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教学缺失情感教育
——基于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思想

2017-03-28顾金越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学习者

顾金越,夏 焰

慕课教学缺失情感教育
——基于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思想

顾金越,夏 焰

雅斯贝尔斯倡导在交往中实现情感教育,大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富有爱的交往培养研究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慕课以其开放性和个性化挑战了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慕课中的师生交往缺乏真实体验,虚拟教学场景难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慕课中的师生交往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众多学习者难以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慕课中的师生交往缺乏情感关怀,提前录制授课视频难以满足学习者即时产生的情感需求。因此,慕课的授课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真正的教育强调人存在的价值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来实现对人类情感的回归。

慕课教学;师生交往;情感教育;人的回归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以生动的语言表明真正的教育在于实现对人类灵魂的塑造,通过师生之间富有爱的交往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得到滋养与浸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的内涵,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强调知识灌输、重视理智、忽视学生灵魂教育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其运作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能否实现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灵魂唤醒?

一、在交往中实现情感教育

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思想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交往是我面临的基本任务”[1]。对于什么是交往?雅斯贝尔斯对其进行了描述:“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2]2。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它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并在双方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某种影响。连接这种对话的桥梁通常是语言或非语言,它们为社会人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以及联系情感提供服务。一旦这种通过对话来进行交往的行为中断,人类的历史文化很快便会萎缩。因此,雅斯贝尔斯说:“‘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3]。交往为社会人的生活提供巨大支持,而人们也离不开交往。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就会渴望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这种精神需要包括得到他人的友谊、信任和爱护,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认同中得到满足。交往关系满足精神需要,它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多彩的社会生活,并不断成为新的人际交往的基础。通过现实的交往行为,交往双方不仅能够了解他人和历史,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现实。通过这种理解,人们就很难成为被别人意志控制的工具。交往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一)大学中的教师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中的教师所具备的特点中最重要的是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有对学术不断追求的冲动”[2]4,这一特点在师生交往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教师在大学中首要的身份是教育者,他们拥有传播科学真理和教学的自由。“大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往往是成熟的、独立的,并有追求自己向往的精神世界的能力”[2]34,他们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除了互相之间的日常交往,他们更多时候面对的是自己的老师,与教师交往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样的教师最能获得大学生的尊敬和喜爱?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有自己观点并且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往往是这类教师所具备的特点。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大学教师的言谈举止、风度、仪表、情感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仅听其言,还会观其行。有的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会模仿教师的人际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尽量尊重、关心和鼓励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自然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也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的社会交往。

(二)大学中的学生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大多在20岁左右的年龄层面[4],与高中生不同,他们是成熟的、高等学府中的一份子。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应有这些特点:首先是独立自主,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已经趋于成熟,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掌握自己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有较清晰的判断,教师的引导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其次是个性鲜明,大学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因此他们知道自己需要获取哪些知识;为了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他们不会盲目跟随大众听一些无关紧要的课,而是通过有选择地听课去感受和接受不同教师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检验和决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是积极主动,大学生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并为实现这个目标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积极审视自己制定每一步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往往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阶段。“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敢拿自己来冒险的个人”[2]145。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性格上会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性,表现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等。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年轻人也渴望获得归属感,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渴望与那些和他们一样拥有平等人格并努力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同伴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他们也与老师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后获得益处”[2]146。

(三)大学中的师生交往

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曾经提到,一所大学应同时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一所专业学校、一个文化中心和一个研究所。所以大学的任务也有三个:“专业训练、全人的教育、科学研究。”[5]他认为,大学不仅是各种各样科学的合一,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和学习的团体。大学聚集了一批共同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彼此之间可以毫无限制地发生关系并形成完整统一的一体。雅斯贝尔斯强调理想的大学应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2]139。大学通过设置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实际需要的课程,让师生之间充分讨论和发表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来锻炼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交往没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制,既可以进行科学领域具体专业范围内的交流,也可以沟通彼此的个人生活,因为“大学要有这种交往才能成为一种为真理而生活的方式”[2]170。在大学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责任去关注人际交往的方式,“大家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他人交流,也不应把精神交往看作漫无目的的谈天,因为这都是精神堕落的表现。”[2]170因此,大学除了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是学生通过与教师交往培养研究事物的态度,并获得会影响其终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的源泉。

(四)慕课中的师生交往

慕课(MOOC)是一种全新的通过网络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具体又可以划分为xMOOC、cMOOC以及tMOOC等三种类型[6]。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因而它们的课程形态和授课模式也有所不同。xMOOC以行动主义为理论指导,它的特点就是教师的讲授居于核心的地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学视频获取知识、接受知识[7]70。cMOOC的指导思想是建构主义理论,它的运作方式是以社交软件为媒介,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一个或多个专题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各自的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完成各自的知识构建。tMOOC的运作方式相对于前两种方式来说较为简单,它是一种基于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学习者需要把自己制作的作品或编写的故事通过某种软件在网上进行提交。由此可见,慕课是一种包含了音像制品、计算机、多媒体等网络虚拟媒介的全媒体表达方式[8]20。它的师生交往方式挑战了之前传统的教学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开放性和个性化。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慕课将它巨大的课程资源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获得来自名师、名校的优质资源。其教学过程完全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学习者可以在慕课平台上自主选择所需的课程,在虚拟课堂上对教师提问,或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分享。慕课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来选择不同类型的慕课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慕课还会借助主页或者邮件提醒学习者课程进度、测试时间或作业要求等。因此,慕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但是,慕课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在设计理念方面、时空呈现方式方面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特殊性,并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对学生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造成了MOOC教学中知识传递与精神关照的不平衡。

二、慕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雅斯贝尔斯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通过师生双方之间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能够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价值,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慕课的出现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结果,对于科技雅斯贝尔斯认为它会对人类产生一定控制,尽管学生会在慕课中增长知识,能力也会获得提高,但却不能更好地和老师在真实的情境中交流沟通进行情感的对话,缺乏真实体验、个性化、情感关怀,从而也就难以实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慕课中的师生交往缺乏真实体验

慕课所建立的“校园”与传统的实体校园有很大不同,它的教学活动依托的是虚拟空间而不是一定规模的教室或场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它为网络校园。在这个网络校园中,学习者在资源共享与名师互动方面获得了极大便利。然而在实现和教师及与其他学习者交往的情感体验方面却存在不足,尤其是无法带给学习者真实的面对面的互动,这就阻碍了人们进行深入探讨的情感体验。慕课的运作方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慕课的教学安排并不是现场直播,而是在某个没有学生实际参与的虚拟教学场景中进行提前录制。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只要把所讲的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呈现出来即可,而不必花费心思去关注学习者的理解程度,也不需要以此来调整教学进度,师生教学交往就仅仅局限于课后简单的问答。“虽然这一过程超越了物质地点的依赖给人一种‘现场感’,但这种利用虚拟网络的方式,缺乏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的反馈,仅仅是教师的独白式教学。”[8]17教师无法通过学生的即时反应调整自己的讲授状态,缺乏上课热情,以完成任务了事。学生在观看视频中也会因无法感受教师的情绪感染而难以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会对慕课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显然,慕课在通过真实互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方面依然存在缺陷,它整个学习环境的运作方式和背景都是基于一种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网络交往,这种交往仅仅要求学习者完成慕课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即可。简而言之就是创造一种“人人为我”的学习环境,没有构建现实生活中基于一定交往理论规范的师生关系,无法实现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慕课学习会带来一定的便捷和新鲜感,但与真实的教学相比,其效果明显不足。它无法让学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感受不到教师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由于没有足够的情感教育会逐渐疏离,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慕课中虚拟化的‘言传’不能取代在场的‘身教’”[7]70。

(二)慕课中的师生交往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

慕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拥有众多的学习者,这些学习者是全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群体。慕课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选择课程、灵活制定学习计划的可能,但依然无法与“小班化”教学相比,不能满足针对学习者不同特质进行个性化教学的需求。首先,学生在慕课学习中沦为网络授课的附庸者。与现实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教学缺乏灵活性。体现在由于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师无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调节自己的讲课节奏,学生只能一味地跟随授课者步伐,对于某些缺乏求知欲望和自律精神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跟不上授课教师的上课进度,就会容易放弃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其次,慕课具有本土适宜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慕课发源于美国,更适合美国大学“教”与“学”的特点。因此,慕课在中国大学的推广也局限于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习惯。最后,慕课无法完全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以理工科的专业为例,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必须通过实验操作来掌握相应的知识。慕课中的学习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网络虚拟实验永远也无法代替学习者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学习体验。对于文科专业同样如此,虽然文科理论学习较多,但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经验、人际互动等提升自己的精神层面。所以,慕课在专业教学方面仍有不足。所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心每个学生并让学生积极地得到最恰当的发展”[9],而慕课面对的是成百上千名学生,“教师无法做到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它无法实现真正教育所要求的真切关怀。”

(三)慕课中的师生交往缺乏情感关怀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属性,“对于情感的教育应该要求遵循人类的特性以及人类情感的发展规律”[2]6。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样如此,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教师在授课时不断关怀、鼓励学生,针对每个学生展现的不同特性因材施教,他们之间常常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这种缓慢、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师生的和谐关系。慕课难以实现真正的情感关怀,它的教学视频大多数都是提前录制,授课教师的上课过程并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教师只是凭借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讲解教学内容,无法做到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反应随机应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并不是自然而然营造出来的课堂氛围,他们一旦产生某种情感需求也难以得到授课教师的即时满足。久而久之,由于授课者与学习者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他们之间便产生了隔阂甚至排斥。雅斯贝尔斯认为:“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重要一维,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重要因素”[2]1。显然,慕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做到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爱的理解,它运作的方式更多体现的是授课者及其团队的主观理念,学习者无法参与其中,面对的仅仅是公式化、模式化的课程。学生的个性被忽略,缺乏浸润心灵的关爱。美国学者沃斯伯恩说:“使学生感受教师人格的影响力量,这种力量比课程本身更具有活力,更为生动,因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10]。可见,慕课的授课方式无法做到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怀,难以将教育的知识传递功能和铸造灵魂的功能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教育应实现对人类情感的回归

雅斯贝尔斯认为,师生间的“对话”是一种向对方敞开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对话”意味着主体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2]34。在教育的世界中,教师会在思想、道德、学业、情感等各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真诚、平等的交往中,个体间达成了相互理解和一致”[1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合作、沟通等方式,师生表现出一种共享知识与经验的主体间关系。师生之间通过这种交往,了解事物的本性,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并以此来探索真理和认识自我。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显然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师生关系,它呈现的教育哲学就是“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2]11。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得到了成长。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优秀教材,在学生的心目中播下萌芽,这种萌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雅斯贝尔斯希望“通过这种富有爱心的人际关系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2]34,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读、写、算的技能,还要把握精神世界的美,这样他们才能成为这个国家的精神贵族,精神贵族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交往有多种类型,但“教育中的交往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在教育中,虽然也要利用一些物质性的交往,但它终究是为精神交往的目的服务的”[12]。教师与学生如果过度依赖像慕课这样的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工具,其师生交流能力、创造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有效协调课堂的能力等都会大大减退,甚至有的教师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正常教学。面对高度专业化、复杂化的技术系统,许多教师往往无能为力,他们调整设计教学并不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而是适应慕课系统。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被现代教学技术所束缚,“在强大的科技面前,人们失去自主,被技术和工具所奴役”[13]。因此,慕课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培养人的教育目的发生错位,为实现对人的回归,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和崇尚慕课的功能和影响力。

[1] 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63.

[2]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 涂成林.现象学——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M].广州:广东出版社,1998:91.

[4] 张拓.人际和谐: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J].理论界,2006(7):31.

[5]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67.

[6] 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2014(5):179.

[7] 孟庆宁.“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4(4).

[8] 刘志军,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9] 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视[J].远程教育杂志,2014(2):45.

[10] 黄凌.关于培养高校学生和谐心理的若干思考[J].福建理论学习,2006(7):44.

[11] 于晓霞.生活世界视野中的和谐管理——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出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25-126.

[12] 陈佑清.试析交往的发展效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

[13] 张继明.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慕课的批判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

责任编辑:刘海涛

ReflectionsonthelackofemotionaleducationinMOOCs——basedonJaspers’scommunicativethought

Gu Jinyue, Xia Yan

The rise of MOOCs has brought a new way of teaching ,learn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getting abundant learning resources in MOOCs learning.But this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Internet and is hard to realize jaspers stresses is full of love and ca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university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y realize affective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aring and understanding .Based on Jaspers's communicative thinking,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experience, individualization and emotional car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MOOCs.

MOOCs;communication;emotional education;human regression

G652

:A

:1673-1794(2017)04-0106-05

顾金越,安徽大学高教所硕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夏焰,安徽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合肥 230039)。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jyxm1170)

2017-05-11

猜你喜欢

雅斯贝尔斯学习者
暮年左宗棠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智珠二则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荷兰74岁前首相仰面摔在红毯上
克拉斯诺雅斯克地区开始建设新的铁路枢纽
“因为孤独几乎是完美的”
美媒狂揭“屠村”士兵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