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园微电影对青年学生素质养成的积极意义

2017-03-28陆之涵

传播力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园创作学生

文/陆之涵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网络传播门槛的降低,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事物”不断涌现,并且日益成为现代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交往、微传播的重要载体。微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校园微电影的繁荣发展,许多热爱影视制作与表演的青年学生借助微电影这一平台得到了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良好机会。在校园微电影创作与传播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弘扬,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文化认同引导价值取向,校园微电影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教育重要载体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根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人格渐成论中的研究,只有让青少年获得积极的自我同一性,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细碎的时间迅速捕捉所需信息,是青年学生普遍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微电影作为新的文化业态,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强烈诉求。因为与青年学生群体特征对接融合,一部好的校园微电影在给青年学生带来情感共鸣的同时,将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表达、情感诉求是校园微电影发展的人文基础,青年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通过影像真实地进入大众视野。从题材看,校园微电影的内容大多反映真实而又生动的校园生活,一般集中于青春爱情、感人亲情、励志梦想、社会公益等方面,青年学生在观看之余往往会联系自己的成长历程,甚至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拉近作品与现实的距离,增进对主题的认同。校园微电影《严禁翻越》真实的反映了一个高三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故事,全片从父亲探望、夜宿街头、独自骑行、半夜翻墙等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中揭示了父爱如山、望子成才的主题,电影语言朴实生动,富有张力,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诠释了深沉的父爱,也激励青年学生更加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用小镜头看大世界、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是校园微电影发展的创作基础,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青年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影像唤起大众关注。校园微电影《加油!美达》讲述的是热爱动物的二年级学生李美达,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知道要爱护动物,她的行为感动了自己的父母,更感动了身边的其他人,最终大家都自觉加入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基于对作品理念的认同,依托强大的网络平台,影片不但在当地视频网站得到网友的高票点赞,还通过传播带动了学生相关公益组织的成立,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有了接触公益、感受公益、投身公益的机会。

倡导德行善举、传递人间大爱是校园微电影发展的文化使命,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原创网络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作品《梦想之花》就是校园微电影的代表作。作品讲述的是一位来自河南的老奶奶,每天在深圳大学西门外的天桥上卖画,只为多攒点钱回家盖个新房子、过个好晚年。这件事被大学生通过微博大量转发传播后,引发了社会热议,网友们热情地向老奶奶伸出援手。南通的一家企业知道老人的故事后,决定以“收购版权”和“销售分成”的特殊方式来为老人圆梦,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天桥奶奶”终于梦想成真。作品还原了真实的故事,成为人间真情的记录者,也引发观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

引领先进文化、传承社会文明是校园微电影发展的职责担当,把抽象的理论化为鲜活的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南通大学组织学生创作校园廉政微电影《出水莲》,影片主人公何心洁从小学琴,父亲一直教育她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父亲涉嫌挪用扶贫教育资金被带走协助调查,在女儿心中伟岸的身影轰然坍塌。她决定放弃读研的机会去支教,弥补父亲的过错,做一个站正站直了的人。影片以古筝独奏曲《出水莲》贯穿始终,通过弹琴、撞见、演讲等细节描写,让青年学生对贪污腐败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反腐倡廉的正能量真正入脑入心,真切地体会到创作的精髓,成为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信仰教育、廉政教育、人生观教育的良好教材。与此同时,南通大学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微电影大赛并举办展播评选活动,起到了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文明行为、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效果。

团队合作促进能力提升,校园微电影成为现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良好平台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在校园微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中,从编导、摄像、录音,到制作、字幕、特技,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需要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让各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一个协调高效的团队是拍好一部校园微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又能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

要拍好微电影,首先要有“剧本先行”的意识,要把想法变成剧本,通过合理的情节设计打动人心。如果在编剧阶段没有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想清楚,拍出来的故事一定差强人意。微电影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要充分考虑设置让人感动、激发兴趣的热点和焦点,争取在短小的篇幅里迅速把观众的注意力抓住。对青年学生来讲,大多是初次接触微电影,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的同学们在拍摄校园微电影的时候采取了面向全校征集创意、观摩学习优秀作品、请专业人士提供建议等方法,在短时间内拓宽了主创人员的思路和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素养的深浅决定着微电影创作水平的高低。参与校园微电影的创作,青年学生们除了可以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积累经验、提升表演能力外,还可以提高人文艺术等综合素养。艺术素养是与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相互关联的,而团队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将带领每位成员共同进步。青年学生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让自己不断具备艺术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并在创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艺术升华,使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在网络作品丰富、受众选择多元的背景下,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还应该尽力做到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大家乐于接受。

微电影创作还是一项锻炼组织协调与社交推广能力的工作。一般来说,校园微电影创作都存在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等问题,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拍摄场景,制作团队都需要解决经费来源或者寻求社会赞助,这也考验着青年学生的能力。南通大学的微电影爱好者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从团队分工开始,在做好文案策划、广告植入设计、媒体宣传支持、传播渠道拓广等方案的基础上,主动对接着力开发青年学生消费市场的电信、网络、银行等企业,不仅拍摄校园微电影的经费得到了解决,也为走向社会创业积累了经验。今年,工作室的一批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了影视制作公司,凭借娴熟的技能与新媒体推广能力,立即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为更好地开拓微电影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校园微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利用校园微电影在引导青年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提高综合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深化内容建设、增强艺术价值、提升思想水平,将为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一方温馨而又美好的精神乐土,也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校园创作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一墙之隔》创作谈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创作随笔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