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记者采访时应具备的素养
2017-03-28文/徐朝
文/徐 朝
一、讲政治,时刻关注党在基层的发展情况
党刊要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党建工作是党刊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党刊编辑,要不断加强四个意识,以清醒的政治头脑策划党刊工作。要围绕和服务中央的工作大局,要时刻关注基层党组织的发展。要利用深入基层的机会,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将一些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弄清楚,及时反映出来;将基层党建先进典型挖掘出来,树立起来。
曾有机会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领导同志到基层调研,感触颇深。当时调研的题目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每到一个村,新华社的领导都要询问村里党员的数量、年龄比例、党组织生活开展情况等。尤其对能带领村民致富的基层党员很感兴趣,对党组织生活开展得丰富的基层格外关注,不时和他们交换以前了解到的好做法。在深入了解后,能够作为典型的,公开稿就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些最鲜活的经验介绍出去。
二、讲服务,时刻保有为民情怀时刻将百姓利益放在心头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不要狭隘的认为为民情怀仅仅针对领导干部,党刊记者编辑也要时刻保有为民情怀,将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这样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章。
对于党刊的记者,老百姓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每次下基层采访,百姓总想和我们聊聊天,这时他们的话有的是采访的话题,有的可能与本次采访无关。但我们一定要保持虔诚的态度,耐心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并把主要工作与百姓关注结合起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领导到基层调研时,每到一处采访,了解完当地的状况,不管当事人介绍地怎样好,总要问问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困难。尤其对于农民反映的问题,总是要详细地了解、记录,想要以适当的方式帮农民反映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是非面前敢于亮剑。我们在基层调研,有时不免听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这时我们要敢于说话,表明观点态度,帮助普通百姓纠正不当想法。
有一次我们在基层采访,和当事人交流的很愉快,但听到一位企业家抱怨,说农民不讲诚信,和农民签合同也是白签,便宜时农民将木耳卖给企业,贵时就不给企业了,农民自己卖高价。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的领导立即毫不含糊地指出:那你们(企业)也是挣钱,企业的生存还得依靠农民,企业应该想办法和农民建立起长久的、和谐的劳动关系。听到这样说,企业的负责人马上说道:那倒是。没有农民的支持供应,企业没法生产。采访的氛围没有因此变得尴尬,反倒因为社领导一身正气地反驳,被采访对象更加尊敬,接下来的采访更加配合。
这更说明,和谐不等于妥协,不等于当老好人。遇到不当的言行我们不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相反,我们要及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帮助普通群众明辨是非,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才能保证我们的调研采访起到预期的效果。
三、讲作风,扎扎实实深入基层写出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于党刊编辑记者,我们最大的作风建设就是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用基层鲜活实践成果反映日新月异的祖国变迁,用群众幸福生活展示发展成就,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动人的文章。
持续改进作风建设,不仅要求我们走到基层,还要求我们与百姓零距离,真正倾听他们的心声。到基层调研不能走马观花,要深入到百姓家中、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要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不仅要和领导干部聊,更要和农民聊,和工人聊。讲作风,要求我们将工作放到第一位,不要讲究吃、住的条件,与百姓同吃同住才是党刊记者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工作要不怕辛苦,起早贪黑不是目的,以被采访对象的时间为基准,将最鲜活的东西采到手才是我们的目的。要时刻考虑被采访对象方不方便,以他们方便的时间、地点为选择点,决不能让被采访对象迁就我们。要学着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能听得懂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写出能真正反映百姓心声、能被群众认可、能够引起共鸣的好文章。
四、讲学习,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
扎实的业务功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要勤于学习,不断学习。由于工作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要求党刊记者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不仅要学好新闻采访的知识,还要学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知识。此外,每采访一个专题,要学习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状况,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最短的时间接近被采访对象的内心,了解到想要的素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党刊记者也要跟上时代,多学一些新媒体的知识,具备数字能力,能够随时随地及时准确地利用手机和电脑采集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使自己成为一名全媒体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得为人民服务,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