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堂提问中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的思考

2017-03-28

成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封闭式开放式开放性

孟 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研究发现,一节课堂中高达80%的时间都被用来提问和回答,一方面,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传递知识。另一方面,课堂提问是教师测量学情、评价学生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提问中,根据问题所涉及的认知层次可以将问题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间接的、高层次的、发散的、开放的,而封闭性问题则是直接的、低层次的、聚合的。那么,既然开放式问题所涉及的认知层次更高级,是否说明开放式问题更有效呢?又或者,封闭性问题使用频率最高,是否说明它的教学效果更好一点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片面地对二者的课堂功能下定义,下面我将简要谈一下我对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理解。

一、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定义

开放性问题与封闭式问题最初起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开放性问题是指不止一个答案或者答案不确定的问题,封闭性问题是指具有确定答案或答案唯一的问题。后来,伊凡·汉耐尔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六个认知目标,将问题的认知层次相应地划分为六个: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前三个属于封闭式问题的范围,后三个分析、综合、评价属于开放式问题所涉及的认知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封闭式问题一般只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回忆,不需要作深层次思考,比如《史记》的作者是谁?鲁迅原名是什么?开放式问题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经过一番思索才能得出,它的答案也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祝福》一文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开放性问题:你认为对祥林嫂伤害最大的人是谁?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还是“我”?这一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且可以引发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层次思考。

二、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孰优孰劣?

既然开放性问题所涉及的认知层次更高,是否说明开放式问题比封闭式问题更有价值呢?还有人认为,封闭式提问占课堂总问题的绝大部分,因此封闭式问题更重要,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对,二者在课堂提问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以认知层次高低或提问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二者的重要性。

封闭式问题在课堂中的运用最广,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指出,课堂中提出的封闭式问题比开放式问题要多得多,其比例大约为4:1。封闭式问题在课堂中起主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是从封闭式问题开始。封闭式问题难度较小,只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回忆,在课堂伊始提问封闭式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鲁迅是哪里人?原名叫什么?有哪些代表作品?这些问题只需要学生稍作回忆便可回答,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其次,封闭式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有效方式,封闭式问题有固定的答案,教师可以随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简单的提问对答很容易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从而把握学情,确立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教学。而开放式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运用高层次思维思考,花费时间较多,不利于教师实时展开学情测量。再次,封闭式问题是开放式问题的前提与铺垫,学生只有经过直接的、低层次的提问,储备相关知识,才能为高层次、发散的思考做准备。从这一层次上说,封闭式问题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保障,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把握学情、确定教学起点,为后续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做准备。

但封闭式问题也存在一系列弊端,例如提问层次过低,较多复述性的简单问题,大多只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忆性重复,且有很多问题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占用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开发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提问与评价中应当恰当进行封闭式提问,明确封闭式问题的提问目的,做到精炼、准确、目的性强,不可大问小问满堂问。

开放式问题一般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动脑筋,结合学习内容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我认为开放式问题的价值不在于学生的答案是否完美、贴切,而在于学生思考的过程。因为开放式问题主要涉及学生分析、综合、判断等高层次思维的运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地思考、分析、判断等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一过程本身就很是有意义的。另外,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有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再次,开放性问题的问题综合程度往往高于单一的封闭式问题,在思考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可能需要对若干知识点进行回顾、综合与思考,因此开放性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倾听其他同学关于同一开放式问题的不同回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如在蒲松龄的《狼》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请学生们回答:结合文中字、词、句,以“……说出了/表现了/说明了……”为话题对《狼》这篇课文的语言进行点评。每位同学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如从“复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这句话中,有的同学关注到了“复”字,认为“复”字体现了屠户的一再妥协。有的同学关注到“仍”字,认为它体现了狼的贪婪。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倾听其他同学回答的同时学习他人的见解。

开放式问题属于表现性评价,在问答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回答过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方法、结果不做限制性要求。如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请求觐见鲁庄公,他的同乡问曹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根据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两个开放式问题启发学生的高层次思考:在曹刿决定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决定之时,为什么他的同乡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呢?曹刿又为何在同乡阻拦的情况下坚决请见鲁庄公呢?通过这一开放式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曹刿在国家危难之时的政治担当与大无畏精神。学生的回答可能参差不齐不尽相同,但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课文文本内容、人物语言等进行分析,这一分析过程就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问题本身所带来的思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三、开放式问题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开放式问题虽有诸多的优点,但我们在课堂中也应该恰当地运用。首先,开放式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有些问题是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之后才能进行提问的,因为没有知识基础的开放式回答是不可能有深度的,也很难促进学生的高层次思考,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恰当选择。其次,开放式提问应当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可以通过封闭式问题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或通过封闭式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一定引导,找到适合“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合适时机再进行开放式提问。其次,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思维过程、思维方式等具有不可控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方式,思考的深浅程度也不容易监控、判断,因此对老师来说也具有一定挑战性,对于学生的回答应有准确迅速的判断,是否偏离主题、是否经过深入思考等,若学生的回答偏离问题主题,我们应该采用恰当的方式纠正学生的答案,使学生的思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若学生的答案未经过深入思考,浮于表面,我们应该变换提问方式,重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可见,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涉及高层次思维的开放式问题一定是好的,一定能对学生成绩起促进作用,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封闭式问题一定是低效的。研究表明,“70%-80%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而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诸如澄清、拓展、归纳和进行推理(Corey,1940;Haynes,1935)”。可见,课堂中知识与问题的特点决定了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的数量是不均等的。再如,在学业评价中,目前一般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因此封闭式问题所带来的效果往往容易测量,因为它是确定的、有固定答案的,它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并再现知识。而开放式问题的效果或影响往往是滞后的、不明显的,同时也是不容易通过纸笔测试直接测量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效果更明显而忽视开放性问题,更不能因开放式问题涉及高层次思维领域,而认为开放式问题优于封闭式问题;而是应在教学中恰当选用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使二者恰当配合,既保证学生掌握低层次的封闭性知识,又能通过开放式问题开拓思维,促进认知发展,使课堂提问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美]Marylou Dantonio Paul Beisenherz.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封闭式开放式开放性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封闭式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方案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小学作文教学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封闭式除草剂什么时间喷最合适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封闭式负压吸引术在骨科创伤治疗中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