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者为例分析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崛起
2017-03-28李赫甘倩倩
文/李赫 甘倩倩
一、娱乐至死的电视生态现状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种娱乐致死的物种。”正如书中所展示的,一些社会发展状况如今成为残酷的现实。近几年,电视行业里的“小鲜肉”如雨后春笋,一波又一波地涌现,他们集绝大多数流量和资源于一身,活跃在一些照搬国外节目模式的综艺节目中,造成千台一面的现象。当观众都已审美疲乏之时,《朗读者》如一股清流映入眼帘,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
二、文化综艺崛起的背景
(一)限娱令的颁布
这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逐渐崛起,已经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这与国家政策调控有关。国家广电总局在 2015年以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出台,伴随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也有一些制作人由此调整节目风向,转向更为安全、更有意义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二)电视节目本土化规律
中国荧屏上的热播综艺节目大多是从海外引进节目形式再进行本土改造,孙翔飞曾经总结过电视节目本土化规律,简称”本土化死循环“;海外经典节目——本土引进模仿改造——成功经验被模仿——同质化竞争泛滥——泛娱乐化倾向明显——带来诸多负面问题——广播电视出版总局进行限制——寻求更多引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投入回报率要高、要快,风险务必降到最低。创造一种成功的节目模式很难,模仿他人的节目则很易。于是,千台一面就自然而然了。没有创新,只有死循环。
(三)文化自信
从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的关系的角度,使用和满足理论可以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在消费主义更受欢迎的时刻,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朗读者》的热播,起码是个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
三、《朗读者》的创新与独特之处
(一)大繁至简,凸显文字魅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已形成习惯,想在纷繁复杂的静下心来感受深度阅读是件难事。董卿及团队就是根据现状用心筹备一年多,最终推出诚意满满的《朗读者》,满足了受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除了在选题上更好地贴近观众,《朗读者》在节目组在将读本的范围扩展,除了书信、文章、诗歌等还有散文、致辞、诗、歌词、小说、剧本等不同文学形式的表达。这些与朗读者流露的真情相得益彰,使《朗读者》的舞台大放异彩。
同时,节目组深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繁至简的道理,明白舞台只是文字的辅助,尽可能的省略了舞美设计,始终以朗读者为主角。正是这样的舞台布局,不但避免了喧宾夺主,而且极致地凸显了文字本身的魅力。
(二)央视为文化领航
电视节目具有文化传递和娱乐的功能。央视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主营阵地,从未放弃对优秀文化类节目的极致追求,这两年开始集中发力。尤其是通过《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益智对抗竞赛节目的有益探索,迅速找到了赢得市场与虏获观众的完美结合点,“文化+综艺”正成为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新趋势。这些收视口碑双丰收的高品质节目着实体现出了国家级主流媒体该有的风骨,不跟风、自有态度,继续保持着行业引领者地位。
四、文化节目崛起背后的深思
面对文化综艺这股“清流”,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一方面,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另一方面,阅读是需要时间和闲暇的,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大范围的疲于奔命状态,为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殚精竭虑,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类综艺的发展不仅依托于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市场这块“蛋糕”的拉动,这一波文化综艺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未来文化综艺是否真的能开创综艺节目多元化格局还需静待。
虽然说,文化综艺的身影从未远离过观众的视野,但是成功引起反响的节目并不多。在相对成功的范例影响下,我们该明确的是,优秀的文化节目的影响力将比娱乐综艺类更持久广泛。真正想做出优秀的节目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提升制作水平的同时也需要市场拉动,只有这样,文化综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
[1]吕琪.真实的建构与消解:美国电视真人秀中的身体与社会[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2](美)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5.
[3]毛建国.〈朗读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N].北京青年报,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