学习的规律认识不足,在翻译学习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外语学习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单词和语法上,并没有意识到充分了解所涉语言、文化、思维、价值、审美、风俗、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对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差异意识,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其一,给学生专门开列有关语言、文化、思维等对比类书籍,如《国俗语义学》《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英汉对比语法论集》《中西文化之鉴》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其二,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不断收集和整理中西方差异比较的文献和典型案例,并展开深入学习和探讨。其三,要求学生定期撰写和提交对比学习的读书笔记,并将其作为学生的平时实践纳入考核范畴。

第三,围绕语篇进行翻译教学和实践。真实的翻译往往是以语篇形式进行的,但传统的翻译教学却沿袭教学翻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技”上,教学和实践多停留在字、词、句层面。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语篇意识和文本类型意识,碰到篇章翻译就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根本谈不上有效的翻译能力。因此,新时期的专业翻译人才教育必须突出语篇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中心地位。首先,教师的教学材料应该突出语篇中心,即使对学生进行诸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具体翻译技巧的训练也应该在语篇中进行。其次,布置给学生的翻译练习材料也必须是完整的语篇,让学生在语篇翻译中巩固和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第三,语篇的选择应注重多样化,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文本类型。第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篇章语言学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根据不同类型文本特点、不同的读者群和不同的翻译目的等选择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能力。

第四,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中学习翻译。体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一方面学习前辈译者尤其是著名翻译家在语篇信息(功能)处理方面的经验,了解语篇信息(功能)凸显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学习他们“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严谨和敬业精神;反思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理清学习思路和寻找自己存在的差距。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其一,加强对优秀翻译作品的赏析工作,尤其是加强同一原文不同译者译文的赏析和对比,学习差异化的翻译视角;其二,研习典型翻译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对其进行深入讨论,然后总结这些案例对自己翻译学习的启发,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写出反思报告。可以实行“一例一反思”的形式,日积月累,不断加深自己对翻译的认识,总结翻译经验。

第五,把翻译意识的培养贯彻整个过程。良好翻译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是时间积累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优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把它的培养贯彻到专业翻译人才教育的整个过程。为此,可以采取师师联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培养模式。一是不论翻译专业课还是语言基础类课都由翻译系教师承担,形成核心翻译意识培养的合力;二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技”的掌握层面,而是要由“技”而“道”,始终突出核心翻译意识培养的中心地位;三是以项目导向,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翻译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指导学生不断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项目实践中去,并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四是建立学生翻译协会,以翻译协会为基础全面构建翻译学习互助组,积极开展集体翻译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助中学会团结他人、尊重他人,从而不断巩固和强化各核心翻译意识的建构过程。

五、 核心翻译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困难及解决办法

在任何教学行为中,不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如何变化,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即教师总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绝对的核心因素。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核心翻译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上面已经说过,核心翻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翻译意识,要求从事翻译教育的广大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对翻译和翻译的规律有很深的了解。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翻译人才出现了严重断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阶段专业翻译人才教育中的师资质量。有些高校表面上翻译师资队伍齐备,但实际上多半是申报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办学资格时临时拼凑和整合起来的,有翻译实践经验和行业经验的教师非常少[16]。没有高质量的翻译师资,就无法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无法形成师师联动、师生互动,更无法突出核心翻译意识在翻译人才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也就无法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合格翻译人才。因此,要解决这一困难,关键在于通过校本培训和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17],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翻译师资队伍。

[1] 仲伟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J]. 东方翻译, 2010,(1).

[2] 王京平.翻译教学中的意识启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3] 赵婧,杜婷. 反差:八千万学子习外语 翻译人才缺九成[N].光明日报,2006-03-27.

[4] 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

[5] 何刚强.让翻译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2).

[6] 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C]//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9.

[7] Newmark, 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8] Sager, J.C., “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in A. Trosborg (ed.)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 Amsterdam: Benjamins,1997.

[9] 潘庆云.跨世纪的法律语言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10] 杨洁. 文学翻译主体性范畴与主-客体互动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1]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 trans. Erroll F. Rhodes. New York: American Bible Society an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0.

[1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 江枫.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9.

[14] 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5] 魏清光,魏家海.我国学术翻译译德失范的原因及解决之道[J]. 东北师大学报,2012,(6).

[16] 张瑞娥,陈德用.中国翻译师资基本状况变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2,(2).

[17] 杨洁.校本培训:高校翻译师资培养的新途径[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刘 力]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Translation Awareness’s in Training Translation Talents

Yang 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Institution ofTranslation and Cul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 is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as a whole and principles to deal with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tasks and guide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As a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of a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the core types of 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 are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difference a translator from a non-translator.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 it is a must to sharpen the students’ core types of 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 Translation is a matter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translation literacy that a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 must possess, the core types of 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 mainly include difference consciousness,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text type consciousness, information (function) highlight consciousnes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ciousness, etc.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mbedding the students with the core types of 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tegr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methods.

core types of 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 education

2017-03-04

杨洁(1971-),男,翻译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师范大学翻译与文化研究所负责人,研究方向:翻译学、翻译教学、认知诗学、典籍外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验-建构融通式笔译教学创新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3BYY08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翻译理据学研究”(项目编号:14XJA740002);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认知诗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YBYY086)。

G642.0

A

1673—0429(2017)03—0084—06

猜你喜欢

语篇意识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