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倾向性呈现对医患双方认知差异的影响

2017-03-28张钰函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医方场域医患

张钰函

“场”,最初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形成了场域理论。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社会由诸多建立于人群想象之上的场域组成,它是社会成员按某种逻辑共同形成的,也是每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①[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1-16页。。场域这一概念最早在中国应用,是刘建明教授提出的舆论场,刘建明教授认为“舆论场是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②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360页。。

“微传播”是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方式,指的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突出其特征是微型化,内容容量小。与传统媒体相比,在微传播场域中,信息的互动性强,能扩大公众参与。互动性优势突出的微博,为医患沟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短小的样式使得其更灵活和便捷,信息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私密话的信息应用,用户的个人表达欲强烈。微传播场域伴随着开放性,受众可以传播自己的观念,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微传播场域的开放性伴随着碎片化、零散式的阅读方式。在微传播场域中发布的许多内容都是片面且琐碎的,碎片化的信息使得受众信以为真,在未明辨是非的情况下信以为真便滋生了谣言。

一、医患冲突事件在媒体呈现中的倾向性

(一)山东潍坊纱布门事件

“客观公正真实地传播新闻事实”,是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也是新闻专业的一种信念。然而却有一些媒体忽视新闻报道的尺度和报道立场,在报道时唯点击率和阅读量为首,以吸引眼球的标题和耸人听闻的夸张报道混淆事实真相,催化社会民众不安。2016年10月30日,山东电视台《生活帮》播出一条新闻:山东潍坊一女子通过剖腹产生下二胎后,肚子一直疼了两个月,吃不下东西也睡不好,记者介入调查后,得知原来她腹中是有一个“异物”,而这“异物”竟然是医生在她生孩子时“忘”在她肚子里的纱布!这一事件在报道后迅速引发了舆论关注,导致舆论谴责院方的失责行为。然而,2016年10月31日,微博用户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发布了与《生活帮》所报道的内容截然相反的微博,2016年11月2日,在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发布完整新闻还院方清白以后,舆论开始反转,最终平衡了舆论场。

(二)媒体的倾向性报道

大众传媒在医患冲突事件传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大众传媒是社会健康环境的瞭望者,是健康、环保事件的动员者。当医疗政策制定出台时,大众传媒在社会上进行呼吁和助推;其次,大众传媒传播普及医学类、健康类的知识,向大众传播医学、医疗领域的最新的社会动向;最后是大众传媒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因此,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设定医疗冲突事件议题,同时又引导着舆论。

令人遗憾的是,当医患冲突事件发生后,媒体大肆转发极具煽动性的文章,而对于医患冲突事件的进展、科学答疑以及涉及医学专论等带有深度剖析的文章却总是滞后。等到专业性信息开始出现之时,谣言已经给民众留下了不安与不信任感。部分媒体为了抢夺先机在报道医患冲突事件时,追求异常、轰动的效果,在未获得权威消息、没有查证真假的情况下,利用主观的推测和想象拼凑事实,而忽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增加公众的恐慌。频发的医患冲突事件在媒体上呈现出虚假报道,误导受众;语言煽动性强,缺乏深度报道;传播碎片化信息等特点,在社会上营造出“医强患弱”的拟态环境,加剧了医患双方之间的认知差异。

二、微传播场域中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

(一)碎片化传播中的误读与建构

提出培养理论的学者们认为,大众传媒带有自身倾向性,像人们提供的现实世界与实际之间存在偏差,这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培养”过程。这个培养过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医患冲突事件当中,媒体倾向于选择“医疗体制问题”“医生无能”等事实展开,人为地营造出对于医方偏见的拟态环境,使得网民形成对医院不满、医生无能、患者同情等刻板印象,有研究者指出:“网民的刻板印象是网络事件形成的重要社会和文化心理因素之一”①张洁:《浅析网民的刻板印象对网络事件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新闻天地》,2011年第8期。。在微传播场域之中,网民接收到的信息往往都是碎片化的,部分媒体为了抢占先机,在未了解事实真相、没有经过调查采访就率先发布消息,传播信息的不全面、事件逻辑的缺失,更加剧了网民对于医方的刻板印象。比如在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中,虽然孕妇死亡的原因与医生无关,是医学手段无法解决的。但是在患者及网民的刻板印象当中,认为医治失败是由于医生不作为导致的。

(二)处于沉默之中的医者

1974年,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认为“人们在发表意见或者态度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周围的意见不一致时,他们更倾向于保持沉默”。当医患冲突事件发生之后,网民在微传播场域之中针对事件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而在群体中生活的网民总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个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于医患关系的刻板印象,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患者处于劣势,对患者的同情、对医方的谴责;另一方面是媒体的不实报道营造出了“医强患弱”的群体环境,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加剧了网民的刻板印象,使得微传播场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对于医者的谴责。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发言总会带着从众心理,当自己是从属于绝大多数意见时,会跟随者网络环境中的意见谴责医方,当自己是从属于少部分人的意见时,迫于场域中的舆论压力,网民普遍会选择沉默或者附和大部分人的意见。不实的报道在场域之中的呈现,使得医方的声音与表达在网络空间中从属于少部分人的意见,医方的表达不被网民所接受,严重者遭受网络暴力,长此以往,医患冲突事件发生之后,总是迟迟不见医方的回应,这种沉默更助长了患方的声音,加剧了双方的认知差异。

(三)医患双方的话语权失衡

话语权泛指一般人享有的发表意见的权利或在某些方面有发言的权威性。微传播场域中的每个人都享有话语权,网络空间解放了患方的话语权,甚至激发了患方表达的欲望。大众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在进行传播时,会首先对信息筛选,过滤掉一部分不适合传播的言论。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削弱,以往未能进入到传播之中的言论在网络中得到释放的空间,微传播场域成为患者和医者双方博弈的战场。在这场博弈之中,患方对话语的表达有着高涨的热情,表达对于医生的质疑、对医疗体制的不满,甚至还有对医者的人身攻击。作为博弈另一方的医者则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一些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的医者不屑于在场域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一些有着表达欲望的医者,在“医强患弱”的舆论环境里,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在网络传播空间中,表现为舆论会一边倒的倾向于支持掌握更多话语权的患方,医方的话语表达处于劣势状态,医患双方在微传播场域中的话语权失衡。

(四)网络群体性迷失现象的加剧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是冲动、易变和急躁的;群体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群体既可能有极低的道德水平,也可以表现出个体根本达不到的崇高”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1-41页。。长期以来,处于医疗冲突事件当中的患者,普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医者占据主导地位。当双方产生分歧时,患者及其家属期望中的治疗效果没有得到实现,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此时心里对医者带有严重的怨恨与不满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一时难以消解。场域中的网民在医患冲突事件中,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进行攻击甚至侮辱,积累到一定程度,极易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对于医者而言,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之中,常常接触到病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辱骂,认为自己在职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对于患者也会产生愤怒、不满的情绪,加剧了医务人员这一群体的消极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带来的群体性事件也经常发生。

三、平衡医患双方认知的建议

(一)媒体坚守专业主义,做好把关人

现今社会已经是“风险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并且借助新媒体技术使“蝴蝶效应”凸显:任何一则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在充满风险的互联网时代,真相可能隐藏在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或者正在进行的新闻调查之中,公众难免会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媒体及从业人员一定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增强责任意识、客观报道意识,在措辞的严谨性、报道的规范性方面都必须改进。媒体应做好舆论监督,对社会中的风险提供预警,为公众表达意见提供平台。

新闻媒体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自觉恪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是每一个媒体机构、每一位媒体人的必然选择。新闻媒体应当发挥责任担当的作用,首先要把握住大局和自己的定位,明确报道医患冲突事件的基调;二要以正确的导向、公益趋向为前提,打造媒体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引领着受众向前的应当是事实与真相。媒体应当反思在医患冲突事件中的失责行为,要坚守道德及责任底线,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敢于回应社会问题,努力建构和传播正能量,发挥媒体传播信息、教育大众、守望环境的正面功能,进行积极的舆论议程引导。

(二)公众理性互动,合理表达利益诉求

微博场域中的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社会上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公众,对事情的走向都要负有责任,只是责任大小不同。公众在微传播场域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形成的舆论在医患事件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公众的媒介素养、法律素养参差不齐,患者以及支持患者意见的一方在场域中表达自己的主张时,难免被来势汹汹的网络舆论裹挟,做出有悖理性的判断。因此,公众在面对谣言时,要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不做谣言的传播者。

微场域中的自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需要对自媒体进行专业或准专业的新闻主义教育,使其建立起对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是非标准、新闻报道尺度、新闻法制规范、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等方面的充分认知。其次通过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法制规范对公民的言论、行为进行教育、约束和规范,使网民言论更趋向于理性,使微博等自媒体更具有公信力。

(三)加强医患沟通,畅通意见表达渠道

对于医患冲突事件,患方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媒体有报道权,医院、政府等机构有责任公开信息满足公众和媒体的这一权利。当社会公众情绪紧张时,对信息较为敏感,需要提供充分的信息,向社会披露信息、澄清事实,消除公众的不确定性。加强医患沟通,这不仅需要医方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建立与完善医疗信息披露制度,更要政府发挥监管的作用,完善医疗行业的服务监管体系,加强政府对医疗纠纷事件处理的机制,杜绝形式化、虚无化的服务机构,切实保证医疗保险公司各制度的有效落实,保障患者和医方的合法利益。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建议医患双方畅通表达意见的渠道,健全专业化的第三方调解机制,中立、公正、专业的调解机制能平等、客观看待医患纠纷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专业的鉴定能力和调解能力,使得医患双方都能畅通表达自己的意见,平衡医患双方之间的话语失衡与认知差异,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2][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黄楚新.新媒体:融合与发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5]施琳玲,陈霖.网络空间医患话语权失衡现象的成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6).

[6]胡百精,李由君.互联网与信任重构[J].当代传播,2015(4).

[7]常菲.对立认同与群体极化:论新媒体空间的话语生产——基于系列医患冲突事件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24).

[8]马旭.“微传播”场域中的信息碎片化与误读——基于“罗尔事件”中一个细节的网络民族志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9]叶林峰.旁观者的想象:新媒体的舆论场解析[J].当代传播,2017(1).

猜你喜欢

医方场域医患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良医拒传方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