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ESP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7-03-28张佳琛林速容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本应用型语言

张佳琛 林速容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 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福建 福州 350101)

应用型本科ESP课程开发与实践

张佳琛1林速容2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 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福建 福州 350101)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本ESP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为应用型本科的校本ESP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用人单位(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分析,从校本ESP课程开发应从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拓展活动入手,组织教师团队编制融合“专业元素”的校本英语教材,搭建英语语言技能“输入”与“输出”的一体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校本ESP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应用型本科;ESP;课程开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21世纪初开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来,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早在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任务是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1]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教学阶段为将来夯实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纵深推进给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打破通用英语教学的条条框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英语教学中开设校本ESP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融入“专业元素”。校本ESP课程的开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教学内涵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ESP课程开发中体现“人文素养+英语语言技能+行业岗位”三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职业能力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校本ESP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行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管理的“一纲一本”的模式变革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能够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开发。在大力倡导教学内涵建设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具体执行者——教师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具体教育环境,能够充分体现课程开发的独特性和差异性。[2]开发校本的ESP课程能够在教学内容上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语言技能输入的难度略高于通用英语,适合学生今后的岗位需求。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俄早期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在教育之前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现有的心理机能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该理论在教学上应体现为教学内容“走在发展之前并引导儿童的发展。[3]“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还是停留在通用英语上,旨在帮助学生补缺补漏。诚然,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英语水平比较薄弱,补缺补漏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都使用通用英语的教材,就不能触及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工作所需的专业英语。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开发校本的ESP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

(二)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输入假设”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指出,人类是通过对信息的理解来获得语言知识。语言习得的效果的产生在于学习者吸收多少可理解的语言信息。Krashen认为如果学习者接触“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即“i+1”公式(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4]语言运用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校本ESP课程开发有着理论的指导意义。在ESP课程开发时,课程内容的选用与编写要参照本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把握好可理解的语言信息。

二、校本ESP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调查

ESP课程是涉及不同专业的英语,为不同的职场服务。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培养的是具备专业英语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本课题从外部(单位)环境和内部(学生)环境进行了ESP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课题研究组以访谈形式对行业、企业的10家单位进行岗位英语相关能力的需求调研。调研结果显示:80%的行业、企业单位认为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职场相关,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非常必要”,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职场环境下的相关英语知识,掌握沟通交流的技能,如:外贸函电,物流英语,会展英语等等的日常英语口语交流的能力以及相关的阅读能力。因此ESP已成为从业者满足特定职业、岗位发展要求的学习工具以及必备技能。

课题组设计了问卷调查表,从福州某学院的2014级学生中,根据不同专业随机抽取15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收回的问卷率和有效问卷率均为100%。问卷调查的形式是封闭式问题,设置“是”,“否”两个选项,共有10个问题。问卷中呈现应用型本科校本ESP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问题有4个:(1)校本ESP教学是否有必要,回答“是”的占98%;(2)是否认同教学内容为“通识英语”+“行业英语”的融合,回答“是”的的答卷占93%;(3)是否认同“日常交际”+“职场岗位”两者互为渗透的听说技能培训方法,回答“是”的答卷达100%;(4)是否认同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引导的必要性,回答“是”的答卷占87%。

调研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有必要开设ESP课程。针对需求分析的调研结果,应用型本科校本ESP课程目标应围绕以下几点有序展开:(1)加强专业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2)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即各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语言沟通与交流;(3)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

三、校本ESP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应以用人单位(企业)、专业系部与学生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学校专业系部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校本课程是用人单位(企业),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过程与结果。对于校本ESP课程而言,它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一个特色模块,是探索教育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具体体现。

(一)课堂授课内容与教学模式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课题组认为应用型本科校本ESP课程的课堂授课内容与教学模式应重视“输入”环节,把握输入环节的两个维度:(1)语言输入的难度。在当前大众教育的背景下,第二语言输入要充分顾及到大部分学生学力。ESP课程开发前要综合考量本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选用难度相当的专业语篇或者通过语句,词语的改编降低专业语篇的难度。同时各个单元的目标设定的高度应适宜大部分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设定的目标只能略高于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避免出现输入的语言成为一种杂音、噪音而影响英语的语言习得(learning)[5]。(2)语言输入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应依托各个专业群,融入相关专业元素,重视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改变过去通用英语的应试教育模式。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英语教学应该是“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二)教材开发与编写

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是校本ESP课程开发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团队的专业建设是教材开发与编写的前提基础,教师团队是教材开发与编写的主体。教师团队在开发与编写教材时既要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又要具有专业、行业的实用性。职业性、时代性是校本ESP教材的亮点。在教材开发与编写中,英语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教师走入相关的行业及企业,收集该专业在英语能力方面的需求及所需的专业特色英语。(2)英语教师与专业系部的教师组建互补性学习小组,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材料内容的取舍。(3)英语教师不断自我提升与充电,不断积累ESP方面的知识。(4)在编写过程中,英语教师充分考虑语言“输入”与“输出”技能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能适应自己工作岗位的需要,能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如:编写的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依据“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来设定,能满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三)课外拓展

校本ESP课程开发的课外拓展是校本ESP课堂教学的延伸,是ESP课程“场景运用”的主要领地。英语教师是成为ESP课外拓展活动的设计者与指导者。校本ESP课程的开发赋予了他们很多的自主权,自主的教材开发使他们能够充分领会课程的教学目标,能更好地把握ESP课程的课外拓展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输出”,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沟通技巧。校本ESP课程开发的课外拓展常见形式有:英语的自主学习平台、课外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岗位的现场见习等等。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是ESP课程开发的课外拓展的重要一环。自主学习平台倡导学生在自我水平基础上自主寻找合适资源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训练,感受鲜活的语言氛围,感受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流。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可根据不同专业群进行设置,如:影视专业可举行影视剧本趣配音,药学专业可举行药品说明书写作比赛等等。校本ESP课程课外拓展的岗位现场见习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移。岗位的现场见习应与学生的专业见习挂钩起来,这样就无须再单独设立英语的ESP岗位见习。

四、应用型本科校本ESP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建设,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在原有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校本ESP课程开发融入了“行业岗位元素”,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地方用人单位的需求。ESP课程让学生具备了职场相关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毕业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运用所学知识熟悉自己的岗位需求,真正做到让用人单位满意,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钟启泉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从学校发展,从个人角度、课堂与课外教学活动等多层面来检视。[6]校本ESP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反思性教学和终身化(可持续性)学习的教学意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教学相关专业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参与校本ESP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化课程意识,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只有英语教师具备了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学习),校本ESP课程才会不断地得到更新与完善,教师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群对技能的需求,不断地修正、调整英语课程,确保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本科的ESP课程中ESP教材开发与编写需要英语教师与专业系部教师亲密合作学习,需要英语教师主动走入企业和行业部门去观摩工作流程与场景,向行业专家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除了“走出去”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师要内化这些专业知识,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自我学习夯实专业相关英语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ESP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英语教师(行业)专业知识拓展的过程。英语教师通过亲身教学体验验证校本ESP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的效度。ESP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促进了英语教师获得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个性化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衡量课程质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行业的评价。ESP课程语言技能的“输入”与“输出”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沉闷的英语课堂有了鲜活的元素,英语教与学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在信息化的自主学习平台上,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模拟真实岗位的交互场景填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缺,极大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与兴趣。个性化的课程设计让所有学生都能收获一份学业的成功,获取一种别样的学习乐趣。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函[2006]16号.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1-5.

[3]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7-391.

[4]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M].NewYork:Longman,1985.

[5]梁爱民.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框架下语言知识构建机制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4,(4):29-32.

[6]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Z1):123.

G642.3

A

1671-6469(2017)-06-0078-04

2017-06-30

张佳琛(1978-),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翻译学。

林速容(1971-),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教学法与翻译学。

猜你喜欢

校本应用型语言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语言是刀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