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江地区中晚三叠世沉积演化及其与印支早期金子运动关系的探讨
2017-03-28徐锦龙储东如汪雅菲
徐锦龙,储东如,夏 军,汪雅菲,王 朝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郯庐断裂与江南断裂之间,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发育最为完整,是印支期构造变形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该区印支运动可以划分出2个构造期,即早期的“金子”运动和晚期的“南象”运动。长期以来,多数学者认为下扬子地区印支运动单指南象运动,而忽略了对金子运动的研究。南象运动是指早侏罗世地层普遍不整合于晚三叠世地层或不整合超覆于晚三叠世前地层之上的构造事件。南象运动已成为公认事实,不存在争议,但对下扬子地区金子运动的存在和性质却存有较大争议。
关于金子运动,原义是指江苏南京下蜀的金子山,原晚三叠世黄马青群与早中三叠世青龙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不整合面上发育一套砾岩不整合于青灰岩之上[1]。张祖还等[2]认为这层“砾岩”属“底砾岩”,强调金子运动是一次强烈褶皱运动。夏邦栋等[3]还把宁镇山脉的褶皱变形归因于这次构造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在南京周冲发现石膏矿,经研究认为,这种“角砾岩”是盐溶成因[4],而非底砾岩,其与青龙群上部地层呈整合接触,因此,认为金子运动是不存在的。然而,随着近年来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了一些新的地质事实,支持金子运动是存在的。但对金子运动发育的层位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金子运动表现为中三叠统黄马青组与中三叠统周冲村组及其以前层位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其二,认为金子运动表现为中三叠统周冲村组呈不整合覆于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及其以下地层之上。
印支期是安徽地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时期,沿江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沿江地区印支运动构造界面和构造形式对于探讨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构造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
安徽沿江地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为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中三叠世晚期开始进入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沉积。三叠纪末,海水逐渐退出安徽省境。三叠纪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周冲村组、黄马青组及范家塘组(表1)。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南陵湖组(T1n)、周冲村组(T2z)和黄马青组(T2h),具体岩性特征如下:
南陵湖组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底部为紫红或黄绿色厚层瘤状或似瘤状泥质灰岩,向上为灰、青灰色薄-中厚层微晶灰岩;上段为青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蠕虫状泥质灰岩,夹薄层揉皱灰岩,局部含较多的白云质,缝合线构造发育。
周冲村组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灰白、灰黄、褐黄色薄层至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微晶灰岩、鲕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局部夹砾屑白云岩,具微细层理,包卷构造;上段为褐黄、紫红色薄层至中厚层石膏假晶白云岩、含铁灰质团粒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砾屑白云岩。
3.6.2 “周冲村上段”上部冲积扇砾岩
表1 安徽沿江地区三叠纪地层划分沿革表Table 1 Classicification schemes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Triassic strat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rea in Anhui
2 金子运动界面的特征
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收集与分析[4-11],认为印支早期金子运动确实存在,但其发育的界面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争议在于是周冲村组与南陵湖组之间的界面,还是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之间的界面代表金子运动的活动面?本研究以野外剖面实测和1∶1万地质填图工作为基础,对金子运动的构造界面问题作一探讨。
(2)自直线x-y+4=0上任意一点P(x,y)作圆C:x2+y2=4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以此为条件,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可以研究?请你把问题编写完整,并尝试解答.
起点错、跟着错、错到底,以往,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常常“配合有余、制约不足”,这是导致司法不公的重要原因。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侦查手段和司法措施的监督,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及违反法定程序的案件“带病”进入起诉、审判程序,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应有制裁、无罪的人不受追究。
2.1 周冲村组与南陵湖组呈整合接触
通过多条剖面测量,研究区内周冲村组与南陵湖组呈整合接触,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以大理岩与白云大理岩为界线,以怀宁月山剖面为代表(图1A);以蠕虫状泥质灰岩与砾屑灰岩为界线,以无为石涧剖面和巢湖钓鱼台剖面为代表(图1B、C);以鲕粒灰岩与紫红色泥岩夹砾屑灰岩为界线,以铜陵分水岭剖面为代表(图1D)。在铜陵分水岭剖面首次发现周冲村组底部为紫红、灰绿色泥岩夹砾屑灰岩,可能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潟湖环境的良好标志。
区域上,南陵湖组与周冲村组呈整合接触关系,这与本研究的成果基本一致。
2.2 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呈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图1 安徽沿江地区南陵湖组与周冲村组呈整合接触Fig.1 Conformable contact between the Nanlinghu Formation and Zhouchongcun Format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rea in Anhui
本次研究在无为-铜陵-青阳一线和怀宁月山地区黄马青组底部发现一套冲积扇相砾岩,前人将这套砾岩作为黄马青组的底部(相当于原石壁山组),或与周冲村组砾岩混为一起作为周冲村组一部分[4-5,9,12]。通过此次剖面测量及 1:1 万地质填图,发现该套砾岩的砾石成分主要为下伏早—中三叠世碳酸盐岩、前三叠纪硅质岩、石英砂岩、局部见复合砾岩(近原地砾岩再次沉积的产物)。砾石大小不一,次棱角-次圆状,磨圆度差-中等,分选性差。基质主要为黏土矿物,砾岩中常夹有透镜状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砂岩中发育有平行层理,砾岩中局部发育正粒序层理。其沉积环境可能为冲积扇的产物。
图2 黄马青组与周冲村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Fig.2 Parallel unconformable contact between the Zhouchongcun Formation and Huangmaqing Formation
图3 安徽铜陵龙潭肖1∶1万地质图显示黄马青组与周冲村组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Fig.3 1 ∶10 000 geological map of Longtanxiao in Tongling,Anhui,showing the slightly angular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Zhouchongcun Formation and Huangmaqing Formation
图4 青阳八房村剖面黄马青组与南陵湖组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Fig.4 Slightly angular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Huangmaqing Formation and Nanlinghu Formation in the Bafangcun section in Qingyang
黄马青组与下伏周冲村组/南陵湖组界线的表现形式为:黄马青组与周冲村组泥质灰岩/膏溶角砾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以怀宁县月山剖面、巢湖钓鱼台剖面(图2A)、无为石涧剖面(图2B)和无为ZK02(图2C)为代表;黄马青组角砾岩与周冲村组不同层位接触,初步判断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以青阳八房村南剖面和铜陵龙潭肖1∶1万地质图为代表(图3);黄马青组角砾岩与南陵湖组泥质灰岩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以青阳八房村北剖面为代表(图4)。据周冲村组层型剖面南京周冲村显示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安徽省区域地质志[12]也认为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研究成果显示两者不仅有平行不整合接触,在靠近古陆边缘还存在着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此成果极大丰富区域资料的成果,对研究金子运动的活动界面和构造样式具有深远影响。
2.3 典型剖面的横向对比
研究区内多条北东向剖面和北西向剖面(图5)进行岩性对比,发现周冲村组与南陵湖组在区域上均呈整合接触,但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从南东-北西向,南东侧的铜陵-青阳一带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北西侧的安庆-无为一带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同时,南东侧剥蚀较多,部分呈现黄马青村组与南陵湖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横向上,南东侧的铜陵-青阳一带为白云岩和膏溶白云岩为主,北西侧的安庆-无为一带为泥晶灰岩与泥质白云岩互层和膏溶角砾岩组成,证明南东侧沉积水体浅,北西侧深,海水自南东向北西退出。根据区域背景,可以判断构造受力方向来源于南东向,构造抬升自南东方向开始,这与南东侧的铜陵-青阳一带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相一致。
通过地层剖面测量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否定了金子运动的构造界面为周冲村组与南陵湖组界面,肯定了金子运动的构造界面为黄马青组与周冲村组界面,即印支运动早期金子运动可能发生于中三叠世周冲村期之后,以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微角度不整合为特征。
3 角砾岩特征及成因
安徽沿江地区中三叠统周冲村组角砾岩极其发育,岩性、形态、岩石组合类型多样,但成因尚无定论,多被解释为膏溶角砾岩[6,12-14]。本研究对中三叠统周冲村组角砾岩的岩石特征及组合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辨识了5类不同成因机制的角砾岩,即台缘缓坡砾屑灰岩、膏溶角砾岩、岩溶角砾岩、冲积扇砾岩和构造角砾岩。
有人可能认为,风度不过是指人的举止姿态,似乎无关紧要。其实风度往往体现的是人的修养和气度,并非可有可无。不信的话,你如果说某某人没有风度,他肯定会跟你急。
3.1 砾屑灰岩
乘客在TVM设备上选择车站信息后,TVM设备通过ACC向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二维码数据,并在屏幕上展示二维码,乘客用第三方支付APP扫码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ACC向TVM设备发送出票通知,TVM完成出票。ACC采集TVM设备上传的交易数据,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票款。这种“主扫付”的方式相对于“被扫付”的方式,可减少硬件改动,只需要软件优化就可实现主扫支付。目前扫码购票已在上海地铁部分站点试运行。
3.2 膏溶角砾岩
参考文献:
传统的认识认为研究区广泛发育膏溶角砾岩[13],经野外调查发现,大部分角砾岩并非膏溶角砾岩,但在怀宁月山剖面、巢湖平顶山剖面和青阳八房村剖面确实存在膏溶角砾岩(图6B),其特征为:岩石颜色以浅黄、浅灰、灰白色为主,薄层-厚层状,角砾粒径大小不一,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差,分选差,角砾成分为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部分岩石泥质含量偏高,见鸟眼构造和石膏孔洞,基质为白云质、灰质和泥质。
在剖面上未见明显的石膏层,仅见芝麻点状膏质白云岩,石膏已溶蚀,仅残留石膏模孔。在无为收集钻孔资料中见厚达几百米的石膏①,石膏的消失和富集可能与地壳的抬升、遭受暴露溶蚀和向斜核部富集有一定的关系,石膏层和含膏层的溶蚀与膏溶角砾岩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3.3 岩溶角砾岩/角砾灰岩
岩溶角砾岩分布较广,大部分周冲村组均有或多或少的分布,可能为颗粒支撑岩溶角砾岩进一步溶蚀而形成。砾石大小不一,砾径0.2~15cm,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少量次圆状,砾石成分较为复杂,主要为下伏地层白云岩、泥质灰岩、蠕虫状灰岩、少量碳质泥岩、钙质泥岩,含量在30% ~60%不等。基质主要为灰质和钙质,部分为重结晶的灰质,颜色一般为灰-浅红色,局部见砂泥质互层构成的纹层理,纹层包绕角砾或被角砾堵截,以及角砾坠入纹层形成的变形构造(图6C、D)。
此类型岩溶角砾岩的形成与潜水面和淡水作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由于淡水的不停溶解作用,早期的灰岩发生溶蚀破碎,之后又重新结晶,形成方解石基质,造成岩溶角砾岩的形成[18]。
3.4 冲积扇砾岩
冲积扇砾岩主要位于黄马青组底部,为一套残留残积层,为黄马青组海进时,波浪剥蚀残余的产物将黄马青组之前的地层(最老为观山组石英砂岩)卷入到黄马青组沉积,可能为原地或近原地沉积成岩,位于黄马青组的底部,可能为早印支运动的结果,属于黄马青组底砾岩。主要见于铜陵龙潭肖剖面和无为石涧剖面。
在铜陵龙潭肖地区,冲积扇砾岩位于灰、深灰色中厚层-厚层含角砾灰岩-角砾岩之上。下部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和泥质白云岩,砾径2~30cm不等,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度差、分选性差,基质为灰质和泥质;上部角砾成分较为复杂(图6E、F),主要有复成分砾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和燧石等,砾径0.5~24cm不等,次圆状-次棱角状、磨圆度中等-差、分选性差-中等。基质为灰质和泥质,局部见含砂质泥岩。
图5 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和南陵湖组的接触关系及岩性对比简图Fig.5 Contactrelationsand lithologiccorrelation between theZhouchongcun Formation,HuangmaqingFormation and Nanlinghu Formation
在无为石涧剖面,冲积扇砾岩(图6G)位于一套灰、灰褐色厚层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的上部,界面凹凸不平,可能为一套底部角砾岩。砾石大小不一,其中底部砾石较小。砾石成分较为复杂,下部砾石以石英砂岩、硅质岩、燧石、泥质灰岩、蠕虫状泥质灰岩为主,以0.5~3cm为主,棱角状-次棱角状、少量次圆状,磨圆度差-中等,分选性中等;上部砾石以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蠕虫状灰岩为主,少量燧石和石英砂岩,砾石偏大,以3~6cm为主,个别可达30cm,棱角状-次棱角状、少量次圆状,磨圆度差-中等,分选性差。基质中含有不同程度的砂质、钙质和泥质,局部见正常沉积的含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3.5 构造角砾岩
构造角砾岩在研究区较为发育,常位于断层的边缘。角砾成分主要为附近的岩石,断距不远,棱角状-次棱角状,砾石具有一定的拼合性,可以相对完整的拼成一个完整的碎块。基质主要为灰质,内部方解石脉发育(图6H)。构造角砾岩的成因可能与断层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3.6 “周冲村组顶部膏溶角砾岩”讨论
传统的认识将周冲村组顶部的角砾岩均归纳为膏溶角砾岩。通过多地多条露头剖面的调查发现,周冲村组顶部的砾岩并非全为膏溶角砾岩,应为多成因类型。以次层型剖面安庆月山剖面为例,初步判断“周冲村上段”下部膏溶角砾岩(砾石成分均为白云岩)应为膏溶角砾岩,“周冲村上段”上部复成分砾石(砾石成分为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硅质岩、砾屑灰岩等)可能为冲积扇砾岩。具体依据如下。
“出兔口”,即卯时日出;“入鸡肠”,即酉时日落。这种与十二生肖和地支、时辰搅和在一起的字谜,老年人猜起来比较简单,但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年轻人猜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3.6.1 “周冲村上段”下部膏溶角砾岩
目前的收购方式主要以个体收购为主,为了确保市场收购稳定,保证农户有货可销,建议充分发挥泡核桃协会的作用,切实为农户打开销路,同时,从政策方面给予收购商一定的政策补助,农户就能从收购价格上得到一定的保障。
砾石成分相对单一,成分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含石膏泥质白云岩和石膏泥质白云岩,见极个别的白云质灰岩;砾石大小不一,杂乱排列,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度差,分选性中等-差,砾石之间一般为线接触为主,少量点接触,角砾被塑性含膏泥包裹,鸟眼构造和石膏孔洞;基质成分主要为白云质、灰质和少量黏土矿物,偶见少量石膏假晶;横向上沿层分布、块状;岩石颜色相对单一,一般由白云岩砾石的颜色决定。
膏溶角砾岩发育于干旱蒸发的台地环境,沉积了含膏白云岩、白云岩与石膏互层。后由于构造抬升,石膏层受到淡水的作用溶蚀,造成了岩层空疏、垮塌,原地形成了膏溶角砾岩。
黄马青组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灰白、灰绿色中厚层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产瓣鳃类、植物等化石。在铜陵-繁昌、安庆-无为地区底部发育有冲积扇相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下伏下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前三叠纪硅质岩、石英砂岩、复成分砾岩等;上段以紫红色为主,夹青灰、灰绿、灰褐色薄至中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中细粒砂岩,具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波痕,产海相瓣鳃类、介形虫、植物等化石。
砾石成分相对较为复杂,不仅有灰岩、白云岩,还有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硅质岩颗粒,证明有外缘颗粒的加入。在砾石中见复成分砾石,复成分砾石内部砾石磨圆度较好,复成分砾石本身磨圆度相对也较好,证明至少存在2期的搬运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初步判断第一期搬运应为重力流或风暴沉积搬运的砾屑灰岩,第二期搬运应为“周冲村组”顶部砾岩搬运的结果。
砾石粒径大小不一,下部砾石较小,上部砾石较大,呈现正粒序,有一定的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差-中等,分选性中等。基质成分也较为复杂,见较多的岩屑、石英、黏土矿物、钙质和少量白云质。砾石横向上沿层分布,区域上呈现扇状、块状;砾石杂乱堆积,形成多个韵律,局部形成纹层或砂岩透镜体。
构造隆升区的各类岩石受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剥离母岩而形成沉积物,在突发性事件的诱导下,随雨水坡面流冲刷搬运作用由山顶和斜坡向山谷快递移动,向山谷外搬运。随着地形变得平缓,水流速减慢,水流携带的物质快递沉淀,形成了冲积扇砾岩。
首先,可以王国维词学为突破口,梳理围绕《人间词话》所展开的词体美学方面的阐发和论争,以其接受史研究展现现代词学家有关词体美学观念的分歧,以及背后的学术渊源。王国维以“境界”为中心,开创新的词学批评范式③。关于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争论不断,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考察现代词学家的境界观。例如缪钺、浦江清对王国维“境界”的阐发,任访秋、朱光潜的新解,唐圭璋、夏承焘、詹安泰的质疑,以及顾随在其基础上所提出的“高致”说等,以此呈现在现代文论的发展场域中,持不同文学观念的学人对于境界乃至词体美感特质理解的差异性,反顾现代美学观念在词学话语中的多种面相。
总之,研究区内角砾岩的多成因特征,特别是冲积扇砾岩的发现,有利于深化对研究区内沉积演化史和构造演化史的认识。黄马青组冲积扇砾岩成分较为复杂,有一定的磨圆,为搬运作用的产物;下伏周冲村组角砾岩,成分主要为近原地地层,磨圆度差。它们之间岩性差异较大,沉积相突变,间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一期构造活动,这期构造活动不仅影响了岩性变化,而且影响了沉积相的变化。因此,本研究将金子运动的构造界面置于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之间的界面。
4 岩相古地理演变
图6 安徽沿江地区中三叠统角砾岩特征Fig.6 Types of the Middle Triassic brecci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rea in Anhui
早三叠世时期,下扬子海盆由南而北,碳酸盐沉积物逐渐减少,泥质逐渐增多,指示水体由浅而深的特点。至早三叠世晚期,海盆发生一定的变化,海水逐渐变浅,开阔台地被局限台地所替代,如铜陵、安庆一带,由陆棚较浅水的泥质灰岩沉积转变为高能鲕粒滩相沉积;巢湖-无为一带,由较深水的浅海陆棚的泥质灰岩、瘤状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转变为局限静水的泥晶灰岩夹沥青质泥灰岩沉积[12]。
中三叠世下扬子盆地古地理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海盆逐渐退化消失,演化为潮坪环境。生物减少,气候较干燥,水介质盐度增高,水温增高,沉积物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石膏为主。中三叠世稍晚时,随着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接,原下扬子海盆受印支运动影响,先后上升为陆,从而结束海盆演变历史。
本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剖面资料,编制了周冲村组早、中、晚期和黄马青组早期的岩相古地理图,以期查明周冲村组和黄马青组横向上的沉积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图7)。
4.1 中三叠世周冲村组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中三叠世周冲村组早期,研究区南侧宿松-铜陵一线为开阔台地,北侧安庆-无为-泾县一线为局限台地环境,再往北无为-巢湖一线为蒸发台地环境,整体形成水体北深南浅的格局(图7A)。
台凹位于铜陵-无为一线,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灰岩、网纹状灰岩、白云质灰岩、膏溶角砾岩。岩石颜色相对较深,一般为深灰、灰色,毫米级纹层和条带状构造较为发育,风化后部分呈薄板状,证明泥质含量偏高。
865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liver tumor
开阔台地位于研究区的北西侧,主要位于巢湖-肥东一线,主要岩石类型主要为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纹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角砾岩。岩石颜色相对较浅,一般为灰黄、黄、灰紫色,见水平层理。
局限台地位于研究区的中部,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白云岩、石膏假晶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不等厚互层。岩石颜色相对较浅,一般为灰黄、黄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目前许多城市道路上都有设置辅道,辅道一般为双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 在交叉口进口道处,主路与辅道的车辆均有各个方向的转向要求,形成了多个冲突点,辅道汇入主路的左转、掉头车辆与主路直行、右转车辆的冲突问题尤其严重,现状许多带辅道的城市主干道在交叉口未通过合理的设计解决上述问题,造成了交叉口的拥堵,极大降低了路口的通行能力.
Following above rules, we will improve efficiency of assembly and reduce the loss rate of material.
4.2 中三叠世周冲村期中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中三叠世周冲村组中期,研究区南侧巢湖北-肥东一线为潮下带环境,北侧的太湖-安庆-铜陵一线为潮间带环境,再往北无为-芜湖一线为潮上带咸水潟湖环境,无为-铜陵一线和宿松地区为潮凹环境,整体组成北深南浅的格局(图7B)。
图7 研究区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图Fig.7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ic map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in Anhui during the Middle Triassic
潮下带位于研究区的南部,主要岩石类型主要为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偶见石膏假晶。岩石颜色相对较浅,一般为灰黄、黄、浅灰色,见水平层理。
砾屑灰岩呈块状或透镜状,颜色以灰、深灰色为主,砾石粒径大小不一,砾径2mm到米级不等,砾石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大砾石磨圆度差,小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中等(图6A),砾石成分相对较为复杂,主要为下伏地层蠕虫状灰岩、泥质灰岩、纹层状灰岩、钙质泥岩等。基质主要为灰质和泥质。其中大砾石顺层性较好,小砾石与层面呈小角度,局部呈正粒序层理和包卷层理。其形成可能与重力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5-16]。
潮间带位于研究区的北侧,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白云岩、石膏假晶泥质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岩石颜色相对较浅,一般为灰黄色、黄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潮上带位于研究区的北侧,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膏假晶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岩、石膏层、膏溶角砾岩。岩石颜色较浅,一般为灰黄、黄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潮凹位于无为-铜陵一线,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岩石类型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膏溶角砾岩。岩石颜色较深,一般为灰、深灰色,见水平层理。
咸化潟湖位于研究区的北侧,分布面积较大,其特征以含石膏白云岩或膏溶角砾岩的出现为特征,主要岩石类型为膏溶角砾岩。岩石颜色较浅,一般为灰白、白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4.3 中三叠世周冲村组晚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中三叠世周冲村组晚期,研究区大部为潮间带沉积,其北侧为潮下带沉积,东侧为潟湖相沉积,中间发育2处潮凹相沉积,整体组成水体北深南浅的格局(图7C)。
潮凹位于无为-铜陵和宿松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白云岩、石膏假晶泥质白云岩,偶夹角砾岩。岩石颜色相对较浅,一般为灰黄、黄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潮上带位于研究区的大部,主要岩石类型为膏溶角砾岩、石膏假晶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岩。岩石颜色较浅,一般为灰黄、黄、浅灰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潮间带位于研究区的北西侧,未有剖面控制,岩性可能为白云质灰岩、灰岩。
咸化潟湖位于研究区的北侧,分布面积较大,以石膏或膏溶角砾岩的出现为特征,主要岩石类型以石膏为主,少量白云岩或膏溶角砾岩。岩石颜色较浅,一般为灰白、白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汪队长的眼睛,睁得像铜铃。一听男兵要吻他的女兵李晓英,顿时“啊”了一声,高声骂道:“你混蛋,战场上调戏女兵是要掉脑袋的,你不知耻还来说情,你这个连长也当到头了。”
根据玉米的生长特性,更适合在我国东北种植。玉米本身是一种不需要很高种植条件的作物,但是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和更好地利用滴灌技术,我们还需要选择种植的土壤,并仔细选择。一般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更平坦、更肥沃的土地,并在保证土壤厚度的基础上,保证土壤的通风,因为这种土壤更容易保持水肥,便于后期田间管理。
4.4 中三叠世黄马青组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中三叠世黄马青期早期,盆地进一步萎缩,东至-青阳-宣城一线和桐城-庐江-全椒一线均为古暴露区,在铜陵、无为、怀宁等地,零星出现冲积扇相砾岩,边缘发育三角洲平原相,宿松地区可能发育三角洲前缘相(图7D)。
冲积扇仅在铜陵、无为、怀宁等地,零星出露,岩性为浅灰、淡红色厚层-块状角砾岩夹砂岩透镜体,砾石成分较为复杂,有石英砂岩(上泥盆统观山组?)、含砾石英砂岩、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等,少量复砾岩,次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差,分选性差,砾径(0.5~10)cm ×(0.3~3)cm。基质主要为黏土矿物和少量砂质。其中无为地区见石英砂岩、成分复杂,推测物源来源于北侧古陆;铜陵、怀宁等地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其物源可能为南侧古陆。
三角洲平原位于研究区的中部,主要岩石类型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见少量钙质成分,见海相双壳类化石和深水遗迹动藻迹。
三角洲前缘仅分布于宿松地区,主要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石英砂岩,局部见少量细砾。具浪成复合砂纹层理。
古陆未发生沉积,此时期为剥蚀状态。
蒸发台地位于研究区的北东侧,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膏假晶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岩、白云岩。岩石颜色较浅,一般为灰黄、黄色,见水平层理和刀砍纹。
从古地理图可以看出,研究区在中三叠世时期,从海相潮坪相转变为海陆交互的冲积扇-三角洲相沉积,这种沉积相的突变,仅用简单的海平面变化来解释这种沉积相的大转变可能有些牵强。构造活动与海平面变化密不可分,构造活动可以导致相对短时间内大幅度的海陆变迁。研究区中三叠统中角砾岩的多成因特征、沉积相的变化可能主要与构造活动有关,因此,其可能是印支早期金子运动的产物。
5 印支运动沉积-构造演化
通过对沿江地区多处的沉积剖面和构造剖面调查,初步查明金子运动确实存在,其界面位于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界线附近。其中,南东侧青阳-铜陵一线为微角度不整合,北西侧宿松-安庆-巢湖一线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金子运动与南东-北西的构造应力挤压作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与沉积相的演化也基本一致。南象运动发生于晚三叠世,表现为下侏罗统与上三叠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控制了区内的构造格架。
通过对研究区的地层、沉积相的观察和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图(图12)。下三叠统为一套陆棚-浅海相沉积,整体为一海退旋回,海水逐渐变浅,海盆逐渐缩小。至中三叠世周冲村期,扬子海海退更加明显,海盆更趋于封闭,发育白云岩,并普遍发育膏盐层和膏溶角砾岩,已转化为海湾-澙湖相环境(图8A)。之后,由于华北与扬子板块的对接碰撞、聚合(金子运动),造成区域性地壳抬升,并伴随着小规模的褶皱构造,越靠近南东侧,构造抬升和褶皱变形更明显(图8B),随之大面积的区域暴露于地表,缺失海相沉积,遭受风化和剥蚀(图8C)。中三叠世晚期,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沉积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并在局部形成一套砾岩,属海陆交互相的冲积扇沉积,之后沉积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相的黄马青组、范家塘组(图8D)。晚三叠世末期,由于扬子和华北板块的进一步碰撞,称之为南象运动,造成区域性褶皱变形,形成前陆挤压盆地,造成了现今的北东向构造格架(图8E),伴随着后期的风化剥蚀(图8F)。早侏罗世,前陆盆地沉积了一套粗磨拉石建造的辫状河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为主的钟山组沉积,此套地层与下伏不同层位呈现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图8G)。
图8 沿江地区印支运动沉积-构造演化史Fig.8 Sedimentary-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in Anhui during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6 结论
(1)安徽沿江地区印支运动早期金子运动确实存在,其界面位于周冲村组与黄马青组之间,表现形式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传统营造术语中的地盘,约相当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图。在一定的乡土地域范围内,建筑的地盘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如在汉民族影响较深远之处,建筑的轴线则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今华中地区、浙东地区等,均具有典型的汉族民居特征,而及至湖广则大有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占据上风[8]。
(2)安徽沿江地区周冲村组和黄马青组角砾岩的多成因特征及其岩相古地理演化,进一步佐证了金子运动的存在。
(3)安徽沿江地区周冲村组和黄马青组横向和纵向沉积演化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正常的潮坪潟湖相沉积;金子运动由南东向北西构造抬升,并伴随宽缓的褶皱;局部风化、剥蚀,沉积冲积扇-三角洲相沉积;南象运动褶皱造山活动;风化、剥蚀,沉积侏罗系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
(4)安徽沿江地区印支运动的构造样式为早期金子运动以构造抬升为主,盆地边界以宽缓的褶皱变形为特征,晚期南象运动以大规模的褶皱造山为特征,共同控制了沿江地区的主体构造格架。
注释
①安徽省地质调查院.1∶5万和县、当涂县、运漕、无为、姚沟幅五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14,1 -234.
膏溶角砾岩出现于干旱蒸发台地环境,为石膏层和含膏层的沉积创造了条件,为后期石膏层和含膏层的溶解-塌陷-沉积膏溶角砾岩提供了物质基础。
[1] 李毓尧,李捷,朱森.宁镇山脉地质志[M].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号.1935.
[2] 张祖还.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地壳运动和大地构造性质的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1962,2:5-8.
[3] 夏邦栋,黄钟瑾,张冬茹.南京地区金子运动与黄马青群底部石灰岩质角砾岩的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2(1):81-86.
[4] 邓永高,吴瑞棠,辛建荣.下扬子地区的印支运动[J].地质论评,1980,26(5):430-435.
[5] 汪贵翔,任润生.试论金子运功在长江中下游安庆地区的表现形式[J]. 地质科技,1974,6:25-32.
[6] 夏邦栋.论长江中下游安庆地区的金子运动[J].地质科技,1978,2:97-102.
[7] 崔广振,孙荣圭.长江中下游安徽地区印支运动[A].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质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8] 鞠魁祥.长江中、下游印支运动性质问题[J].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7,8(1):21-34.
[9] 周育才,陈玉屾.关于铜陵-繁昌地区印支运动的讨论[J].安徽地质,1992,2(3):71-78.
[10] 董树文,方景爽,李勇.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J].地质论评,1994,40(2):111-119.
[11] 陈安清,陈洪德,侯明才,等.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事件沉积对印支运动Ⅰ期的指示[J].地质学报,2011,85(10):1681-1690.
[1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721.
[13] 孙万栓,霍秀峰.关于南京地区青龙群顶部角砾岩成因的商榷兼论“金子运动”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2(4):382-387.
[14] 方景爽,董树文,李勇,等.下扬子地区青龙群上部角砾岩成因问题[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1,21(6):27-34.
[15] 洪庆玉.滇黔桂交界区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物[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2,1:1-11.
[16] 时国,田景春,喻美艺.贵阳花溪地区早一中三叠世碳酸盐岩角砾岩楔沉积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8,10(5):521-528.
[17] 胡光明,张亚金,周雁.从中下三叠统膏盐特征看中下扬子早印支运动[J]. 地质科学,2010,45(3):734-744.
[18] 王增银,沈继方,万军伟.清江高坝洲地区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条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5):5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