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参与理论的甘肃旅游扶贫研究
2017-03-28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兰州 730000)
基于社区参与理论的甘肃旅游扶贫研究
马静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兰州 730000)
结合甘肃省旅游扶贫发展现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乘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研究依据,以社区参与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甘肃省旅游扶贫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和实践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甘肃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用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指导旅游区域的总体规划,从而优化旅游社区结构,提升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理论依据
1.1 就业乘数与旅游扶贫的关系国民经济任何一个部门需求发生改变,都会引起经济指标的变动。乘数理论充分体现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一特点。就业乘数是乘数理论的一种类型,是指单位旅游花费引致的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和诱导就业三者之和与直接就业本身的比值。就业乘数有两种用法:第一种表示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创造的就业人数;第二种表示由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与继发就业人数之和同直接就业人数之比。世界旅游组织研究发现,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1元的收入可以带来4.3元的相关产业收入。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它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权益的冲突和协作。PPT( Pro- Poor- Tourism)战略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其主张用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消除贫困,让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但在实践过程中,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者寻求旅游需求满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而社区往往是被忽视的利益主体。社区居民地位被边缘化,他们是旅游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利用旅游扶贫平衡各利益相关体之间的关系,减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效的尝试。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被认为是既要满足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还要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广大社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这是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普遍遵守的原则,依据此种评价标准,我国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处在进度缓慢的状态,经济增长的压力、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压力都严重制约着旅游扶贫的进一步发展。
2 甘肃省扶贫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贫困省份,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度深。甘肃14个市州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和南部山区发展滞后,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有限,城乡差距突出。同时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贫困人口参与发展旅游障碍较多,很难享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利益,甚至有可能造成“旅游飞地”现象。与旅游发达地区在转型升级的现实相比,该省的差距在逐年加大。截至2016年底,甘肃贫困人口仍占全国总贫困人口7.9%,贫困人口552万,贫困户共计129万,片区特困县58个、插花型贫困县17个、贫困村6 220个。
近几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甘肃省作为经济带沿线省份,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据甘肃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2016年,该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保持在25%以上的增长率。截至2016年底,全省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514个,农家乐10 748户,全省乡村旅游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2.3万人,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58.13亿元。
甘肃旅游扶贫开发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旅游资源富集区和贫困地区分布空间高度耦合。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的叠加性是甘肃省的显著特征。甘肃省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的民族贫困地区和经济塌陷区,贫困人口素质低下,社会发育程度低,资本稀缺,但自然景观和人文习俗保存较好。全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贫困区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2)社区参与力量对比弱小。在传统扶贫工作中,扶贫主体模糊、对扶贫主体利益关注的缺失等问题明显存在。政府、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旅游者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目前情况下,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决定是否进行旅游开发;社区力量弱小,缺乏知情权,不足以抗衡;民间组织不健全,社区居民难以和政府及开发商进行平等对话。社区居民没有机会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其弱势地位不仅体现于经济收入,还体现在政治地位、利益表达的能力和渠道上。甘肃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受到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在“对旅游扶贫社会文化、经济正效应的感知”上,少数民族对“负效应”的感知上更加强烈,这是朴素的生态观和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所引起的。更加导致了社区居民缺乏有效组织形式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大多数居民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无法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对民族地区人口脱贫有着深远的影响。
(3)贫困地区旅游漏损问题突出。当旅游收入作为非本地企业的利润或外部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时,旅游消费未能留在目的地经济收入中,旅游漏损就产生了。漏损的程度取决于当地能够提供给旅游企业需求的技术支持、食品和能源的供给、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的能力。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旅游发展所需自我供给能力较差,因而漏损问题突出。
3 甘肃旅游扶贫社区参与—制约机制
(1)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决策机制。旅游目的地真正的主人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有利和不利影响的承受者。相关研究显示,在贫困人口参与发展旅游的行为中,较高等级的参与是让贫困人口亲自参与旅游规划和决策。居民只有参与规划与决策,才能真正从旅游发展中获益。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层次较低,表现为向游客租马、租骆驼、出售土特产、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等旅游经营活动层面。当地居民了解当地文化习俗、气候、土壤和水文状况、资源分布等生态及经济价值等信息,能为规划者提供有效建议。如果旅游规划和决策得不到当地贫困人口的认可,将会产生抵触和反对态度,将会影响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2)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是获得旅游分配收益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居民在参与旅游开发项目和内容选择上,愿意参加就业和自主经营的比例较高,这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
(3)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和文化保护机制。问卷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居民愿意参与当地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意愿是很高的。甘肃省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对当地居民而言,生态环境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文化则体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等方面。因此,只有当地居民参与了发展旅游,才能对生态和文化进行有效保护。
(4)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教育培训机制。甘肃省处于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观念陈旧,对旅游业和社区参与缺乏认识,更缺乏参与旅游经营和管理的相关技能。调查发现,居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很强烈,如没有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4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模式构建
4.1 产业联动
产业联动模式是围绕贫困地区旅游业,围绕旅游12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与当地其他相关产业(餐饮、住宿、交通、农产品加工等)进行协作,不断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提高当地产品自给能力,减少旅游经济漏损。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该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可以实现“农旅联动”,发展“休闲农业园”、农家乐等农业旅游,从而带动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4.2 大景区带动
大景区带动模式是通过整合旅游品牌和线路的规划,带动旅游资源禀赋较差的景点,实现周边村镇参与到景区的建设、经营、管理中,获取经济利益。截至2016年年底,甘肃完成了13个大景区修建性规划评审,这是甘肃省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举措。大景区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景区游客承载量,提升甘肃旅游外部形象的认知度、美誉度和清晰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吸纳更多的当地劳动力就业,参与到景区的维护和经营过程中。
4.3 项目推动
项目推动模式是指通过与国家旅游局、参与国内扶贫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援助和发展组织联系,争取到扶贫试验区、可持续旅游、ST-EP等项目。兰州兴隆山自驾游宿营地、张掖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兰州新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金昌玫瑰谷等36个项目已入选《2016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国家将对这些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争取成为项目区,可以在资金获取、人力资源、社区参与、技术培训、宣传营销等方面充分利用组织力量,得到快速有效发展。
4.4 通道景观依托
黄河风情线、精品丝路线、寻根祭祖线等明星线路是甘肃省的主题品牌,发挥沿线过往游客流量大的优势,带动周边旅游目的地,提升知名度。如在沿线高速公路两侧设置灯箱广告、在高速公路主要出入口规划建设游客中心,设立醒目标志,增设通往周边旅游目的地出口,打造道路景观带,积极促进通道景观型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天水麦积镇、庆阳太白镇、天祝县天堂乡等一批通道景观已经形成,当地农民依托乡村旅游基本实现了脱贫致富。如平凉市崆峒镇寨子街村,可依托312国道和精品丝路、华夏寻根、中医药养生等旅游线路,积极培育发展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实现农民脱贫增收。
4.5 政府角色的转换
旅游扶贫初期,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社区居民代理人的身份负责招商引资,与开发商便于沟通并很快达成意见一致。当社区参与达到一定程度,社区居民意识到旅游开发收益远远高于自身收益时,会对利益分配规则产生质疑和不满,社区居民和开发商矛盾会逐步升级。在双方的博弈下,政府要转换角色,不再作为单纯的社区代理人,而是要充当双方规则系统的塑造者和引导者,进而演变为规则系统的维护者,不再参与具体的项目经营事务,保护好社区居民和开发商的共同利益。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负面影响也会日益凸显。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发展旅游对社区的影响”,也要关注“旅游与社区参与”的关系,意识到“社区参与旅游”的迫切性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重要性。
[1] 保继刚,文 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2,13(4) :13-18.
[2] 饶 勇,黄福才,魏敏.旅游扶贫、社区参与和习俗惯例的变迁[J].社会科学家,2008,13(3):88-96.
[3] 叶 俊.基于社区参与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7):1766-1769.
[4] 杨阿莉,把多勋.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33(5):131-136.
[5] 邓小海. 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15,43(6):21-27.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he tourism multiplier theor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ourism in Gansu province are discussed by tak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on this basis, attempting to construct the model of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ourism.
Keyword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ourism; Gansu
Study on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ourism in Gansu Proince Based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ory
MA Jing
(Lanzhou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 Lanzhou 730000, China)
F592.7
A
1673-0496(2017)03-0067-03
2017-03-20
马 静(1980-),女,河南正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区域旅游经济研究。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7.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