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美育的衍生之道
——以赫哲族为例

2017-03-28

关键词:赫哲族美育少数民族

孙 岩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47)

论少数民族美育的衍生之道
——以赫哲族为例

孙 岩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47)

赫哲族美育的衍生之道,揭示出了少数民族美育培养与发展的可循性规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赫哲族人以家族美育为契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为助力,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媒介技术不断地提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表现的水准与品质,为本民族优秀的审美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实施与普及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是构建少数民族美育体系的最根本方法。

少数民族美育;衍生之道;赫哲族

马克思曾说过:“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教育是对人进行审美的教育,是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不断探寻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一种最高层次的满足感。正如马斯洛指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1]25美育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它关注人的审美能力的养成,培养人对各种美和各种艺术的领悟与感受力,通过审美活动让人产生美感体验。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按照“美的原则”来塑造人和净化人的心灵。正如赵伶俐教授所言,美育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2]42-45。

实施美育的途径有哪些?中国近代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包括三大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学校美育最具典范性。这不仅是因为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地方,还因为学校美育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稳定的施教与受教的关系。当然,单凭学校美育是不能造就受教育者完善人格和和谐心灵的,还需要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积极配合。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是一种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关系。”[3]300在这三个方面中,家庭教育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学校美育虽然在美育对象的广度、深度和效果上都比家庭美育要好得多,但是相对于人的成长阶段而言,又仅局限于在校学生;相对于整个社会中的美育对象而言,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于审美的需求。社会美育能够最广泛的去影响和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从数量、范围和长期的效果保证上,都是最强大的,但是目前的社会美育还缺乏强有力的引导机制和有效方式。只有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才能够达成最优化的美育效果。

赫哲族人口虽少,但生活相对集中,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居民影响力很大,特别是饮食习惯、渔业生产技能、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方面。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魅力十足,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前景下的赫哲族,如何发展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让其转化为有效的美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技艺的审美属性与功能,借用大数据时代的媒介手段提升现代的赫哲族人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表现的水准与品质?如何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前景打造出优秀的审美文化产品,构建少数民族美育体系等问题,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施与普及少数民族审美教育。大力开发与挖掘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我们认为需要建构民族“大美育”体系,即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

一、家庭:少数民族美育的培养皿

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4]120,“以家庭者,天下贤才所从出之地;父母者,天下贤才所禀法之人。家庭之教育严正,则儿女之有天姿者,便可以明明德,止至善。”[5]247古人言辞,足以证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学校,它可以塑造出一个人的品质,它是美育的培养皿与摇篮。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少数民族美育呢?

首先,提高家长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家长的民族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美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作为赫哲族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并且要努力传承民族技艺,视民族审美趣味延续为自己的民族使命。家长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利于赫哲族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孩子在生理与心理尚未成熟的时候,对是非善恶、美丑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家长在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过程中,便可以筛选出大量的优秀民族故事,包括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故事,如伊玛堪中莫日根们骁勇善战、勤劳勇敢;鳌花姑娘、天鹅姑娘等的温柔善良、爱憎分明;或者赫哲人在渔猎过程中的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素材。此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中教育子女,强调与人为善、与人为友、以诚待人的传统美德。

其次,教学民族技艺,发展孩子兴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技艺,赫哲族的传统技艺有许多,最为突出的是说唱伊玛堪、鱼皮服饰、桦树皮工艺品等。作为赫哲族的一员,掌握民族传统技艺,才能推动民族审美趣味的发展。赫哲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带领孩子学习与制作民族工艺品,教唱伊玛堪与民族小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可以加深赫哲族孩子对民族传统技艺的良好感性认识,使其内心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他们去深入地认识与学习,并达到掌握这些技艺的目的。

在家庭美育中,家长的影响力较多,他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理解与接受,直接影响到孩子,可以说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如赫哲族人对美的追求,他们崇尚自由,敬畏自然,鱼皮服饰的制作的源头就来自于家庭,无论是选材与加工每个环节都由赫哲族家庭内部成员来完成,鱼皮服饰花纹、图案都具有丰富的寓意,鱼皮服饰款式与风格的设计,就足以见到家庭美育的身影。因此,我们认为家庭美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孩子审美趣味形成的关键期。可以说,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最长,家庭环境的审美化,家庭成员的审美修养,都可以对家庭每一个人的审美情感的培育、审美能力的养成以及审美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6]195说明美育可以达到洗涤与净化人的情感之功效,情感恰恰是组成家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家庭美育可以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对子女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子女健康而和谐的发展。赫哲族虽然人口数较少,但生产生活地比较集中,民族文化传承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播,这就为家庭美育提供了条件。目前,赫哲族的家庭美育除日常生活、礼节习俗以外,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技艺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赫哲族社会转变经济模式,发展旅游与文化传播产业,赫哲族建立起以家庭为单位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制作审美文化精品,如鱼皮画、鱼皮图腾、鱼皮吉祥物、鱼皮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在这些民族传统技艺生产与加工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美感养成教育。赫哲族审美教育利用时代先进科技平台唤起与调动孩子们对美的强烈兴趣与感受,家长充分发挥传统技艺的审美功能,以家庭美育中的美感培养动力系统,充分展现出传统技艺独有的魅力,使孩子在模仿与操作过程中使自己得到精神的满足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作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社会美和审美最小的组织单位;家庭审美化人格教育,是人格教育最初最重要的基石,也是人格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最天然的场所。”[7]309-310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人格教育,因为人格“是人精神面貌的审美特征,可以达到美学的境界,表现和谐、自由、个性、超越与创造的基本特征”[8]44。这说明人只有在精神愉悦和情感澎湃的审美感受中进行人格教育,才会使受教育者受益终身。赫哲族人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将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家庭美育中得到充分使用,从而构建出赫哲族孩子们审美化的人格,使其具备高尚的审美情操。家庭是社会的结晶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只要每个少数民族家庭都重视民族审美教育的开展,每个家庭的成员都会成为品格高尚的人,每一位赫哲族人都会成为拥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优秀公民。因此,我们认为推动各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各少数民族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美育是最持久有效的途径。

二、学校:少数民族美育的助推器

学校美育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是一个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是指通过学校的途径对青少年实施的美育。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在普及中小学教育中,不仅音乐、美术、语文直接与美育相关,而且地理、历史、甚至自然科学等课程也都与美育相关……[9]40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相关,但又具有特殊性。学校美育一般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美育活动;学校美育可以保证审美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并且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与创造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美育的最重要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10]424。由此可见,学校美育的重要性。如何在赫哲族学校开展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为建设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在美育培养中属于重要环节,是“美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11]。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校园环境在学校美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曾说:“反复、细心地欣赏一幅优秀的画作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记忆,培养他们的敏锐美感。经过反复感知,能使造型艺术成为精神生活中的组成部分。”[12]78因此,赫哲族各聚居区中小学应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建设校园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让其蕴含着美,比如可以根据美的原则与方法美化学校的管理、校园环境、校风、校纪和人际关系等,让学生一入校门就能听到、看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美,时时刻刻都能受到美的浸染。二为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是实现学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途径。对于赫哲族来说,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是赫哲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弊端。就目前而言,我国境内赫哲语已基本遗失,懂得又会说赫哲语的人寥寥可数,抢救这一濒危语言,并使之成为体系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作为赫哲族同根同族的俄罗斯那乃族,却很好地保存了赫哲语,语言体系成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除民族语言以外,教授学生传统的体育竞技,如叉草球,这原本是一项从叉鱼生活技巧中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传唱伊玛堪史诗,让学生们了解赫哲族古今。虽然赫哲族小学没有指定的美育教材,但丰富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美育教材。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学校美育必须具备民族性与地方性,才能将少数民族美育发挥到极致。虽然少数民族美育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上来说利大于弊,因为“美育是超越性与内在性的整合”,即是“以审美系统活动的结果形式出现,以美的诱导(愉悦)为先导,以审美情感为内驱力,最后获得深入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的陶冶教化效应”。换而言之,这种教育之果是在审美这一过程中开花,超越了学校这一小环境,而使整合性的对社会广泛领域的美的愉悦进入到对人生、理想的使命感、神圣感的感悟,是由初级美感向高级美感的升华,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教育过程,是在倾心赏美中表现出来的乐意受教。也就是说,任何美育都是要通过受教育者在美的环境中,自觉完成内化,而这种自觉是以认识为前提的。所以少数民族美育应该在学校美育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他们生存的和创造的美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少数民族美育的加油站

社会美育与家庭和学校美育相比,应用范围较广泛,形式与内容多样丰富,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借助于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机构以及环境的美化等对人们进行的审美教育,其实质就是运用人类历史文化所积淀的优良审美传统来提高人的素质,促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三种美育方式各有优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将三种美育方式同时进行,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美育体系。叶朗曾说过,“美育也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它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社会都要注重美育,特别是要注重营造一个优良、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13]417。在这样的环境中,广大受教育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对人的审美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完善社会设施,即运用各种文化设施对人进行审美教育。这一点赫哲族各聚居区做得比较好,如各民族乡的街道两边的路灯以鱼形为灯架,房屋外墙采用3D效果图来展现民族历史故事与渔猎生活场景,建立赫哲族展览馆、风景园、民俗馆等,借此向赫哲族人进行审美教育。第二,美化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赫哲族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民族,自然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决定着民族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该民族开辟生存道路的勇气和信心。法国作家加里说:“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是所有生命之根。”[14]53可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自然是与人紧密相连的世界,人与世界一体,密不可分。因此,美化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可以此为口号,呼吁赫哲族人爱自然爱生活,将审美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人是社会动物,生活于社会之中,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随着机械化的工业流程不可避免地容易形成机械化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冷漠与僵化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人被扭曲的天性得到了全面恢复,个体的特殊性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则认为审美活动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活动是充分个性化的创造,特别是艺术活动更体现了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创造了最独特的作品与自我[15]43。人是社会的重要元素,一旦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就会被现代的生活节奏所控制,常常让人处于一种焦躁与失望的境地之中,正如林语堂所言:“教人爱美的并不是书本,而是靠社会的榜样作用,是靠生活在趣味高雅的社会里。”因此,在少数民族社会里,社会美育的加强越发显得迫切。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美育是少数民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少数民族美育,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民族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审美趣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激情满怀的这样赞美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文雅的举动,多么优美的仪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6]180-181为了使我们人类更加的美好,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审美的人生,在美的世界中遨游,体验美化的人生,领悟美的规律,让我们创建起少数民族“大美育”体系,使每一个人都拥有美好的民族家园,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好,人类的世界也将会更美好。

[1] 赵伶俐.人格与审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 赵伶俐.美育:使人格完美和谐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4,(21).

[3] 程钧.美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战国]孟轲.孟子[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0.

[5] 李明.印光“因果正信”居士观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6]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 赵伶俐.人格与审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8] 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1] 赵伶俐.学生需要美与审美[N].中国教师报,2015-01.

[12] 冯克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

[13]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 [法]罗曼·加里.天根[M].宋维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 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小友编译.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朱丕智]

On the Der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Hezhe Ethnic

Sun 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331, China)

The Der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Hezhe Ethnic reveals the law of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era of great dat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the Hezhe people takes the family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 turning point, being in the help of the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n the use of medi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esthetic creation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ethnic aesthetic culture. 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inority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to build a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inority; derivation; Hezhe minority

2017-03-12

孙岩(1983-),男,赫哲族,黑龙江省抚远市人,美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美学、审美心理与美育等方面的研究。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少数民族电影:神话学与民族文化形象建构”(13EC140)的阶段性成果;本阶段性成果得到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5XWB017。

B83

A

1673—0429(2017)01—0079—05

猜你喜欢

赫哲族美育少数民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美育教师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