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绑架”小议

2017-03-28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绑架者份子应试

张 健

本文所论及的“绑架”是指不同于一般犯罪行为的绑架,而是特指在当今现实中大量存在,且有愈演愈烈势头的“精神绑架”。精神绑架的手段是通过对人身心的控制、精神的洗脑、灵魂的施控,而实现的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这里我们重点想强调几种泛化到精神领域的绑架,以帮助人们深化对绑架的认知。

人情绑架。人情是人之情感或情面之意,中国是一个人情泛滥是社会。这就为人情绑架提供了环境和土壤,导致人情绑架的现象层现迭出、比比皆是。小到婚丧嫁娶、升学乔迁等的份子钱,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遇到这样的事,又碍于情面不能不出,死要面子活受罪,有时因上份子过多,困窘到连生活费都拮据不堪。更有甚者,还有的人为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连非法的事都忤逆不惧、任意妄为。这已突破了法律的底限,但本质上还是人情绑架、朋友绑架使然。

道德绑架是站在道德高地,以道德的名义要挟别人必须做某事。最典型的是网络上“不转不是中国人”。好象唯有他最爱国、最正气凛然,并以此相要挟发号施令,让人必欲从之,这是赤裸裸的绑架。还有父母以关心或爱你为理由,来要求和干涉孩子应当如何如何。还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你好”。让你无法拒绝。再如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比如教师要行为世范、为人师表,必须做到最优、无私奉献。这就是不当强求、道德绑架。这一绑架的问题在于,不懂得人的存在有两个标准:即合格标准和优秀标准。道德绑架者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做到优秀标准,这种理想化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他们不明白合格是要求,优秀是选择、是境界。

应试绑架。应试绑架是教育绑架的典型案例。应试即应对或应付考试之意。应试教育是以提升应试能力、看重考试成绩为目标,以灌输、背诵和大量考试为手段的一种扭曲的教育形式。表面上看,应试教育有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正义的光环,事实上,分数背后却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整个民族创新素养滑坡作抵押的。它控制人的思想、扼杀人的个性、消弭人的想象力、造成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严重缺陷。与选拔形式上的那点公平相比,付出的成本实在是忒大了点。

精神绑架的特点在于:

一是欺骗性。由上绑架类别的论述观之,用来绑架的事物一般都貌似具有正向的、习俗的、或功利的效用,这样才能绑架绑架者,对被绑架者形成心理上的左右和行为上的干预。而当一个错误行为披上道德外衣,或装扮成正义的化身,就具有了迷惑、欺骗性,甚至无往不胜的裹挟力、攻陷力,它会置被绑架者于道德卑下和无奈选择的困境,迫使他作出不得已的选择。而一个道德绑架横行的社会会扭曲人性,并“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国家”(胡适)

二是强制性。强制性是违拗人的意志和本意的干预。就是说,在绑架事物中,被绑架的一方往往是不情愿、不膺服的。所以绑架者必须实施精神暴力和强制。如“不转不是中国人”,含有爱国与否的国别认同,具有很强的强制干预、要挟就范的意味。这种强制性,既有道德的胁迫,也有从众的裹挟,惯习的遵从,常常是与人的本真意愿相违拗,而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屈从。绑架的强制性,剥夺人的自主权限、自由意志,是与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悖谬的。是试图奴化人、异化人的一种戕害,碾压人的

三是伪正义性。绑架的事物或以道德化身自我标榜,或以“我为你好”情感诉求征服人心,或以人情义气文化习俗左右行为。在这样的包装之下,绑架者就获得了一种主动的、或居高临下的话语强势,而问题的关键是,这种伪正义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觉知识破,人们只是感到不情愿、不舒服,但似乎有无法摆脱其中的伪逻辑,只能懵懵懂懂入其彀中。

是该剥下精神绑架的伪装,还其本来面目,让人们觉识警醒并与之斗争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绑架者份子应试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绑架者的真面目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让人轻松的“份子钱”
让“份子钱”回归正常
好干部为什么会变坏
本期导读
阳光下的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