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编辑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分析
2017-03-28姜晓婷
文/姜晓婷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医疗结构中不同地域、科室、人员之间对医疗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医学科学期刊的发展。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各大大小小的医学科技期刊不计其数,且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各个期刊的编辑素质各不相同,其质量也参差不齐[1]。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期刊的质量,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有必要对医学编辑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分析进行探讨分析。
一、医学编辑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对医学编辑而言,若想实现对各个领域的精通掌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在评价医学编辑水平的时候,常常采用精通、熟练掌握、掌握、了解的方式。但医学编辑应该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通常来说,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2]:社会知识、医学知识及文科知识。其中,社会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关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医学编辑则需重点掌握信息论和控制论。医学知识是医学编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及应用医学等,由于医学编辑通常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因此能够根据文章内容给出较快的反应及判断。同时医学编辑还应该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特长,及时掌握国内外医学科的发展态势。文科知识则主要包括编辑出版知识、外国语、应用文写作、心理学、逻辑学等;在此基础上,医学编辑还应适当涉猎广告学、编辑美学,为医学期刊的质量打下夯实基础。
二、医学编辑应具备的智能结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编辑也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思维结构,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智能结构。而医学编辑所应当具备的智能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首先是学术鉴别能力。学术鉴别能力是医学编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提高的过程也主要体现在日积月累中。通过不断考量文章中所涉及的方法、步骤、设计流程以及结果,在保证文章内容与医疗实际相符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提高医学论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编辑处理能力。现阶段医学期刊之所以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其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错别字、病句等。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严谨性,医学编辑需要不断对各类用词用语进行推敲,保证其准确性,避免因专业用语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最后,医学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虽然医学编辑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编辑的工作更倾向于理论操作,而每天面对的大量的医学稿件,如何快速从中挑选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文章,还是需要医学编辑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能够与相关医院建立伙伴关系,不断开展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保证所编辑文字能够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三、提高医学编辑综合素质的措施
首先,可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医学编辑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优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岗位培训则是提高医学编辑这一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医学编辑的岗位培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电子期刊、电子视频等资源都大大节省了医学编辑人员的时间[4]。另外,通过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医学编辑到科室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交流,也能大大提高医学编辑的专业素质。
其次,应鼓励医学编辑不断开展自学,在原有知识结果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通过制定自学科目及目的,并开展具有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认真实施,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自学成果进行考核。需要注意的是,自学的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例如主要针对自身的弱势项目来进行拓展训练,达到真正有效的目的。
再次,加强对医学编辑人才的有效管理。为保证医学编辑的质量,应尽量减少相关人才的流失,重视对新近人员的培养考核[5]。在考核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相关资质、学位等,还应积极引进新方法,为医学编辑队伍增加新鲜血液,不断提高医学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不管是医学期刊内部还是读者以及患者,对医学编辑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医学编辑势必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人群之一,医学编辑人员也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智能结构,更好的投入到医学期刊的创作中去,更大限度的为广大读者服务。
[1]王虹.医学编辑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6,5(15):48-50.
[2]金烨,栾弈.认知心理学下隐性知识对医学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5):830-832.
[3]杨方黎,刘斌.医学编辑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分析[J].科技传播,2015,2(23):186-187.
[4]林榕,袁静.浅谈新时期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素养[J].中国医学文摘,2013,26(5):391-392.
[5]陈玲,邹栩,郑晓南.关于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才模式的思考:以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为例[J].编辑学报,2011,23(3):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