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状况与对策

2017-03-28孙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中学

孙健

(安徽省泗县二中,安徽宿州234300)

美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状况与对策

孙健

(安徽省泗县二中,安徽宿州234300)

教师要树立渗透美育新理念,充分挖掘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因子,提高审美教育主体的审美能力,改进和完善地理教育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发现地理之美、感受地理之美、欣赏地理之美。同时,在渗透美育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吸引力。

中学地理教学;美育;对策研究

一、中学地理教学在落实美育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渗透美育教学,《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能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1]。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终身发展和考量教师水平的硬性标准,长期以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地理教学中的美育落实是轻描淡写,学生对“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更显得力不从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不能感受地理之美。一方面高中生还缺乏足够的审美训练和审美知识支撑,缺乏审美引导,不会自主审美,疲于被动地学习接受;另一方面,与整个社会功利化的教育环境有关,社会太多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只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而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老师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审美。[2]相反,学生对美的追求,学校开展渗透性美育,常被讥笑指责,认为是不务正业。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当前学生审美兴趣的忽略和审美能力的缺失。

(二)学生不会欣赏地理之美。有些学生对于地理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不会欣赏,不会内化。常常是只见地理教材的抽象符号,不见地理背后的自然之美;只见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客观过程,不见这些客观过程背后的价值之美。中学生不会欣赏美的根源,在于没有丰富的审美体验,没有自足的审美知识,缺乏相应的教育引导。

(三)教师不愿讲授地理之美。高中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其中有丰富的自然美要素,必修二是人文地理,其中有更多的理性美和天人合一的美学要素[3]。其中,这些信息蕴含丰富的和谐美和科学美的要素,只要教师加以发掘,这些审美要素就可以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但教师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再加上现行对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唯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也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不愿意在课堂中渗透美育。

(四)教师不善挖掘地理之美。有些地理教师虽熟悉地理学科中的美育要素,但由于不能够把握好审美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不能够理解地理之美的多样性和特色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美育融入不自然、美育美感无共鸣、美育参与不主动等问题。有些教师存在着不善于结合地理地貌去领略色彩之美,不善于揭示地球运动去欣赏必然之美,不善于运用物质循环去讲授联系之美,不善于利用文明差异去发现多样之美等现象。这就常常会导致教师眼中的地理之美,传达不到学生的眼中,教师心中的地理之美,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就无法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个人审美修养的提高联系起来,无法达到领略地理之美的愉悦与钻研地理奥秘的良性互动。

二、落实美育任务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育能力等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渗透性美育教育,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有着超越专业的知识和不同常规的教法,要有善于实现地理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的结合手段。

(一)要了解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

当前,在校的高中生很多都是隔代监护,陪伴他们成长的更多是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缺乏足够的社会教育、成人引导。这就容易导致这些中学生在审美上具有简单、感性、理想、表象、实用的特点,易被色彩、运动、图像、场景诱导,缺乏审美主动、审美比较和审美选择,审美多停留于日常层面、感官层面和表象层面。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了解学生审美特点的前提下,对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着力点进行设定、美育渗透的方式进行选择、美育价值体验进行引导,进一步凸显美育对于学生知识学习和个人成长的作用。

(二)要有强烈而自觉的美育资源挖掘意识

地理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探讨其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其中包括:线条美:所谓线条美就是线条构成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图示所具有的那种美。按其运动状态又可分为动态美和静态美,而静态美又可分为对称美和非对称的柔情美。动态美:那些用箭头表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所具有的动态美,如太阳系运动图、洋流示意图、季风动向图,那些箭头、线条能引导学生树立动态美的审美感。对称美:地球仪的经线、纬线,南北半球自然带的对称分布等就是这种美。柔情美:各种等值线,如等高线、等压线的疏密,交通线、网的构成,由山脉、河流构成的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等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想。色彩美:无论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人文景观,还是断桥残雪、香山红叶的自然景致,无不体现出大自然的色彩美[4]

(三)要有娴熟而自信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教师的语言和表情展示美:在现代地理教学中,最能给学生以美感的是教师的语言、声音、表情、动作等精神面貌。教师的情感通过教师的声音和表情感染学生。教师依据不同内容去调整说话的声音,用恰当准确的声音和表情才能准确的表达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把理性的科学之美和感性的文学之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既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又能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1]

教师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创造美: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注意板书设计,高度形式美和内容美合一的板书对教学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意义。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既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感知。科学实践证明,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不同的内容起到着重强调的作用,相反,单调的色彩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图板画,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现代教育技术提升美: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投影展示出来,它的优势在于把世界的科学之真和自然之美以多种形式生动、直观、理性、客观地呈现出来,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全面感知世界,由宏观到细微,由感性到理性,由虚幻到真实。例如,教师在表现天体运行规律、洋流的运动或者季风的活动等科学美或者称之为理性美的时候,教师单纯用语言很难讲清楚,这些隐藏在宇宙深处、大海深处或者天空中的真理之美,如果通过多媒体动画真实的再现,会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美仑美奂的动画中掌握了知识。再如,i ebook、G oog l e e a r th、G I S、I n t erne t等极丰富的表现力自不待言,就一般的多媒体课件,通常彩图、视频、音频、动画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共鸣,立体多元,无不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及强烈吸引与震撼。

三、中学地理教学落实美育任务的基本视角

(一)整体视角俯视美。整体性是人们宏观把握对象的一种常规方式。基于空间整体性对中学地理开展美育资源筛选和美育教育,可以给学生以壮阔、多样、震撼、变化、联系、雄浑等不同审美质感。地理教师要善于立足对象之外把握和运用各类系统模型,要学会从宇宙整体、地球整体、气候整体、资源整体、生态整体、人口整体等视角去发现和俯视地球之美,让学生从变换无尽的色彩视觉、运动视觉、循环视觉中去领略宇宙之美、地球之美、气候之美、资源之美、生态之美和人类之美。

(二)历史视角感慨美。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球演变视角、生物进化视角、生物竞争视角、人类利用自然的视角等,让学生感受到宇宙历史、地球历史、生态历史以及其它地理研究对象变迁的历史变化所表征的历史美感,包括宇宙变化之美,物种选择之美,继承飞跃之美,文明进步之美,偶然必然之美等等,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之美的沧桑感慨、竞争沉思、趋势追随、淘汰惊异等不同情感。

(三)辩证视角看待美。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求教师善于广泛利用地理演变中地理要素的变化运动,比如宇宙演进变化、气候分布变化、地质构造变化、地貌形成变化、资源分布与利用等,深入揭示用与废、量与度、生存与淘汰、相倚与相克、充盈与枯竭、破坏与重生、冲突与平衡等地理知识内在的辩证之美,要求学生领悟美既是客观的存在,也是短暂的存在,美既是联系的存在,也是代价的存在;美既是结果的存在,也是过程的存在。

(四)规律视角划界美。中学地理教师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地理偶然事件中揭示地理存在和演变的必然性,引导学生充分知晓地理之美总是有条件的。[5]无论是自然地理要素的自在变化,还是人文地理的利用改造,地理之美的存在和表现,都不可以拒斥规律,更不可以违背规律,不可以突破底线。让学生尊重地理之美,就是要尊重地理规律,改造地理之美,就要坚守地理规律。

(五)人文视角创造美。地理之美,离不开人的活动和人的审美,要强化地理审美中的人文视角,强化人类在认识地理、利用地理中的创造性实践。从人文视角解读和欣赏地理之美,就是强调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所呈现出来的创造之美、合作之美、价值之美,比如填海造田、资源利用、经济布局、空间开发等。中学地理教师要注意从人文角度去揭示、传播、引导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地理中体现的自由之美、创新之美、包容之美、相倚之美、价值之美及和谐之美。

四、中学地理教学落实美育任务的基本对策

(一)引导和促使学生审美自觉是前提。要引导学生了解美、尊重美、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强调审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引导学生知晓地理学科的美的特征和美的价值,要注重发挥好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审美资源。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空间性,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方的显著特点,培养探究美的习惯。地理教学也应该注重价值倾向,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例如强调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共鸣。地理教学涉及中国及世界的人文特征、民俗民风等,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更加艺术化的形式,可以利用图片对比、数据对比等方式,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情怀,突出表现值得探讨的美学内涵,对需要讲述的知识点进行解剖,增强学生的审美观,端正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

(二)储备和丰富审美知识能力是基础。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充分体现美学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地理知识和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美学教育能力,它包括地理教学内容美元素的认知积累与解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过程中展示珠穆朗玛峰、桂林山水等自然景观图像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理解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的成因。

(三)熟悉和掌握地理美育资源是关键。地理课堂中的美育要依靠教师教学综合能力,教师要想在课堂展示地理独特的美感,除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过硬的地理教学能力等,还要熟悉和掌握地理知识中的美育资源,把某些抽象概念和某些枯燥刻板的知识形象化。例如教材中的“美”多是抽象的或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用美好生动的语言或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祖国壮丽的山河、世界各地的奇观进行优美生动的描述,启发想象,开掘意境。

(四)分析和定向教学美育任务是途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美育职能,寓教于乐,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使学生接受教育,例如当讲授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把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等景观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时,学生将看的十分仔细,各类景观各有特点又有规律可循,更容易理解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此外除教师准备图片或视频外,可根据教学内容刻意让学生课前搜集图片或视频资料,当学生自己在课上将这些资料展示出来时,会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感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选择和优化美育融合方式是核心。教师之于课堂就像导演之于影视,教师就是教学课堂的编剧导演兼主持,找到地理教材与美育内容渗透的结合点、课堂活动的过程。学生会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美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地理美育资源的莫过于合适的探究式课题,像中学地理中介绍许多成熟的地理理论,但理论的表述多是枯燥的,若能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这些理论,培养学生用地理理论去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就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的理性美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宝善.地理教学中的美学观[J].中学文科教学,2000,(7-8):31.

[3]杜君兰,徐宝芳.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0):111.

[4]王丽.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的思考[J].课程·自然,2013,(10):188.

[5]林雁.中学地理教育的美学价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04):35.

[6]秦月花.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22.

G632

A

1671-5993(2017)02-0090-04

2017-04-25

孙健(1965-),男,安徽宿州人,安徽省泗县二中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宿州市地理学科基地负责人。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中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多解中学创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