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及三个维度

2017-03-28谢文欣刘志林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预科隐性少数民族

谢文欣 刘志林

(南昌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及三个维度

谢文欣 刘志林

(南昌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近年来,隐性课程的开发研究越来越为人们关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利用隐性课程这一优势,可以为培育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热点,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者视角回顾、总结学校层面上的隐性课程建设取得成就,可以为民族院校隐性课程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依据和借鉴。

高校;隐性课程;建设成就

教育人类学成果论证了教育行为诠释着文化、精神、民族和社会等意涵。传承、创新、发展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纵观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文化的甄别、选择大多靠“课程”这一载体来完成。“课程”对文化的选择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文化自身的逐步发展,二是人类自身发展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需求。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因文化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适应环境,这样的教育理念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教育的民族性决定了教育要因地制宜。民族预科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实施隐性课程不但是培养各民族综合素质人才的手段,而且可以促使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中相互了解、尊重、包容和欣赏彼此。

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学生对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流,营造和谐共处的校园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校为培养新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全新的教育观念应该搭建交往的桥梁、创建交流的新平台,并谋求创设校园和谐环境的新途径,以便更好地增进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让他们懂得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学会欣赏对方。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建设以及相关课题研究的关注点和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所认可。隐性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极其广泛,开发的前景也很大,虽然隐性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不像一般的显性课程那样具体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是高校的隐性课程在文化、信仰、意识和行为等方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而可以真正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1]隐性课程作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最具特色的课程,“隐性课程”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人才中发挥的作用丝毫不逊色于“显性课程”,这两种课程相辅相成,在外延上各有特点。

本文拟从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育人管理者的视角就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三个维度和民族预科隐性课程自身的特点来探究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

一、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三个维度

(一)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

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要素是指预科高校内的所呈现的物质文化载体等对民族预科学生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因素。这是少数民族预科高校隐性课程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方式。具体包括校内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布局(如校园面积、风格布局、功能区的分布等);主体建筑(如校门、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师生宿舍楼等);教育和文化等设施(如活动中心、体育馆、运动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等);校园内的绿化等人文景观艺术(草坪、雕塑、亭台等)。

JamesA.Banks(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如果想要建设一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关民族与文化信息的材料。学校可以用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来为学生们提供有关各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各种资源”。[2]因此少数民族预科院校可以将这一主张运用于实践之中,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预科学校的校园民族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怀,也彰显了预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影响是长期持久的。该物质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向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规范行为道德,这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潜在的影响,虽然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制是一年制或两年制,但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

(二)精神层面上的隐性课程

少数民族预科院校隐性课程的精神层面要素是指预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职员工的思想状态、校风、学风、人文环境、学校的治学精神等对在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因素。精神层面要素对学生的影响无时无刻、随处都存在,“它活跃在课堂上上,校园里,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因此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染力,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产生亲切感、融洽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向往感。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层次性较多,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会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热情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此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水平、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提升校院的人文环境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行为层面上的隐性课程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行为层面要素是指高校中行政领导和教职工的品行、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人际交往行为等对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因素。少数民族预科院校行政领导、教职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品格会在人生观、民族观、价值观、道德、理想、信念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文化相对论中提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各自具有独特性和自身的价值,并与各自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相适应。在评判各个民族文化时,不该采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而应该在充分考虑并且理解其自身所属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同时要理解、尊重与包容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特有文化。”[4]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开展的课外活动是在显性课程范围以外组织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这些课外教育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组织的独立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此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获得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他们获得好的学习心境,这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特点

(一)整体性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因其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因此具有多民族性,又因为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因此又具有多元文化性,多民族性和多元文化性始终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这种整体性不但在隐性课程的物质、精神和行为要素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且这些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构成了稳固的隐性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与显性课程体系形成育人的合力,左右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特色性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的校园文化具有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已深深渗入深层文化中。这些深层文化往往在通过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饮食、舞蹈、音乐和各项运动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此外其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心理特质是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内在表现,这种内外在表现充分体现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色性。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在多民族文化环境下,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隐性课程,毫无疑问会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不但会增进他们的学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促使同学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包容。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又让这些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不失去其民族特色,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

(三)差异性

“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是人类生活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髙校少数民族预科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由于地域经济、文化传统、学校定位和特色的不同,其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内容丰富程度及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各具差异性,因此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所受影响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四)包容性

文化多样性决定了新时期我国文化的包容性。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大多呈现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由于其文化背景差异、地域差异及教育背景差异等,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交流中,更需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样我国的民族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力量。

因此高校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包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包容性自然就成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五)民族性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多元性、民族性本质特征的二重性决定了民族性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这里所指的民族教育是指少数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应首先考虑和适应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文化环境、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不同民族特色。这一特征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隐性课程与其他高校隐性课程的最大区别。其意义在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这也是其他普通高校隐性课程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意义。

总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应该结合自身隐性课程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和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有效地营造学校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与其他民族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和谐共生的意识。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00.

[2](美)James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荀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1.

[3]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M].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248.

[4]宋蜀华,白振生.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74.

[5]王锡宏.论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J].民族研究,1999,(03).

G750

A

1671-6469(2017)-04-0013-04

2017-04-27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预科隐性课程研究——以江西X高校为例(16YB173)。

谢文欣(1980-),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预科隐性少数民族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跟踪导练(二)(6)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刍议隐性采访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