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审计中的作用探究
2017-03-28罗心澍
●罗心澍
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审计中的作用探究
●罗心澍
“十三五”纲要中提出了实现精准扶贫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要求,大数据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将大数据与精准扶贫审计相结合是未来扶贫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从多方面论证大数据技术在扶贫审计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大数据扶贫审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大数据精准扶贫审计作用实施方法
政府在“十三五”纲要中要求进一步构建比较完整的审计制约监督体系,在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方面,要求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制度,这就对精准扶贫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审计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高增长、多样化、有价值的数据集合提供了有利环境,使扶贫审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不少地方审计机关已经意识到了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审计中可以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但这些尝试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本文将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实现扶贫资金跟踪审计、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和促进异地交叉审计四个方面对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审计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并探究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法。
一、大数据对扶贫对象审核的影响
(一)大数据有助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识别区域内的贫困人口,因此审核被帮扶对象的资格是进行精准扶贫审计的基础。传统的审计工作很难保证识别扶贫对象的精准性。首先,为准确核查建档立卡的对象是否符合扶贫对象认定资格,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大量实地走访,这一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其次,面对扶贫对象的大量基本信息,审计人员难以快速核实、识别虚假信息;最后,根据掌握的信息,审计人员较易识别出不具备资格的被帮扶对象而很难发现需要被列入扶贫计划却未被列入的贫困人口。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审核贫困人口工作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审核扶贫对象资格时,由大数据技术事先分析和筛选扶贫对象的有关数据,审计人员根据计算机关联对比结果找出风险点并汇总分析,再针对疑点实地核实情况,确定扶贫资格认定是否存在问题,并向扶贫办进行反馈,从而实现“审计未动,数据先行”,减少审计人员实地走访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发现问题的效率。通过与各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快速搜集各单位记录的与扶贫资格认定标准相关的数据,解决以往无法核实被帮扶对象名下房产等信息的问题,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提高识别的精准性。将扶贫办扶贫对象与其他政府机构记录的贫困人口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比对,能够发现可能存在的符合扶贫对象认定标准而未被纳入精准扶贫范围内的人员。
(二)利用大数据进行扶贫对象审核的实施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在识别贫困人口中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联网数据和专业的数据采集工具对多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具体主要涉及扶贫办建档立卡数、车管所车辆登记信息、房管处的房屋登记信息、财政局扶贫资金打卡到户明细、财政局财政供养人员明细、公积金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社保局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工商局企业工商登记信息等。随后通过编写查询语句等方式,将采集到的信息与扶贫对象基本信息进行关联比对,筛选出扶贫对象中缴纳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扶贫对象拥有房产、车辆、企业,扶贫对象是财政供养人员等可疑信息,由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核实可疑扶贫对象收入状况。通过将扶贫对象信息与“五保”户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关联比对,筛选出生活困难但未被纳入扶贫范围的农户,经过审计人员向民政部门、扶贫办了解情况,确定应被纳入而未被纳入精准扶贫范围内的人员。
二、大数据对跟踪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有助于全过程监督扶贫政策实施
精准扶贫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对扶贫项目每一环节进行审计并实时监督。目前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工作主要停留于事后审计,审计人员主要关注扶贫资金使用的结果,既缺乏从项目审批、扶贫对象认定开始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无法预防问题的出现,又难以发现扶贫各环节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制度层面的缺陷。此外,针对已经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的扶贫项目,审计机关的监督整改力度不够,尚未实现对问题整改情况、冒领和挪用资金追回情况、相关责任人的追责情况的跟踪审计。
审计工作难以实现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过程监督成本高难度大,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监督成本,简化审计人员监督工作。通过构建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与扶贫项目相关的审计信息纳入其中,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实时、自动更新记录,保证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实现审计人员对直接发放到户的救助金,从扶贫对象的识别到扶贫资金的发放再到扶贫对象推出扶贫计划的全过程审计;对扶贫建设项目,实现对资金取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的资金流向跟踪,和对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运营的工作流程审查,从而及时发现扶贫工程中任何环节可能存在的违规操作行为,并予以纠正。大数据的运用将使扶贫审计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和事中控制,推动政府审计更好地起到政府治理的防范功能。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继续对先前经审计发现问题的项目整改情况更新记录,帮助审计人员对问题项目持续跟踪和监督。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问题项目前期记录也方便审计人员随时调取,作为评价整改情况的参考。
(二)利用大数据进行跟踪审计的实施方法
在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实际审计工作中时,搜集扶贫工程各阶段情况并予以数据化,将扶贫全过程产生的数据整合为一条信息流。对发放到户的扶贫资金,建立集扶贫对象资格认定、扶贫资金发放、被帮扶对象退出、问题整改和反馈于一体的数据管理模块,利用查询语句将政策规定、补贴对象基本信息、资格审查结果、补贴资金发放等审计信息内容进行集中整合和关联比对,重点关注贫困认定不合规、冒领扶贫资金、虚假发放扶贫资金和脱贫后未及时取消受帮扶资格等问题和整改情况。对批准实施的扶贫建设项目,以每个项目为单元,搜集项目审批部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局、扶贫办等部门有关项目审批、扶贫专项资金取得、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完成后运行情况、问题整改和反馈等信息,分析各阶段的审计风险,重点关注审批不合规、资金分配不合理、挪作他用、资金闲置浪费、完成项目不达标等问题和整改情况。
三、大数据对审计覆盖范围的影响
(一)大数据有助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范围
由于精准扶贫审计的审计对象多分散于各乡镇且地处偏远、数量庞大,扶贫项目的实施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并且扶贫项目种类繁多,因此审计项目组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传统扶贫审计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审计人员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增大了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通过与各部门直接建立数据接口,可以解决以往由于扶贫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层级而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难以全面搜集扶贫项目相关信息的问题,审计人员也无须实地调查走访即可获取所需审计证据,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使审计人员可以对所有扶贫项目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审计所有扶贫项目在大数据背景下成为可能。
将大数据运用于精准扶贫审计中,首先审计工作将由原来的抽样审查转变为整体分析,从发现个别问题到发现普遍存在的缺陷,从而消除由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可靠性。第二,全覆盖的审计监督可以有效消除个别违规操作人员和单位抱有的不会被抽样检查到的侥幸心理,从而减少不法行为的发生。最后,覆盖所有扶贫项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从宏观层面上评价扶贫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实施情况,而非仅局限于发现个别项目的特殊问题。
(二)利用大数据扩大审计范围的实施方法
为利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工作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审计人员应转换审计思维,从依赖因果关系搜集审计证据的思维转变为从相关关系出发在海量数据中发掘审计证据的思维。第二,审计工作组要解决与各单位的数据采集和转换问题,政府各部门间往往使用的是不同的信息系统,生成数据的格式也不尽相同,技术人员需将所有数据转换为相同格式,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以便进一步关联对比和分析。第三,审计人员需要同技术人员就所需审计数据的要求进行详细沟通,由技术人员编写程序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和初步分析,再由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分析、核查和汇总。
四、大数据对异地交叉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有助于实现异地交叉审计
政府审计工作通常由所在地审计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政府部门的施压、人际关系的限制等因素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审计效果和独立性。而跨地区交叉审计可以有效地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关系的干扰,增加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评价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提高审计效果。同时交叉审计可以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通过审计非本地区项目,审计人员在接触新审计环境和新问题的过程中,拓宽视野,锻炼能力。传统精准扶贫审计往往首先需要实地走访,由异地审计局工作人员实施审计工作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熟悉审计环境,其次需要大量人员参与,异地审计人员的差旅费使审计成本上升,高于本地区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成本。因此精准扶贫审计中较少采用跨地区交叉审计,降低了审计效果。
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审计,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数据化后,交由其他县市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异地审计人员无须大量进行实地取证,将降低跨地区交叉审计的难度。将大数据应用于审计工作中将提高审计效率,减少所需的审计人员数量,降低异地审计由于审计人员差旅费用产生的审计成本,提高异地审计可行性。
(二)利用大数据进行异地交叉审计的实施方法
在实际的异地交叉精准扶贫审计中,跨地区的审计部门可以采取两种审计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派出少量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被审计县市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被审计单位数据,挖掘审计信息,实施审计项目,而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熟悉环境、实地取证。第二种方式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在审计工作前期,审计人员不前往被审计县市,而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从被审计县市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直接调取数据进行分析,在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前往当地进行核查,更进一步降低审计成本。
五、结语
精准扶贫审计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政府审计项目,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将不仅促进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的健康发展。大数据审计技术为扶贫资金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国家应加大推广在精准扶贫审计使用大数据技术的力度;各地方政府和审计局也应重视其作用,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积极切实运用大数据,审计机关应重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各部门就提供数据等问题积极沟通,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1]鲍朔望.大数据环境下政府采购审计思路和技术方法探讨[J].审计研究,2016,(06).
[2]韦炜.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7,(01).
[3]刘静.完善扶贫资金审计的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 2016,(05).
[4]马德辉.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政府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7,(01).
[5]宁晓歌.嵩县审计新“亮点”:大数据帮忙精准扶贫审计[J].理财,2016,(09).
[6]马志娟,梁思源.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