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机制的建立
2017-03-28文/邝倩
文/邝 倩
进入21世纪,高校的旧有的教育体制有了新的改革措施,教师职业的终身制不复存在;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理念不再适合。高校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素质,才能跟上发展了的趋势。高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给教师群体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高校教师群体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大量的关于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调查数据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南京大学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做过一次心理普查,研究结果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有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约有61%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这个数据可以说很惊人,因为普通人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一般是在20%左右。同时,根据我国的相关研究结果,英年早逝的教师历年增多,而这些教师中有78.1%的人在生前是有着有明显的心理疾患症状。高校教师几乎每年都会组织身体检测,而最近几年高体检测似乎表明,教师患心身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人群,发病年龄也有着有年轻化的趋势。而四川大学近几年曾经对1003名年龄在30-35岁的中青年教师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教师患心身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人群。这些研究结果向我们表明一个事实,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将会不断加剧。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的职称评定机制的不合理
当前的高校的职称评定机制里,课题、科研、教学等都有着严格的考量指标,而考量指标历年来有着不断升高的趋势,随着高校不断引进人才,人才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们面临的职称评定的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同时,这几年高校都在进行着评聘体制改革,挑战了教师职业的安稳地位,教师的稳定感、安全感已经不能得到满足。这些都容易使导致教师产生挫折感。
(二)高校科研、教学任务繁重
大学的教学工作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高校教师除了备课、授课、批作业外,还有教学质量检查、公开课评比、硕博学位考试、科研课题项目等均使教师感受到较大的压力。脑力劳动活动形式单一加上工作任务的繁重使得高校教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和职业倦怠感。教师如果无法实现高层次的需要,便会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
(三)家庭生活的压力
对于高校的青年教师,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家庭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青年教师由于职称不高,导致收入不高,结婚、住房、子女教育等对他们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所以青年教师对物质报酬很关注。他们也非常看重自己的发展前途,自我期望也很高,对工作预期效果常带有理想化色差,当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的偏差,必然带来心理失衡。
(四)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与其它职业比较,高校教师生活圈子一般都比较小,除工作关系外,很少与学校内外的人交往。很多高校教师缺乏丰富的交往技能和经验:有的教师在与领导、同事、家长、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有的教师不参加学院、系所组织的各项活动;教师们在工作、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处处存在竞争,如果处理不好,容易相互猜疑、攻击。在发表论文、争取科研经费等方面,有时需要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取,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往往无法适应。有相关的研究指出,高校教师的特点是年龄、职称、学位越高,他们的“人际敏感”因子超出常模人数的比例就越大。研究结果也说明地位越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对自我形象非常关注,他们的警觉性和防避心很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越大。
(五)“躯体化”症状的不良影响
躯体化症状是由心理问题导致以躯体不适感为主的综合症,可涉及各个系统,以疼痛感、麻木感、凉热感、气胀感等为主要表现,但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从人的生理发展规律来说,个体的年龄的增大,生理机能就会开始下降,生理症状会出现身体不适、精神不济等症状;从心理方面来看,心理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如失眠、头疼、眩晕、冠心病、高血压等。教师职业也容易患上职业病,例如腰椎病,颈椎病、慢性咽炎等。根据郭秀兰教授的一项研究显示:年龄越轻,“躯体化”症状因子超出常模的人数比率越高。年青教师已经越来越早的出现了严重的生理不适,影响到生命的健康。
三、建设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体系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高校的发展是有着紧密关系的,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教育系统有必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投入。心理健康维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涉及心理测评、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研等多方面。高校心理健康维护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为中心,再辅之以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配套部署,达到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和支持的效果。
(一)建立针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咨询中心
高校教师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的目标是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的心理平衡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心理素质。中心可以划分为心理检测区、个体咨询区、沙盘游戏区、团体辅导区、心理阅览室等。中心的重点是咨询,通过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或辅导,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解决达到排除工作生活中的烦恼、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问题和减缓心理压力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个体咨询。咨询内容涉及工作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心境情绪、心理失衡、家庭婚姻、不良个性特征等各种问题。
2.团体辅导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心理减压。在团体活动中,可以通过活动的参与,激励和帮助教师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训练他们在面对外部世界(刺激和压力)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达成身心的平衡以及生活﹑工作﹑家庭的和谐。
3.严重的心理异常则转介到能提供帮助的专业机构。
(二)建立教师心理状况档案
1.普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教师心理状况档案。
心理档案的材料包括:影响教师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即教师基本情况。如个人简介,身体状况、家庭情况、重大生活事件、工作情况及教师的心理测量资和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我国进行的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一般使用的心理测量量表包括抑郁状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调查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等。杨廷忠教师的中文知觉压力量表(CPPSS)、知觉压力量表(PSS)是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英文版一般性压力测量工具,经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国情。
2.针对测评结果,筛查个案,可以对有问题倾向的教师进行重点关注,如果教师心理状态对工作、生活、人际交往有影响,就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
高校的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解决心理烦恼的方法,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心理网站、教师心理热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四)建立教师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主要针对个别教师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和预警,在教师遭遇重大突发事件,例如遭遇事业或家庭重大变故时,咨询中心及时安排专家进行辅导,对教师的心理危机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同时要注意严格保密,以免影响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建立教师心理放松室,为处于心理危机当中的教师提供宣泄的场所和设备。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主导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基础,也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证。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体系,有利于系统、全面的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满足教师改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和矫治精神疾病的需要,可以让高校教师更健康、有效地工作。
[1]魏顺枝.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年11期.
[3]郭秀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中国电力教育,2008.
[4]张海燕,刘丽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