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初级理论与实务)选择题难点解析

2017-03-28陆嘉琦

出版与印刷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文出版物本题

陆嘉琦

2016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初级理论与实务)选择题难点解析

陆嘉琦

文章按照“考试大纲”划分的若干模块,对考生得分率普遍较低的部分选择题进行解析。同一模块内按照先单选题、后多选题的次序,着重说明那些有错的备选项究竟错在何处,有时也对正确项稍加说明。因为涉及的题目大多数是多选题,只有少量单选题,所以文章只对单选题特意说明,而对多选题不再说明。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选择题

一、信息检索部分

第2题

本题为单选题,要求回答专门用来查检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的工具书是哪种。

D项的“年鉴”是按年度出版的工具书,每年一册,较集中地反映前一年内的重要事件、文献和统计资料。这样,在一册年鉴中,就不会涉及其他年份的情况。如果对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够清楚,要查阅该事件的详情,那就只能翻阅好几年的年鉴,显然非常不方便。况且,年鉴是现代才出现的出版物(中国最早的年鉴于1924年出版),根本不可能反映此前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更不会说明历史年代。所以,年鉴可以用于查检现代特定年份的大事,但不能用于查检各个历史阶段的大事和历史年代。但是,有约2/3的考生误选了该项,说明他们对各类工具书的特点还了解不够。

A项“年表”的特点是以表格形式集中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的情况,全部条目按年份顺序编排。条目内容详略可有不同,一般是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按年代次序编排。因此,年表才是“专门用来查检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的工具书”。

至于“历表”和“政书”,也不能用来查检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因为前者是说明日历的,虽然有的历表将若干年的日历汇编在一起,或者把某个历史时期中的年、月、日同时用不同历法表示,但是没有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后者则专门记载古代的典章制度,不反映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

第28题

本题考核可用于检索古代著述的文献种类。

题目中的“古代著述”一词非常关键,因为它把现、当代的出版物排除在外了。这样,B项“《全国总书目》”由于只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每年所出版的图书,所以就不能用于查检古代著述。E项“《中国出版年鉴》”中有一年内的图书出版概况、对重要图书的评介和新报刊简目,当然有时也可以用于查检一些书刊的情况。但是,这个年鉴是1980年创刊的,自然也不能用于查检古代著述。

有不少考生没有选择D项“《中国丛书综录》”。其实,这本由上海图书馆编的书目不仅收录了中国的古籍丛书,而且将丛书中的38891种单独著作按经、史、子、集编排,并注明其被哪些丛书收录。可见,《中国丛书综录》属于可用来检索古代著述的书目之一。[1]51

二、编辑工作部分

第30题

本题考核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

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有时确实会存在把两个或更多存在一定关联的选题合并为一个选题的情况,即C项所说的“选题整合”。但是,从一方面看,这是包含在选题设计工作之内的;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情况仅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发生,而“基本步骤”是无论在策划什么选题时都必须有的步骤。所以,选题整合就不属于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

至于E项所说的“选题统计”,是把一定数量的选题汇集在一起进行的,在单个选题的策划过程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施。所以,选题统计属于出版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而不是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

三、书刊整体设计部分

第11题

本题为单选题,考核关于印刷字大小的计量制度的知识,要求考生判断四个备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

这道题应该说并不难,因为考试辅导教材首先明确说明“表示印刷字大小的计量制度有号数制、点数制和级数制”[1]219,然后才阐述各个制度的特点。据此,A项“表示印刷字大小的计量制度有号数制、点数制和码数制”因为把“级数制”说成了实际上不存在的“码数制”,显然是错误的。

在上述三种计量制度中,号数制是中国特有的;级数制是手动照相排字中使用的,见于若干国家;点数制则历史最长,且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具有国际通用性。计算机排版软件需要适应国际通用性,所以都采用点数制。不过,用于中文排版的软件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根据号数制印刷字与点数制印刷字存在比较精确的对应关系这个特点,增加了用号数制表示的规格表,即对某些磅数的点数制字还用字号来表示(如14磅字、12磅字、10.5磅字、9磅字还分别对应表示为四号、小四号、五号、小五号)。关于这种实际上采用点数制而在表层增加了号数制显示的情况,《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220页特意作了说明。但是,却有将近一半的考生误认为C项的说法“常用的计算机排版软件都采用点数制”是错误的,结果没能得分。

第38题

本题考核期刊底封上可以列载哪些内容。

期刊的整体设计规范有较大的灵活性,一些著录项目的所处位置往往不止一处。就期刊的底封而言,按相应规范文件必须列载的项目只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而按行业惯例要列载的是定价,且这两者也可重复列于面封。除此之外,其他项目都可以把底封作为可选择列载的地方,与图书有较大区别。

图书的ISBN条码必须列于底封右下角,而对期刊的ISSN条码来说,首选位置是面封左下角,但底封右下角也是可以选用的。

图书的目录一般作为单独部件置于书心的前部。然而,根据国家标准《期刊编排格式》(GB/T 3179—2009),期刊的目次表虽然一般宜印在封二后的第1页,但也可以印在面封、封二、封三或底封。所以,D项的说法“底封上可放置目次表”应该是正确的。

图书应该在主书名页的背面设置版权页,列载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期刊则没有专门的版权页,它的版本记录一般列载于目次页,而按照国家标准《期刊编排格式》,它也可以载于底封。因此,E项的说法“底封不能刊载版本记录”是本题中唯一的错误项。

第39题

本题考核书刊版式设计中图文排式规范。

书刊的版心规格确定后,每个页面的首行和末行都应该相应地与上版口或下版口平齐。然而,不同字号的印刷字,高度是不一样的,而标题用字常常大于正文主体文字。这样,如果按照标题文字的字号来设定标题块的占行数量,就经常会导致标题下面的正文主体文字的可用空间高度处于尴尬的境地:页面底部出现过大的空白,再多排1行则会超出版心;如果均匀增大主体文字的行距,又会导致相邻页面的字行难以基本平齐(即对行不准)。因此,在出版行业中,“标题所占位置的大小必须统一以正文主体文字的字行为基本单位”[1]228。因此,A项“标题占行表示标题在版心内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标题文字多少字行”是错的。

C项“进行缩行处理时,可以设法删去相应段落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词语”涉及对校样的处理。在校样(尤其是期刊校样)处理中,正确实施缩行是很常见的。不过,实施这种处理有较高难度,所以主要在中级实务的考试中要求实际应用。对初级考生,则仅要求知道这种技能的特点。《出版专业实务•初级》对此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且明确说明,如果在调整标点符号所占空间后还无法实现缩行,“就要设法删去该段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词语”[1]240。但是,将近2/3的考生却以为该项是错误的而没有选。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编辑与校对的分工,在校样上出现需要缩行的情况时,校对可以直接采取调整标点符号所占空间的方法来处理,而删减词语则只能用质疑方式提出建议,最终必须由责任编辑决定是否真正实施。

四、书刊校对部分

第14题

本题为单选题,考核文字技术整理工作属于什么人员的职责。

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简称“技术整理”或“整理”,是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书刊全部校样的工作,[1]271一般在某份校样将退排版单位改样之前进行。由其工作内容可知,这是校对工作中的一道工序,所以应该由校对人员负责。那么,文字技术整理工作应该由哪个级别的校对人员承担呢?这项工作要对某种书刊的全部校样进行相关文字检查和格式检查,比较复杂,应该由专业技术能力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校对人员承担。所以,根据“责任校对制度”的规定,文字技术整理工作应该由责任校对承担,并且责任校对必须具备中级或高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1]280据此,A项“责任校对”是正确的,而C项的“二级校对”和D项的“三级校对”都仅具备初级职业资格,就不能承担文字技术整理工作。

然而,不止一半的考生却误选了B项“技术编辑”。实际上,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中,技术编辑人员的职责是承担稿件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工作,[2]一般包括书刊外部装帧设计中的形态设计、表面整饰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外部装帧设计中的美术设计通常由美术编辑负责),他们不承担处理校样的职责,当然也就不会进行文字技术整理了。估计很多考生误选的原因在于没有牢牢掌握专业知识,一看到“技术”二字,便望文生义地将之与“技术编辑”联系到一起了。由此可见,对于出版专业领域的一些专门用语必须认真掌握它们的实际所指内容。

第44题

本题考核关于查改文字差错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不同的字,它们的音或者义有时可能是相同的,所以存在同音字和同义字,然而,它们的形体必然不同。所以,形体是区别字的最主要标志。在校对工作中,查改文字差错主要就是发现形体有误的字并予以改正。字形是由笔画构成的,笔画的数量不同、形体(通常认为共有31种,归纳为横、竖、撇、点、折5类)不同、在整个字中所处位置不同,或者各个笔画的相互关系(如上、下、左、右、接、交、离等)不同等,都导致字的形体结构不同。然而,汉字有8万多个,但按笔画数量划分才30多类,可见有大量的字笔画数量相同,要记住每个字的笔画数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有许多形体相近的字笔画数量相同(如“工、土、士”“己、已、巳”“戎、戌、戍”“邢、刑”“场、扬”)。因此,在校对工作中,辨别相近字形的字时需要联系笔画的形体、位置及各个笔画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笔画的数量。所以,B项所说“联系笔画数量辨别字形”的方法实际上难以使用。

从人的视觉认知特点来看,接触一个物体时,首先看到的是整体轮廓,然后才会细辨其内部。察看一个汉字同样如此。因此,如果几个字在体现其外部轮廓的四个角上有差别,通常一眼就能分辨出差异,就不必再去辨认其中间的情况了。只有在几个汉字的四角都相同时,才需要再仔细辨别它们的中间情况以确认正误。所以,查改文字差错的技巧之一是“留心四角相同而中间不同的汉字”[1]295,题目中的D项“仔细辨认中间相同而四角不同的汉字”则是说反了,显然是错误的。

误把B项或D项作为正确项的考生不少,分别达到1/3和近一半。同时,将E项“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当作错误说法的考生还更多。其实,联想思维在校对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其中的相似联想,运用得很频繁。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294—295页对此有详细讲解,本文不再赘述。

五、书刊印制部分

第16题

本题为单选题,要求考生判断图文处理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书刊印制过程中所处的先后位置。

图文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书刊整体设计的要求,先对准备印刷的图像、图形进行加工,使之符合版面制作和印刷的要求,然后把它们与其他文字、符号一起组合成版面,同时对文字、符号进行格式处理。可以说,图文处理的对象是一种图书或期刊的全部内容素材,其形成的结果是排版电子文件。这样,根据图文处理的工作内容及其结果,就可以判断它在印前制作中的具体位置。

印版以模拟方式承载图文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是固定的,否则由其敷上油墨后在承印物上印出的痕迹就会变化无常。可见,已完成制作的印版所承载的图文信息是不能再进行加工、改变的,所以,图文处理所处的位置就不可能是A项所说的“印版制作之后、打样之前”。

图文输出是将已经组版的书刊页面图文信息或复制到纸张上(即形成校样),或复制到感光胶片上以便晒制印版,或复制到印版板材上(即计算机直接制版)。可见,图文输出的前提是存在已经完成组版的排版文件。这就意味着图文输出应该在图文处理后进行。当然,这时如果发现输出的书刊页面存在差错(一般见于校样),还可以修改,但处理的只能是局部、少量的图文,不是全部图文素材;而如果输出的书刊页面没有发现差错(这是输出胶片或直接制版时应该达到的标准,较为普遍),就不会再作任何处理。所以,图文输出后对图片、文字等的处理并非必不可少的。那么,图文处理所处的位置就也不是B项所说的“图文输出之后、印版制作之前”。

有近1/4的考生误选D项“原稿检核之后、图文输入之前”。说实在的,出现这样的错误很不应该,因为该项的说法在逻辑上就有明显错误。图文处理必然要以图文为工作对象,而在图文输入之前,计算机中还不存在相应的工作对象,那图文处理工作又从何谈起呢?

第17题

本题是单选题,考核关于数字印刷的知识,要求考生判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传统的印刷,无论是凸版印刷、凹版印刷,还是平版印刷或孔版印刷,都是将印版上已经存在的呈色剂/色料一一对应地转移一部分到承印物上,从而使承印物上出现印迹,而且这些印迹模拟印版上的呈色剂/色料分布状况,从而再现图文,所以统称为“模拟印刷”。数字印刷则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电子设备使呈色剂/色料直接在承印物上复制出图文,所以它的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印版。A项“数字印刷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的说法,认为数字印刷还要用印版,因此是错误的。

有将近一半的考生误选了D项“数字印刷一般不采用模拟打样方式”。这可能是因为不理解“模拟打样”的含义所致。“打样是通过试验性的仿照印刷来检查印前处理质量并为正式印刷提供参考样张。”[1]319既然是“仿照印刷”,那“模拟打样”与上文所说的“模拟印刷”就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即必须使用印版。然而,数字印刷是不必有印版的,如果仅仅为打样而制作一套印版,就得先将排版文件输出到感光胶片上,再用胶片晒制印版,而这些胶片在正式印刷时又无需使用。这就既费力、费时,还浪费资源。因此,不仅数字印刷一般都采用数字打样而不用模拟打样,就是运用了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模拟印刷,通常也采用数字打样。

本题中涉及的数字印刷知识,分别在《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的第304页、319页和323页讲述。试卷中类似这样跨几个“节”的题目还是不少的,甚至还有一些跨几个“章”的题目。据此,建议考生们在学习辅导教材时,不要孤立地死记硬背教材上各部分的内容,一定要采取“融会贯通”的方式,善于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结合起来理解。

第46题

本题考核关于书刊印前制作中图像、图形处理工作的特点。

出版工作是系统工程,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职责范围。一般来说,涉及出版物精神文化内容的工作,应该由编辑负责,校对人员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校样与原稿一致,而对与内容的准确表达有密切关系的语言文字问题,主要从规范性角度进行把关,但是无权直接修改原稿,只可用质疑方式向责任编辑提出修改建议。排版人员负责的工作,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范畴,要使图文符合整体设计要求,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呈现。所以,排版人员对于图像、图形中有损内容表达完美性的地方,可以在保证不损害原图像、图形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形式修饰,但是,图注是对图形各个部分所代表意义的具体分解阐述,属于对内容的表述,排版人员只能根据整体设计要求更改图注文字的格式,却无权修改图注的内容。因此,B项“图形加工处理还包括对图注内容的修改”的说法超出了排版人员的职责范围,是不正确的。

彩色印刷品上千变万化的颜色,实际上都是由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这三原色的色料通过不同的网点覆盖率按不同比例叠加、组合而形成的。因此,彩色印刷时若用三种印版分别印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就可呈现多种多样颜色。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三原色色料叠加后形成的黑色往往不够纯正,所以彩色印刷品一般再加印一次黑色,即采用四色印刷。图文处理时,把已经融合形成的各种颜色重新分解,是为了能够制作相应的四块印版,以符合彩色印刷的技术需要,而与图像的表现力强弱无关。可见,E项的说法“对图像分色是为了创造特殊效果,使图像更具艺术感染力”是错误的。

六、出版物发行部分

第64题

本题考核出版物发行购销形式之一“寄销”的类型。

所谓“寄销”,就是“寄托销售”,即出版物的所有者只是把出版物委托给发行商销售,而出版物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委托者,要等出版物实现销售后才转移所有权。根据这种购销形式的特点,委托者(一般为出版单位)与受托者(发行商)事先都签订有寄销协议。一种新的出版物面世后,出版单位就按协议约定主动向发行商发货,所发数量或者按照协议确定的基数,或者由出版单位根据出版物的性质特点和发行商的销售能力予以确定。发行商收到出版物后,就可开始销售。到了协议约定的货款结算时间,出版单位与发行商根据实际销售的出版物数量按协议约定的发行折扣率进行结算,没有售出的出版物可以退货,也可以暂不退货。

从寄销的特点和实际操作程序来看,出版单位是以协议为依据主动发货,而不需要先由发行商订购,所以,B项“征订式寄销”是不存在的。在发行商销售出版物之前,很难断定未来实现销售的出版物实际数量,更何况此时出版物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出版单位,发行商不必为之付钱。因此,D项“货款预付式寄销”也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这道题的干扰项是把另一种购销形式——“经销”的特点混杂到了“寄销”中。“征订”是经销必有的程序,而“货款预付”也有时会见于经销。

第65题

本题考核关于出版物批发的知识。

在出版物发行中,批发与零售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前者属于中间环节,是将出版物销售给其他批发商或者零售商,通过他们进一步分销,直至出版物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后者属于最终环节,是直接将出版物销售给消费者。可见,批发不直接面向消费者,而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交易对象不同,是批发与零售的根本差别。它们的其他一些特点是由这一根本差别派生出来的。然而,A项的说法“批发对象是各类出版物经营者和消费者”中,把零售的交易对象“消费者”也作为批发的交易对象,导致批发与零售混淆在一起,便是有误了。

在出版物批发交易中,因为购进出版物的一方也是经营者,要为出版物的进一步分销付出劳动,所以销售方必须给对方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而利润空间的大小,与发行折扣率的高低成反比例。商业交易的一般规则是双方公平,承担的义务不同,应该得到的利润回报也应当有所不同,如购进出版物的数量多、支付货款的速度快,就应当获得较多的回报。这样,根据不同的交易条件,批发出版物时的发行折扣率就应当有所不同。因此,C项的“应有固定的发行折扣率”就不符合商业交易一般规则,是错误的说法。

七、编辑应用文写作部分

第50题

本题考核撰写调研报告时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调查研究是为了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有真实的了解,而调研报告是在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运用主观积累的知识、经验对客观存在的问题作出判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因此,撰写调研报告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如果如A项所说,“尽量规避具有相反证明力的材料,以增强报告的说服力”,那么,调研报告就失去了客观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结论就没有实际价值,甚至产生误导作用。所以,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至于C项所说的“调查者应心中先有一定的判断,再找实例作为依据”,那是以主观设想为基础,而不是以客观存在的情况为基础。这样,所提出的结论就难免不切合客观实际情况,仅是一种主观臆断,必然存在很大片面性。因此,C项的说法也是有误的。

第52题

本题考核撰写出版物简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出版物简介是用于宣传出版物的,目的是让广大消费者简要了解出版物的内容,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是否购买。为此,出版物简介显然在出版物刚开始发行时发表较好。这时,消费者如果看了简介后产生购买欲望,就能马上买到。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可以采用让市场“预热”一段时间的营销策略,使出版物一上市就有较多的销售量,所以发表出版物简介的时机也可以在出版物即将发行之前。可见,在出版物开始发行的前后,都是适宜发表出版物简介的。应该根据出版物的具体特色、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特点和他们的一般消费习惯,较灵活地选择出版物简介发表的时机。D项的说法“应在出版物发行前发表”,排除了在出版物发行后发表的可能性,是错误的。

发表出版物简介的主要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出版物的主要内容概况,而消费者购买出版物的目的也主要是需要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出版物的部件较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起的作用或是标明出版物性质(如图书的封面、扉页、版权页等),或是保护、美化、宣传出版物(如图书的护封、环衬、腰封等)。这些部件都不涉及出版物的内容,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小,何况一些必备结构部件是同类型出版物都相同的(如图书都必须有封面、扉页、版权页),仅列举它们的名称不但显得累赘、重复,更是对消费者毫无作用。所以,E项所说的“应把出版物各部件的名称列举齐全”也是错误的。

八、数字内容加工、产品制作和数字内容资源管理部分

第24题

本题为单选题,要求考生判断异地同时备份同一数字内容资源的目的是什么。

众所周知,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备份”,就是为电子文件制作一份或多份复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而“异地备份”是指把备份文件保存在与本单位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的另外一个地方。

备份的文件一般存而不用,所以,D项“随时调用”就不是备份的目的,更谈不上是“异地备份”的目的。

A项的“可操作备份”确实属于文件备份的目的。然而,这是一种在时间点上的数据备份,用于记录生产环境中随着每一次业务操作而发生的数据变化,以便在日常业务过程中发生数据丢失和文件逻辑损坏时可及时按时间点恢复数据。这类数据恢复需求发生得相对较为频繁,并且利用同在本地的备份文件就可实现,比远程调用文件来进行恢复还更快捷、便利。所以,“异地备份”也不是为了满足这类需求。

C项的“内容归档”也属于文件备份的目的。这是把与某个产品有关的电子文件集中复制在一起保存,以便有需要时查阅。这与“可操作备份”相似,也是利用本地计算机来进行更为快捷、便利,无须异地备份。

B项的“灾难恢复”,是指在发生天灾人祸(如水灾、风灾、地震或者火灾、爆炸等)之后还可将被毁坏的数据文件恢复。天灾或人祸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间范围。灾难一旦发生,受灾区域中的各种设备、文件等可能被全部毁坏,而没有受灾的地方则可保持正常。这样,如果备份文件保存在相距较远的另一个地方,受到灾难波及的可能性极小,可以用来把受损的电子文件恢复到灾前状态。因此,进行异地备份的目的,就是灾难恢复。

第70题

本题为单选题,要求考生判断关于数字版权资产管理的四种说法中哪种是错误的。

版权即著作权,版权资产就是各类作品著作权权利的集合。权利是无形的,所以版权资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无形性,即没有实物形态,不像有形资产那样要占据一定的物理空间。这样,版权资产的保存也就不需要什么仓库,不存在“仓储”问题。D项的说法“版权资产的仓储要有严格消防管理制度,并禁止无关人员接触”,恰恰是误认为“版权资产也要用仓库保存”,所以是错误的。

然而,正确选择D项的考生并不多,反而有将近一半的考生认为B项的说法“版权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错误的。实际上,在商品社会中,任何一种资产都存在着其价值或降低或增加或维持不变的可能性。对于资产所有者来说,当然不希望资产贬值,最希望增值,而保值也可接受。因此,B项应该是正确的。

[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初级[M].武汉:崇文书局,2015.

[2]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初级[M]. 武汉:崇文书局,2015.

[3]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数字出版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10.19619/j.issn.1007-1938.2017.03.017

猜你喜欢

图文出版物本题
画与理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2017年出版物
今天是几月几日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找规律
2015 年出版物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