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7-03-28孙万君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孙万君 王 瑛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孙万君 王 瑛*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通俗易懂、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大众,使理论掌握人民群众,理论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五大发展理念代表着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科学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先进的、科学的发展理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其相互协作发挥合力最大限度的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普及,成为人民大众指导实践的锐利武器。

五大发展理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助推

近年来,随着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的召开,党中央相继提出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在具体实践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以科学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不断深入推进理论大众化,对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十三五规划”中将创新称作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同样需要创新来引领,要牢固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只有理论不断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发展和满足人民利益,才能为大众所掌握,内化与心,外化与行。此外,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下,理论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方法也需要创新。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大众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理论的彻底取决于是否适应当前实践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才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和矛盾,才能做到理论说服人和感化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可能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乐于掌握。说到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随着实践不断的发展,封闭僵化的理论无法指导现实发展的趋势,更不会有利于人民群众矛盾的解决和利益最大化的实现。“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当代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2]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与推进的关键取决于不断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取决于理论不断运用实践,指导实践,破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二)创新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及载体手段

理论的科学性,并不代表传播的有效性。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普及,传统的理论大众化教育普及的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要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普及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为引导,不断吸收和创新新的方式方法以及载体。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活动适应新形势和人民大众的需求。首先,注重理论表达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具体国情的结合,包含着方方面面,既要与国家发展所处的阶段相结合又要与语言文化相结合。而语言文化的结合和转化更有利于人民大众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3]如果语言不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而是晦涩难懂的那么就会拉大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感、亲切感。因此在实际理论传播过程中要注重群众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实现理论表达通俗化,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4]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要简单和通俗易通,坚决摒弃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外来语言。但是在这里需要指出,通俗化绝不等于庸俗化,庸俗是一种简单化、形式化以及违背理论的科学性。其次,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多元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下,人民的选择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因此要针对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宣传和普及。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普及活动,如学习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实事求是的解答人民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实际利益,做到以理论服人。最后,创新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的信息化,理论大众化的宣传很大程度上需要传播来实现,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传统传播手段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不断创新的传播方式来推动理论大众化的普及与宣传。充分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时效性、互动性、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但是运用和创新新型媒体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不可以摒弃传统媒体传播,不同传播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和内在的规律性,我们既要坚持传统媒体又要创新新型媒体传播方式。

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要求我们着眼于整体,安排好局部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都关系到整体效果的发挥,我们需要相互协调发展,统筹全局。

(一)正确协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是一个理论实践化和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从微观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导人民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物质生活追求,为实现个人理想指明前进的方向。从宏观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途径,是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提高全民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不断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统筹大局,协调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作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伟大工程来抓,提供必要的保障体制和机制,使其发挥合力,推动理论大众化的实效性。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协调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解放的学说,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理论学说,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人民大众结合,需要理论大众化。只有如此理论才能指导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才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完善理论,二者协同推进,缺一不可。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则是空洞的、抽象的、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理论。科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价值规范也就无法成为大众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价值规范。大众化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以及繁荣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马克思主义要想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大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产生火花。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入生活实践,由思想力量不断转化为物质力量。二者是协调推进,缺一不可。

(三)正确处理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之间的协调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专业理论工作者,党员干部,传播媒介(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媒体等。而受众则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协调推进的过程,各个要素要同等对待,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受众达到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发挥合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可能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首先,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环节,理论工作者是整合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性的因素,因此要加强理论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培养,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理论修养上,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坚定、业务精、作风正等基本原则。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机制体制建设,不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贴近百姓利益需要和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理论著作。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代表传播的有效性。理论被大众接受的程度很大一方面取决于传播媒介,因此要大力发挥新型媒介时效性、互动性、开方性的积极作用。新型媒体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要充分运用优势避免劣势,加大对不良媒体的管制,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使得科学的理论通过媒体传播发挥应有的正能量。最后,传播受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更是理论的实践者。以上两个环节和要素都是为第三个环节即人民大众服务的,以上两个环节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和质量。当然,受众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中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解码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是从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最终达到理论的升华。因此我们要用协调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这三个环节,不断巩固各个环节的作用和效果,使其相互协调作用于实践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指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大众追求美丽家园的愿望。绿色突出的是生态,要求集约和节约。同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的过程中也要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推动政治社会化的生态建设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绿色永续循环发展。

(一)努力推进政治生态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党员和干部,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他们的理想信念以及作风建设直接影响大众化的效果。因此,要想推进政治社会化建设就必须推进政治生态化建设,政治生态化建设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和条件。政治生态建设主要指党风和政风的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化,必须要营造一个好的政治环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生态治理,清除了一大批腐败的党员和干部分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分别集中解决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及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漠视群众疾苦,党性修养缺失、滥用权力、对党不忠诚等问题。这对于推动政治生态建设和政治社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环境基础,为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化的氛围,矫正和引导了社会不良风气,有力的维护了党的宗旨和信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大众。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条件和环境。

(二)维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绿色循环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绿色永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者是一个相互循环发展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力的破解中国面临的改革发展的实践难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时代化。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指导当前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解决当前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社会实践又是人民大众在实践中推动完成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本质上来说最终要大众化,不断与人们群众具体实践结合,指导大众实践。同时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理论,形成新的经验和理论,是理论——实践——理论的完整绿色永续循环过程。

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吸收和借鉴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与此同时,在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又和不同国家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适应各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也是一个开放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掌握的开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随时随地解答人民群众的意见,也要容许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而不是理论高高在上,成为精英群体的理论,脱离人民大众生产生活的理论。同时又要吸收借鉴他国先进的理念和有益的社会思潮不断丰富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一)理论开放大众,让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科学理论都是一脉相传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都是总结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实践问题和借鉴了国内国外有益的发展经验提出来的正确的科学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提出都是凝结了人民群众的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的向往。因此我们在用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人民群众,也需要不断的随着时代变化和人民大众物质生产和生活实际而发展,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好的意见和建议,二者是一个双向互动和双向开放的过程。只有理论开放大众,尊重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理论才能在人民群众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推进,从而形成体现时代发展和反应人民精神物质诉求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吸收和借鉴他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方式方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的是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以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从而达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西方国家在推行主流意识形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时也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如美国应对多种社会思潮冲击、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有:其一,他们提出重视国民教育,摆脱了强制性灌输的模式,而是采取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以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传达给人民群众,以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其二,美国格外重视媒体的管控,新闻媒体在应对多种社会思潮冲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导向、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以及舆论监督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对国内民众宣传价值观,可以传播本国的政治理念等。这些好的传播经验方式都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可以学习的。我们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要借鉴先进的传播方式和理念,而不是一味的闭门造车,要随时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时代潮流。因此,理论大众化要在方式方法上大量吸收借鉴他国有益的实践经验从而加强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三)吸收和借鉴有益社会思潮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时期传入我国时也是以一种社会思潮的形式,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磨合、实践、结合、才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下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时期新阶段某一部分人群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现实代表意义。不可否认,多种社会思潮的激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消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认同感。但是我们在摒弃不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思潮时,同样也可以借鉴适应时代发展和符合大众利益的有益思潮,不断加以吸收和改进,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其更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和利益需求。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都有一定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五、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过程中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就始终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这里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每个人的发展而发展。其实质就是用发展的成果普及大众,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一)树立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宣传和普及过程中,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大力倡导共享发展的原则和方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生活实际中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利益和果实。这些共享思想的宣传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可以切身感受理论政策带来的巨大成果和实惠。通过宣传可以让大众感受到党的宗旨、原则、方针,从而促使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马克思主义,进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在真信的基础上才真学真懂,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化大众,进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二)树立全民理论成果共享的理念

理论既产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又引领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把马克思真理同我国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真理产物,是合乎规律和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群众分享自己的理论成果,总结自己在实践中对理论的正确运用。我们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是高高在上的,某一部分人的理论大众化,而是人民群众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7]结合的产物。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理论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人民才能乐于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实现大众化,才能够真正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享受自己的理论成果,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292.

[3]黑格尔.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2.

[4]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A81

A

1671-6469(2017)-04-0060-06

2016-12-11

孙万君(1990-),男,汉,新疆伊犁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王瑛(1964-),女,汉,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