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视野下的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2017-03-28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刘云霞
□文/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 刘云霞
“卓越课堂”视野下的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文/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 刘云霞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因此,要给时间、给机会,让儿童阅读进入课堂。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阅读要理直气壮走进语文课堂。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现结合我在一年级新学生班级开展的具体阅读指导,谈国家“新课程标准”暨重庆市“卓越课堂”视野下的有效课外阅读指导。
一、开展课外阅读需要家长支持
目前,家长大都意识到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家庭里真正经常辅导孩子阅读的家长却很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忙于工作,无暇指导,很多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上。第二,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指导。家里图书一大堆,学校没有给家长提供必要的方法,孩子的课外阅读是自然而为。这样培养阅读的习惯效果不明显。第三,怕影响学习。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孩子学科作业上,把课外阅读当做有不多、无不少装衬书包的调料。
给家长洗脑、教给家长方法迫在眉睫。为了鼓励家长给孩子订阅课外读物,我通过书信跟家长沟通。
附给家长的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
你们好!
谈谈关于购买适用优秀读物的问题。
有的家长认为,花费那么些钱到底有没有必要?我个人觉得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至少不谙世事的孩子会从心底感觉,父母对于自己是爱护和尊重的,自己的成长是受到重视的。父母希望自己阅读,有优秀的读物陪伴的童年,是充实和快乐的。家长对于购买书籍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孩子小,认不了几个字,买来浪费的多,收获的少。如果等到孩子认了很多字,能流畅阅读了再来说阅读习惯的培养,其实已经落后了。就像给孩子准备饮食,大人觉得有营养,孩子不爱吃,是不是就不做了?当然不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孩提时代有那个读书的氛围是尤其重要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学好书本知识做好题就足够了,殊不知,阅读本身就是对汉字的积累、强化、巩固、理解的过程,学习书本本身和课外阅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
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好,不耗费精力在课外阅读上。这样的认识是很片面的。就从功利角度考虑,“取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补充、继续和发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强调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课外阅读不仅是人在学生时代所必需的,而且也是人的一生所必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课内知识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工作的需要,人们必须从瞬息万变的信息中去收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应认识到,加强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激发学习去开阔视野,并且还能发展智力,促进各科学习。
其实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哪一天您突然发现孩子的思想突然变得丰富了,谈吐变得高雅了,志向远大了,目标明确了,请您记得说一声“谢谢当时的英明。”千万不要以曾经买过,曾经订过,花了不少钱等理由为自己推卸责任。
再多说一点,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读书兴趣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看到大家有耐心。
你们的朋友 刘云霞
除书信沟通以外,我还充分利用班级QQ群、家长会等唤起家长们重视课外阅读的意识。这是开展好班级亲子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的前提。
二、课外阅读书籍需要迎合兴趣
一直都在强调阅读重要,读什么怎么读似乎谈得很少。阅读要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特点,挑选故事生动有趣,图画精美,故事情节发展符合孩子的想象和思维特点的书。一年级的孩子,刚学识字,应让他看篇幅短、文字少、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书和童话。切不可光让他看漫画或小人书,若不然,会有碍于他阅读能力的提高。
我选择了意大利弗兰西卡·切萨《影响孩子一生的情商故事》作为我们班级第一套孩子、家长、老师共同的读本。《火车要开了》《飞上天空的绵羊》《我长大以后》等15个图文并茂的情商故事,让孩子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品味探索发现的乐趣,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正义感,奠定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
有了之前的转变家长意识的铺垫,在我的推荐下,家长们通过当当网购买书籍非常踊跃。不会网购的就委托别的家长帮忙。
三、开展课外阅读需要回归课堂
阅读要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特点,挑选故事生动有趣,图画精美,故事情节发展符合孩子的想象和思维特点的书。
只是买好了读物,一股脑儿交给家长去指导也不可取。那样简单的处理会扼杀家长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信心。除了每天布置家庭作业:睡前读故事,或者睡前和妈妈读故事以外,我还特别强调把书带到教室里来。
共读《火车要开了》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汤姆住的小镇上到处都是灰色的,但是他梦想有各种颜色和去冒险。甚至在吃早餐时,汤姆把饼干想象成了一列火车。有时候我们的生活可能很无趣,但是想象力可以让平淡无奇的事物看起来更有趣和鼓舞人心。如果我们学会以好奇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周围的食物,就会发现一个隐藏着奇妙和乐趣的世界。
我和全班同学一起读《火车要开了》。显然,有书的孩子已经读过,并且读过好几遍了。林青怡说都能够背下来了。第一遍是我读,他们翻着书边听声音边看图画边想象故事情境。我就站在程一恒的身边,我读的就是他的书。他没有注意文字,他被故事里的图画深深吸引了。但是他是听着故事看着图画在思考,能够把他带进故事里,带进色彩丰富的图画里,难道不是一个好的阅读开始吗?现在,他还不能顺利拼读,有了对故事的兴趣,暂时的困难就不是问题。翻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话筒递到一些孩子嘴边,他们很喜欢显示自己的流畅的阅读能力,还要够着脑袋把嘴巴凑到话筒边来。这读书的形式本身就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爱读书,我们需要读书。
接下来布置作业:想一想,汤姆的火车还会开到哪些地方去?回去讲给家长听。在今天的重读中,有意识地留意了火车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开到了哪些地方去。然后指名一些孩子说,火车还会开到哪里去。孩子们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搜寻,说开到北京天安门,开到我的家里去,开到美国去。进一步追问孩子们,开到天安门看到什么了,开到美国看到什么了,孩子们绞尽脑汁也说不出来了。看来,想象力的培养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不然那样的想象真是苍白的,大脑里提供想象的语词是枯竭的,没有生命活力的。
当然,也不是不可深挖掘:比如,把火车开到的地方尽可能缩小得距离孩子们生活近一点,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开到荣臻广场;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开到我们的操场;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开到幼儿园,这样孩子的思维就打开了。
设想孩子回到家里兴致勃勃跟家长一起交流汤姆的火车还会开到哪里去的情景是多么有趣。那就是在把课内的指导延伸到家庭里边了,不知不觉在教给家长一把指导课外阅读的钥匙: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有讨论、有分享、有交流的阅读才有效。
四、开展课外阅读需要反馈回录
一年级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独立阅读意识开始萌发,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不再满足只听或和家长一起读,喜欢独自表演和表达,口语表达能力比书面语表达能力强,大多数孩子会有板有眼地讲故事。随着注意力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能阅读或听较长的故事,但注意稳定性比较差,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因此,对故事内容还不能完全把握、未能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想象力发展快,求知欲旺盛,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感兴趣,喜欢问为什么。课外阅读中也要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保留住他们的好奇心。
《火车要开了》的阅读指导,继续结合语文课堂进行。上课时,就前一天布置的“火车还会开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要孩子们汇报昨天晚上回去怎么给家长讲的。既然是作为作业布置的,那么及时的反馈、检查和针对性的指导、激励就是必须的。其目的是督促学生必须完成,发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果。总有些孩子是完成得漂亮的。有家长说孩子已经上床睡觉了,突然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个作业,一定要跟妈妈说过了才安心睡下。这就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足以作为榜样示范给全班孩子。
林青怡是这样说的:“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开到欢乐谷,看到那些动物们玩得好开心啊!” 邹佼洋是这样说的:“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开到草原上,看见一条彩虹,好漂亮啊!”我顺势引导:“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画成一幅漂亮的图画,该是多么漂亮。如果能够把你们刚才说的故事结合图画讲给家长听,那就更美丽了。那么,画下来的,说出来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了。”
那么,今天晚上的语文作业就是把火车还会开到哪里画下来,并且给妈妈讲讲你想说的话。孩子们对这项自主性、创作性很强的作业很感兴趣,纷纷发言:“可不可以用彩色铅笔涂色?”“我有蜡笔。”
我承诺,明天早上,一个一个验收,发现做得好的奖励星星,有多少孩子奖励多少孩子,名额不限。孩子们特别兴奋,大声回答我有信心拿到星星。
这样以生为本,有层次、有梯度,让孩子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既面向全体,又可以有自己的个性,既有思考性,又有创新性,有实效的,即为卓越。
五、开展课外阅读需要保持激情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它告诉我们: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上,如果师生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
(一)分散阅读,化整为零
前一天自由读《我想飞》。第二天早上自由读了,中午也自由读。第三天早上孩子们自己读,领读的王攀宇和梁雅博在讲台上带头读。下边的孩子因为每一次都是第一次阅读,兴致很高。先自己熟练阅读,再听读,再研读,反复着新鲜着,新鲜着反复着,直到对故事非常熟练。
这样分散读的目的是消除孩子们的审美疲劳。因长时间接触一本书、一个故事集中反复阅读会产生一种漠视和厌倦感,孩子年龄越小,这种漠视会越明显。让孩子们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始终沉浸在某一个故事中,孩子们会觉得累和无聊。你叫他们自读了过后,再一起读,都很难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要阅读有效果,就要让孩子们每一次接触到故事都保持最初的激情和期待。
(二)听读示范,魅力感染
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论语》证明了“听读为阅读之始初”。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如果阅读能伴随着具体的形象、独特的情感或是丰富的音频信号刺激,就能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很多孩子会有畏难情绪,不会读进而不爱读。教师的语言、动作、体态就特别能表情达意,传情传神。让教师富有魅力的声音读给孩子听,让文字在声音中得以复活,孩子们能够得到美妙的听读体验,习染到阅读的乐趣。
六、课外阅读需要共同释放感情
仍然是读《我想飞》。第三天中午我带着孩子们一页一页地看图读文,尽量争取每一页都有一个孩子对着话筒朗读,朗读完了看图。色彩鲜明的图画刺激孩子们联想的大脑,孩子们显然兴致很高。当然前两天的自读是为今天的顺畅朗读做了铺垫的。
故事说的是小龙多特凭借毅力节食、运动瘦身,终于实现了梦想飞上天空。读完了,我让孩子们对多特说心里话,夸夸它。开始好多孩子只能说:“多特,你真棒!”“多特,我爱你!”后来,余宣蓓说了一句“多特,我崇拜你坚强的毅力”,在她的带动下,刘思岑说:“多特,你最终能挑战自我,你真棒!”林青怡说:“多特,你锻炼这么久,辛苦这么久,终于得到收获了。”邹佼洋说:“多特,我想请你吃德克士。”邹佼洋的话引起孩子们一阵大笑。
我想,这就是开放,这就是师生共同体,这就是卓越课堂追求的“从读文到得文的训练”吧。
七、课外阅读指导需要有一对一
这里的“一对一 ”指的是教师把课堂的所有时间切割成若干细碎的小份,每一个小份时间里重点关注不同的个体。
读《大树在唱歌》。
第一天安排自由读了《大树在唱歌》。说是安排,就是说我教孩子们这样去做,至于做没做、做得怎么样,还不知道效果呢。如果挤出课堂边角时间齐读,或者全班看着书听我范读,或者请朗读得好的孩子上讲台领读,那只是仅仅从教师的角度感觉读过了。如果一人读一段,会得到大致的情况了解,但是多半有障碍的阅读,影响其他孩子听下去的耐心。教室里会乱麻麻地招呼不住的。
唯有一对一的教学才能得到我理想的答案。今天中午我按照座位顺序请读,一人读一页。受卓越课堂建设之学习共同体的启发,也为了更好地达到检查摸底的目的,我动了脑筋。
在第一个孩子开口读书之前,我确定全班孩子都安静地捧起了书本,充满了期待。我请了坐得非常端正的王攀宇站上讲台,由他当老师监督大家的听读情况。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他王老师,郑重授权给他,有一颗星星奖励给听得最专心的同学。同时表示下一位同学读书时,换一位听得最专心的同学上台当老师。这样一来,我手执话筒,就可以专心地站在开口读书的孩子面前,纠正他的发音,及时提供拼读帮助、送上激励表扬的话语。其他孩子为了得到那颗星星,也为了能够站上神气的讲台,出奇地安静。值周行政到教室里检查午读,也禁不住帮我执着递在孩子嘴边的话筒。
保持这样的良好秩序,读完一本书,一人一两页,全班有15个孩子参与了对着话筒大声朗读。也就是说,我一对一辅导了这15个孩子的拼读能力。全班52个孩子,这样读过几本书以后,每一个孩子现阶段的阅读情况我都会了如指掌。如此反复,推动着班级课外阅读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读一次读一本看不到什么,读得多了,增长点就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