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理念的实践价值及实现途径

2017-03-28刘中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主体

刘中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协同育人理念的实践价值及实现途径

刘中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过与社会各方合作,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协同育人,需从办学基础方面寻求突破,主要包括搭建平台,构建教育内容体系,建立合作机制。

协同育人; 实践价值; 实现途径

2012年8月,教育部与中科院联合发起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1],这一行动计划,使人才培养模式又有了新的拓展。协同育人计划主要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达成的一种合作育人模式,是合作教育在内涵上的进一步拓展[2]。推进协同育人,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实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都是协同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1 协同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任务。由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只有少数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生产领域中运用水平的提升,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拥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劳动者市场需求开始形成。由于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参与,而渴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急剧增多,于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特色的高职院校登上历史舞台。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14年以来,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要把更多的本科院校转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实用化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岗位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采用开放式办学形式,与社会紧密结合开展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在创立初期,就借鉴国外经验,开辟了合作教育之路,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办学,强化技能培养,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协同育人是合作教育办学思想的进一步创新与拓展。采用协同育人方式可以进一步破解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通过与社会多方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没有但社会各行各业却拥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存在的资源缺陷,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解决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第二,通过协同育人,多方合作,可以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制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而且可以保证实践教学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把企业典型的案例引入理论教学,把工作过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第三,协同育人可以丰富和拓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的课堂向社会延伸,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与社会有效对接。

总之,走协同育人之路,把学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型实验室等都融入教育之中,可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人才培养脱离实践、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

2 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是高职教育的迫切要求

2.1 需充分调动协同育人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协同育人,都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都是独立的主体,之间并不是隶属关系,而且各有自己的社会职能。因此,各方对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并非一样,其参与育人的职能、责任难以确定。这些问题如果不明确,就谈不上有效的协同与合作。协同育人涉及教学、管理、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参与各方如果不能统一协调并各负其责,协同育人就无法实现。

2.2 教学内容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协同育人的要求

协同育人的目标是培养既懂得相关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与传统教育的差别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这就需要依据职业岗位工作需求,学校与企业联手开发专业课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不大,与行业岗位对应的课程开发不多,不少专业课程还是沿用传统本科教育的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基本做实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但具体到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大纲计划、课程体系,还缺乏系统的规划。除了理论课按照教育教学要求做了结构方面的调整创新外,针对技能培养的课程开发十分缺少。

2.3 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与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

一方面,协同育人参与各方,尤其是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标,缺乏合作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进行协同育人的支持、引导力度不够,导致虽然有不计其数的资金实力雄厚的社会知名企业参与,但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关心支持高职教育的企业却不多[3]。而作为主要担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也有不少现实困难,如资金、外部环境、办学经验的缺乏、教师队伍不强等,使得协同育人工作很难在短期内有突破。

3 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3.1 全面搭建协同育人平台[4]

人才培养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演练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进行。高职院校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有协同育人的平台以及与平台相适应的各项要件。这包括:第一,突出技能训练的课程教学平台。高职教育也离不开传统的课堂教学,但这种课堂不是传统的单纯的教室,而是可用于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实验操作学习教室,具有实验性与模拟性训练功能,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二,实训实习平台。校内实训实习平台包括实验室、实训场所、校办工厂、项目工作室等。校外实训实习平台主要包括实训实习基地,是在校外设立的实习训练场所,是学生直接与社会实际接触的训练基地,包括各种生产型、服务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中型实验室等。实训基地学习包括初期的认知性实习、中期的专业性实习、后期的综合性实习等。第三,创新创业平台。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平台能让学生开展一定的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平台包括创业计划评价指导中心、项目孵化基地等。第四,与各平台相配套的其他要件。例如,创业平台要有创业基金扶持,技能操作、实践训练要有指导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适合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基础工程。同时,基于平台建设要求,在协同育人中,必须寻求多类型合作主体,开辟多种协同模式,才能满足和适应协同育人的需要。

3.2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体系是在育人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和如何利用平台的依据。主要包括: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计划、设施配置、教学方式等。二是教学内容体系。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课时、技能训练方案和内容等。三是教学方式方法。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的人才培养,其教学方式方法要围绕技能培养目标,避免脱离实践的单纯的理论灌输,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充分运用案例、模拟、讨论等教学方式,以及适应校内和校外学习活动的、协同合作为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四是适合协同育人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协同育人是多主体、多形式、多内容(理论、技能)、多方法的教育活动,其评价方法不能是单纯以学校一方为评价主体,而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参与,反映协同育人特点,要设计多指标、多形式、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对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操作、综合能力与思想素质开展评价。

3.3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合作机制

协同育人是共同领导负责的关系[5]。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单一主体的办学形态,在政府的指导下,学校承担教育的任务,学校就是办学主体。而协同育人则是合作教育,具有多主体、跨界性[2]。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都是独立主体,各自都有专门业务和责任义务。学校虽然是教育主体,但在协同育人中也只是其中一员,不能替代其他主体包揽或操纵全部事务。各种教育资源都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学校要想利用各方资源很难。因此,要把各方力量都整合到协同任务中,就必须要建立促进各方合作的机制。建立育人合作机制,合作各方才能积极参与,主动承担责任,完成相应任务。当然,由于各参与主体与教育的关联性不同,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对协同育人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建设中,一方面,各参与主体要树立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观念,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水平。而高职院校作为以办学育人为专门职能的参与主体,在协同育人工作上,处于中心枢纽地位,是最具主动性的主体,担负着对协同育人各环节工作进行优化设计和组织安排的角色[6]。

[1] 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9.

[2] 李建求.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思考[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70-76.

[3] 孙慧敏,赵明月,张小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27-29.

[4] 高诚辉,杨晓翔,温步瀛,等.全方位协同育人 培养高素质高等工程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2):25-28.

[5] 李吟龙,廖发良.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5(9):44-47.

[6] 谢爱娟,姜艳,纪梁,等.机制设计理论在高职园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18.

[责任编辑:缪宁陵]

Practical Value and Realization Approach of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LIU Zhonghua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nnova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also is a necessary approach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s. By cooperating with all sectors of socie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seek a breakthrough from the schooling base, mainly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content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actical value; realization approach

2017-03-10

2015年度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YJY2015-16-50)

刘中华(1980-),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

G 712

A

1672-2434(2017)04-0008-03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