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匠精神”在图书选题策划工作中的发挥
2017-03-28安小丹崔素媛
安小丹 崔素媛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更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也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能力的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不达要求绝不罢休;三是专业,敬业,立志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实,每行每业都需要“工匠精神”,而现在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李克强总理在此时提出“工匠精神”,正可谓给图书行业也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工匠精神体现在调研
编辑要进行选题策划工作,首先要充足、准确、合理地收集信息,并以此为策划依据,所以信息就成为选题策划最初始、最基础的一环。而信息则是通过多方位的调研得来的,所以也可以说,调研是编辑工作的起始点,是选题策划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支撑。所以,编辑应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广泛搜集、科学分析各种信息,包括看各类销售数据、到各类图书销售场所调研、获取国家政策导向和大众关注热点等信息、从发行人员和作者处获取信息,以期对市场需求、读者需求、同类书情况、政策形势等有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判断。只有全面综合、认真细致地调研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之后理出明确思路,为图书选题策划做好充足准备。
(一)看各类销售数据
销售数据反映市场、读者对本书的需求度、认可度,获取各种销售数据是市场调研的重要方法之一。销售数据一般包括本出版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数据。内部数据主要指本出版单位内部提供的库存情况、销售报表、月均监控销量、销售排名等;外部数据可以是各种销售平台的销售排行榜,如开卷、当当网、亚马逊、北发网、京东、天猫等,编辑可以从图书排行榜高效、便捷地获取重要信息。一般来说,内部数据更为直观、准确,编辑应尤以重视。
(二)到各类图书销售场所调研
编辑要定期进行实体调研工作,例如到书城、书店、超市卖场等处走一走。实地调研的目的是全方位搜集图书信息。一是从读者处获取信息,观察某一类图书的读者细分状况,例如年龄层次、消费能力、文化程度、职业状况、阅读喜好等,了解、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层次读者的购买趋向,通过信息的积累提升编辑对选题策划的判断力。二是从销售人员处获取信息,通过与销售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店内图书尤其是畅销图书的类别、读者对象、上架布置等。三是关注各类图书的信息。书店实地走访,可以获得大量一手的图书信息,并且能便捷地了解竞争出版社的产品动向以及同类图书的内容特点、版式设计、装帧设计等,这种直观的信息有助于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全方位兼顾产品定位和特色设计。
其实,不光是这些实体销售场所,一些如图书订货会、馆配会、书市、书展等也值得编辑利用起来开展调研。这些平台往往集中性的品种齐全、展示出来的图书信息量大,有助于编辑直观分析图书发展动向,打开思路分析市场需求。
(三)获取国家政策导向和大众关注热点等信息
政策层面往往足以影响整个出版业的局面。例如,2007年,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于是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引领下,多家出版社以此为契机,加大力度开发相关选题,获得了理想的收益。再例如,国家对节能节电环保问题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电力出版社为此推出了一批书,从面向广大用户的电动汽车普及读物到专业的商业运行和充电桩安装及电动汽车管理知识,及时跟踪了热点、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所以,编辑要时刻关注多种媒体平台的信息,这些往往成为影响图书销售市场的外部因素,可能会影响购买力导向、转移阅读热点、变换消费观念、影响购买动机等。
(四)从发行人员处获取信息
图书发行渠道是比较多样的,大致有主渠道(如新华书店)、民营渠道(如民营书店)、电商渠道(如当当网)、特殊渠道(如自控的销售站店、图书馆配)等,每个渠道都有其自身特性,其上产生的销售数据能反馈给编辑很多有用信息,而销售情况发行人员、营销人员最清楚。
一是与本出版单位市场营销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以期直接获得本出版单位各种图书的实际销售情况以及购书者对所购图书满意或不满意的点,并且有时购书单位或个人会有意或无意将购书方向的需求反馈给销售人员,编辑可以对此展开分析和判断,快速地捕捉到选题方向。二是多听取发行人员的建议,发行人员往往会对产品有一些额外的体会和感触,例如,挂图产品容易在运输中途因挤压而损坏,卷筒类产品在销售结算时扫码困难,图书配盘容易出现书盘误分离或丢失的问题,这些经验感受编辑多多听取并总结,在图书策划阶段就兼顾产品细节设计的考虑,防患于未然。
(五)从作者处获取信息
每位编辑都应认真做好作者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如果编辑能与作者之间建立起紧密、稳定的纽带关系,当作者本人或其周边专家有出版意向或撰写意图时,就会最先考虑与之联系密切的编辑。
作者是有知识信息储备、有分析整理能力的群体,有的作者手里掌握大量素材但不明确如何梳理结构、整理信息;有的作者同时也是出版工作者,他能从读者、作者双重角度考虑选题方向;有的作者在行业内交际网络全面,能汇总不同单位、企业对用书的需求,并且能组织一批编写者做这类图书的创作工作。诸如以上,需要编辑与作者交流、沟通,才能发现信息,并及时为他们形成补位和支撑,这些都是有价值选题的来源。所以说,编辑应充分利用起各种走访调研、拜访作者、专业会议参会的机会,以期获取有价值的选题信息。
二、工匠精神体现在组稿
组稿是编辑工作中又一非常重要的环节,组稿工作的成与败,直接关系书稿质量的好与坏,而书稿质量的好与坏又直接关系编辑乃至出版社的品牌、声誉和效益。很多编辑在工作中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作者交稿了,但初审时发现书稿内容与当时选题策划的初衷有些许偏差,甚至有的相差甚远,这给选题计划的顺利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需要编辑和作者再次沟通,进一步调整,费力、费时。所以,只有编辑在选题准备阶段就发扬“工匠精神”,做足充分的准备,才能尽可能地保证作者提供的稿件与编辑的策划意图相吻合,组稿工作才能够顺畅地进行。
组稿是将选题策划内容付诸实施的工作过程,是在选题确定之后具体落实的第一步。编辑工作中的稿件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作者的自然来稿,二是编辑组织的稿件。对于后者而言,必须要通过编辑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与周密的策划,并物色到能够承担当前选题撰写工作的合适作者,而后才能得来。所以可以明确,组稿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寻找合适作者,与作者进行充分沟通,使其能够领会选题策划的意图,依照规划按需、按时完成书稿。承担撰写工作的作者往往在某一领域是“大家”、专家,编辑有必要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之前做足各种准备,例如对本领域读者需求及口味的把握,本专业图书市场状况、发展态势的了解,对图书市场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对同类图书特点、优势的大致判断,等等。编辑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才能对所策划的选题有充分的发言权,才能在与作者沟通、交流时,把想法、思路准确地传递给作者,在尊重专家想法的同时,双方充分协商,达成共识。
三、工匠精神体现在营销
营销队伍是出版单位重要的一部分,而编辑正是这个营销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编辑需要在选题策划时一并提出营销策划方案,做好基础规划。当前,图书营销形式比较多样,展销会、订货会、直销、促销、赠品、折扣、新书发布会、签售会、广告宣传、图书评论等,不同类型的图书不同的营销方式,一种甚至多种形式共同发挥。编辑可以整理图书的销售潜质、宣传推广价值、读者定位、营销渠道建议、装帧设计特色、定价策略等,协助营销人员了解待销图书的特点、优势,准确定位销售模式,确定如何重点营销。
有编辑提出“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这固然有道理,而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决定了读者的购买行为,如装帧、外观等。所谓“眼球经济”,即是多种要素共同对图书的销售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有调查显示,85%的读者在书店里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是从来没有听过这本书的任何信息的,所以有人提出“5分钟效应”,即当读者进入书店无既定目标时,通常关注的顺序为:书名—作者—封面设计—内容介绍、目录、版式—封底、定价,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而后形成决定是否购买本书。所以,编辑亦应多多关注这些细节,事无巨细,周密安排。
网络销售在当前变得越来越重要,编辑也要参与图书的网络营销,在官方网站、当当网、京东网、卓越网、天猫旗舰店等网站首要做到的是丰富网站内容,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图书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展现,让图书网络营销丰富多彩,并搜集与图书相关的文章、信息资源,链接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图书,挖掘读者的购买潜能。
四、结语
工匠者,需先正其心,需心地纯良,需心无杂念,需全力以赴,需痴迷工作,需热爱事业。编辑应以“工匠精神”来激励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从容独立、脚踏实地,戒除浮躁、宁静致远,弃随波逐流、循规蹈矩而为积极主动,真正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把“为他人作嫁衣裳”崇高职责落在实处。
[1]陈燕杰,李丽.选题策划需要关注的十个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0(9):23-25.
[2]王烨,高墨荣,邢涛.科技图书全程营销的实战与技巧——以《现代机械设计手册》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1(8):66-68.
[3]祁雪芬.浅谈编辑组稿工作[J].参花(上),2013(21):160.
[4]余世英.图书网络营销之要点[J].出版发行研究,2004(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