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突破方向及对策

2017-03-28陈健琼

城市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湖南一带一带一路

周 密,陈健琼,李 斌,张 晴



湖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突破方向及对策

周 密,陈健琼,李 斌,张 晴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一带一路”连同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三大发展战略为实现“创新型湖南”目标提供了发展机会。湖南将通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实现打造“国际的湖南”和“中国的湖南”双重目标,构建有利于多战略整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最终成为湖南“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新极点。

“一带一路”;创新型湖南;中国的湖南;国际的湖南

2013年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及东盟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即后来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不是一个非实体和非一体化的机制,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是多领域、全方位、内外开放相结合的合作与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加快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进程,扩大中国对外投资空间,形成中国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增加中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由此构建新的国家经济秩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际政治与文化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1]

湖南作为中部重要省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间连接处,长江经济带建设腹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一带一路中承担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介枢纽。然而,如何准确认识湖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历史方位,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创新型湖南建设,顺势而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战略定位和机制设计出发,对湖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中介枢纽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湖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重大机遇

对于处于转型发展期的湖南而言,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理念与路径,加强与沿线各地区政策沟通,在道路相通的基础上实现贸易畅通,实现区域合作关系紧密,合作机制流畅,湖南面临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2]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首先是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及国家和地区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尤其铁路、公路、能源、港口、信息产业园建设项目,并且这些项目大部分已经或者正被提上工作日程,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并且,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积极投身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基金的启动,基础设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工程排头兵正在推进。基础设施是近年来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方式,2015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海外营业额1 541亿美元,同比增加8%,新签订合同额2 101亿美元,同比增加9.5%。“十二五”期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年均增速达到10.5%,业务遍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与传统行业的联手发展,实现共同“走出去”。2016年上半年数据显示,85%的项目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业务范围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各个领域,其中80%的项目集中在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交通工程和水电、核电等电力工程。根据学者袁佳所在课题组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额在GDP中所占比重拟定为高(8%)、中(7%)、低(6%),三种方案测算,2016-2020年间累计基建投资总额将达到8-10万亿美元。

第二,企业与产业国际化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内宏观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相叠加的状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均陷入萎靡。“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本和路线图,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中的传统行业转向国际市场发展的强有力机会。根据已有研究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涵盖了工业发展的所有阶段,高于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有9个,与中国处于相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国家有8个,分别为马来西亚、波兰、斯洛伐克、尼日利亚、土耳其、巴林、黎巴嫩和约旦,剩下的47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低于中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居民消费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量占所有64个国家贸易总量的14.12%,说明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空间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资金融通便利机遇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载体,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目标宗旨,实现亚欧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单一的投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项目需求,一方面,专门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解决亚洲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投融资问题,为亚洲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缺口提供金融服务。亚投行同时与多边开发银行多边互补关系,截止2014年底,国家开发银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融资支持项目超过400个,签约金额超过1 373亿美元。另一方面,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大力推行PPP模式,吸引私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其资金缺口,同时还研发出更多适合项目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多种商业金融模式。在增加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几率和合作深度的同时,契合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变革。

第四,三大国家战略在湖南叠加

作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中部省份,湖南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三大国家战略在湖南叠加发展,湖南、湖北、江西位于长江中游,形成中国中部地区发展的“中三角”,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布局将承接更多的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同时,在已公开的“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规划中,长沙被列为重要“节点城市”,湖南也被定位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二、湖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竞争优势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在重塑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体的同时,也在打造国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从比较优势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增长优势,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生产,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有效有序发展。湖南处于生产价值链上的一段,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一,地理区位优势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发展中地区的过渡区域,同时作为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结合地带,实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和“路上丝绸之路”有效联通。2014年长沙—杜伊斯堡的“湘欧快线”的开通,终结了湖南和欧洲之间进出口货物单纯依赖海运的历史,成为中部地区以及华南、华东地区企业出口欧洲的陆路通道。

第二,产业基础优势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湖南工业产业优势项目,2014年湖南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收入3 165.77亿元,装备产业规模总量为湖南工业第一。首先,工程机械产业领先全国水平。2014年,湖南省工程机械及配套件产业产值突破2 000亿元。湖南工程机械产值占全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值的23%,工程机械设备出口占全国工程机械装备出口的7.5%,形成了“世界工程机械看中国、中国工程机械看湖南”的格局。三一重工和中联重机拥有国内80%的混凝土托泵市场,液压静力压桩机、混凝土泵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旋挖钻机、汽车起重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45%和30%,山河智能的小型挖掘机居国产品牌销量第二。铁建重工研发的高端盾构机打破国际垄断和封锁,占据了国内盾构市场40%以上的份额,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中车株机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更是成为湖南产品、技术和资本走出去的“先锋部队”。第二,轨道交通产业优势明显。截至2013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54.7亿元,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1家,到2016年产业集聚形成千亿产业规模。2013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品拥有专利72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达74%;拥有准高速动力分散电动车组交流传动系统等一批国家重点新产品,“韶山”系列产品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和谐”系列产品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获得海外市场订单30余亿元。2012年中国中车销售额(包括南北车)166亿美元,其中,中国南车81亿美元,居全球第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既是消化相对富裕产能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湖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3]

第三,创新能力优势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5.7%,占当年GDP比重提高8.8%,累计争取国家科技专项资金近百亿元,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54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余项,推动了湖南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高端产业发展。2013年全国31个省市区创新评价中,湖南的创新基础支撑条件排名14位,创新投入11位,创新产出9位,创新对GDP的贡献22位,综合得分14位。湖南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居第12位,专利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研究成果中天河二号和超级杂交稻成果水平领先全球水平。湖南省“十三五”规划目标显示湖南的发展目标是进入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前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 500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第四,杂家水稻的农业优势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建立了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体系,促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两系法杂交水稻拓展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范围,促进了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这种技术的成功应用,确保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杂交水稻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水稻种子产业的整体进步。美国先锋公司水稻研究部(亚洲)主任认为,“两系法是对以水稻作为主食国家粮食安全的又一技术保障”。国际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认为,“中国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及商业化应用是作物科学与技术的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推广区域遍布全国16个省市,有20个两系杂交稻组合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主推品种。2005-2012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组合中,两系杂交稻连续8年蝉联第一,近3年,全国推广面积前3名均为两系杂交水稻。全世界有67个国家(来自美洲、非洲、东南亚地区)先后派3 000多名专家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训学习,希望学习和引进两系法杂交稻技术,杂交稻已成为我国对外技术援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系法杂交水稻已在美国大面积推广,现年推广面积占美国水稻总面积的30%,平均增产20%以上,近年来,美国每年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供技术使用费400多万美元。扩大了我国科学家和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湖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突破方向及对策

(一)湖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突破方向

“一带一路”是中国助力亚欧地区经济发展,重塑经济增长格局发展的重要公共产品。湖南在融入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湖南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同时加快区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层次平台合作,实现区际和国际间的高质量合作协同,实现“中国的湖南”和“国际的湖南”双重发展目标。

1. 成为农业相关合作的平台和连接点

“一带一路”战略中所涵盖的亚欧大陆已建立了多个中国参与或者中国主导的国际性和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具有农业生产和育种优势的湖南,应该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打造成为对接“一带一路”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农业发展平台和连接点。目前尚无农业发展的国家级农业合作机制;而湖南在农业尤其是杂交水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湖南粮产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机械生产方面的工业基础,湖南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希望最大最强形成突破,用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2. 成为新时期机械制造、轨道交通、农业等方面区域与国家合作机制的开创者

在三大战略和两个目标基础上,湖南将进一步加强机械制造、轨道交通和农业发展的投入,做大做强,推动在这些方面开放发展中的经济合作机制,提升其资源分配与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二)湖南融入“一带一路”的对策要点

“十三五”期间湖南主推“创新型湖南”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力向技术创新转换,完成经济转型升级换挡发展。湖南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中“国际的湖南”和“中国的湖南”的双重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发展:[4]

1. 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力度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中国提出来的经济共同体,对于稳定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有效加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整合,连同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开启湖南与国内外经济主体之间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关系更密切的合作,在经济、文化、社会、金融等方面合作,打造以农业发展为主导,机械制造和轨道交通为辅的国家级合作平台,同时促进湖南作为内陆发展高地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2. 加强国内国外政府间合作程度

“一带一路”经济共同体打造涵盖了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部分欧洲地区和国家,合作范围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为主,发展到经济、文化、金融方面的包容性发展平台,参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体制、市场规模、文化渊源、金融发展制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要实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更有效更高级别的合作,必然涉及参与其中的各级政府在领土纠纷、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方面的合作障碍,共商、共建、共享经济发展之路。因此,“一带一路”的发展还将在各级别政府间合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5]

3. 厘清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其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均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运作。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强调了政府在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的作用,二者联合促进资本、劳动力、资源、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等要素实现利用效用最大化,形成一系列和操作性的机制,真正实现经济体制改革。

“创新型湖南”的建设和“两个目标”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湖南企业竞争发展水平和制度支持,实现湖南经济增长驱动转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湖南强势产业及相关部门的资源,与此同时,也将在合作方式上带来一系列包括金融、贸易、税收以及政府管理等相关的政策变革,加快湖南各级政府部门治理改革,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效率,释放经济要素发展活力和动力。[6]

4. 通过产业集聚实现地区产业升级转型

湖南地处中国内陆高低,是一个农业与重工业联合发展的省份,钢铁、机械制造、轨道交通是强势发展项目,也是产能过剩的部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过剩产能的对外输出,扩大交易市场,同时由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产业和产品的需要企业存在差异,由此实现产业多水平全方位发展,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与升级转型并存,实现湖南产业升级发展的可持续性途径。

结合以上研究内容,可以将湖南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作用整理为:第一,通过项目实施搭建产业发展框架和操作思路,实现参与主体的互利互赢发展,从“国际的湖南”和“中国的湖南”突破“一带一路”战略;第二,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强国内外合作,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与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型湖南”。[7][8]

[1] 卢锋, 李昕, 李双双, 等. 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J]. 国际经济评论, 2015(3): 9-35.

[2] 姜睿. “十三五”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与机制设计[J]. 上海经济研究, 2015(1): 81-89.

[3] 曹虹剑, 李睿, 贺正楚.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模块化升级研究——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6(3): 118-122.

[4] 黄剑辉, 李洪侠. “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 税务研究, 2015(6): 22-30.

[5] 裴长洪, 于燕. “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扩大开放[J]. 国际经贸探索, 2015(10): 4-17.

[6] 黄河.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J]. 国际政治经济学, 2015(6): 138-157.

[7] 钱津. 地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 区域经济评论, 2015(3): 52-57.

[8] 张良悦, 刘东. “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发展[J]. 经济学家, 2015(11): 51-58.

(责任编校:彭 萍)

Ideas of Hunan Integrated in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ZHOU Mi, CHEN Jianqiong, LI Bin, ZHANG Q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Three majo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ich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with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Belt provid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ve Hunan”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opportunity and advantage of Huna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Hunan will realize the dual goal of “International Hunan” and “China’s Hunan” by means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latform, finally it will become the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innovative Hunan; China’s Hunan; international Hunan

F 124.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1.009

2096-059X(2017)01–0051–05

2016-12-06

湖南省科协决策咨询研究计划项目(JCZX201509)

周密(1984-),女,湖南湘潭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陈健琼(1972-),女,湖南汉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李斌(1977-),男,湖南沅江人,政工师,硕士,主要从事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研究;张晴(1978-),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湖南一带一带一路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