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舆情引爆点的形成及应对

2017-03-28张旭彤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1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公众

张旭彤

引爆点是使事件从众多初始议题中上升为焦点的事件,是舆情爆发性增长的转折点。引爆点的形成有其特殊原因,在舆论引导中需要针对性措施。

一、网络舆情与引爆点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它是指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公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网络舆情则是互联网环境下的舆论情况,是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舆情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拐点,引爆点则是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拐点。引爆点的形成,需要事件自身、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图1:突发事件传播扩散曲线[2]

引爆点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速度快,短时间内能引发舆情的爆炸式增长。第二,影响广,广泛作用于受众、媒体。第三,引发舆论升级,这一阶段舆论从以潜舆论为主,上升到以显舆论为主。第四,舆论强度加大,公众的态度倾向更为明显。

能形成舆情引爆点的事件包括以下四种:一是事态的发展,包括事件的发展、转折和终止。如灾难事件中救援的最新信息。二是媒体对事件细节的补充报道。对细节的补充丰富了事件背景,增强了受众的同理心。如2017年8月南京火车站男子亵童事件。随着女童年龄和养女身份等细节的曝光,再次引爆舆论。三是重要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如主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评论。四是涉事主体的回应,涉事主体的态度,能调动公众情绪,从而形成引爆点,如政府部门对污染事件的回应等。

引爆点在传统舆论环境下已经存在,但在网络舆论环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网络的即时性保障了事件的同步跟进,为受众提供了参与事件的参与感,使受众的态度倾向更为明确。其次,网络的匿名性使受众在情绪表达上更为真实,更易形成显舆论。最后,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传播主体更广泛。议程设置的权力不再集中于有少数媒体手中。相较于传统的舆论环境,网络舆论环境下更易形成舆论引爆点。

二、引爆点的形成原因

(一)事件本身具有被引爆的潜质

舆论事件能引爆舆情,其本身应具有以下特征:

1.事件具有矛盾点,富有争议性。具体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事件本身存在冲突因素,涉事主体是有矛盾的冲突的双方。如2017年6月顺丰、菜鸟之争事件。二是涉事主体的行为有违公共道德,如2017年5月中国留学生马里兰演讲事件。三是事件具有争议性,引发公众讨论。如2017年北大女硕士在美失踪一事,引发了公众对中美法制差异的争论。

2.事件主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以华科新媒体实验室统计的2017年4、5、6月的top 10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在30件事件中,主体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事件占66%。其中主体为名人的8件,政府4件、电视剧4件、名企业4件。

图2:热点事件中不同事件主题所占比例

3.触发了公众的隐藏情绪。引爆点上往往附加着公众长期以来的隐藏情绪,公众对这些事件的讨论不仅是对事件的传播,也包含着情绪的宣泄。以中国留学生马里兰演讲事件为例,该演讲最初以“留学生质疑家乡空气”为标签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潜藏的爱国热情。在各类事件中对公众情绪的触发中,恶性事件的触发作用最为强烈。在4至6月的30件舆情事件中,恶性事件占比66%。

图3:热点事件中不同性质事件所占比例

(二)意见领袖的关注

意见领袖的关注是新闻事件的“放大器”。新闻事件由影响力较弱的传播主体发布后,并不能立刻成为热点,引爆点常出现在意见领袖对事件的关注后。以2017年7月26日的微博热门话题“长江的水都烧开了”为例。视频最早由网友@获誉而雨1673在25日9:16发布,发出后并未获得普遍关注,截至26日10时,该微博共有转发65,评论73,赞179。而25日当天23:30,燕赵都市报对于这一视频的转载则迅速引发了网民对暑热的调侃,截至26日上午10时,燕赵都市报的微博共有转发1186,评论2577,赞7603,远超原微博。微博上这一话题的阅读量迅速达到近70万。

(三)涉事主体的不正当回应

在舆论事件特别是恶性事件中,涉事主体回应公众的态度、措辞,对事态的发展影响重大,正当的回应能缓和矛盾,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不正当的回应则会激化矛盾,刺激公众的情绪。

以2016年4月3日的和颐酒店女生遭劫持事件为例,4月5日当事人的微博引发热议后,酒店在4月6日凌晨一点首次回应,声明中没有道歉且措辞不真诚。6日8点38分,酒店更新声明,同样并未道歉。6日下午,酒店召开发布会,却无故迟到,在发布会上读手机稿。酒店的不当回应成为引发公众愤怒的舆情引爆点。

(四)网络谣言的推动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等内容,具有突发性强且流传速度极快的特点。

相较于新闻事实,网络谣言更具戏剧性,富有人为编造的冲突点,吸引力强,极具误导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常常包含着公众迫切关心的事件细节,满足了公众对未知信息的需要,迎合了公众的想象,对引爆点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为例。案发后,案件细节还未知的情况下,就有“保姆小三论”的谣言,这一谣言具有戏剧性和冲突点,为纵火编造了动机,吸引了大批人对事件的关注。

设计是新伦敦小组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设计(theavailabledesign)、设计过程(designing)和再设计(redesigning)。设计是指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色彩、表情等一系列符号设计。多元识读的设计过程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途径获得信息,并按照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其中某一符号进行构建意义的过程。再设计则是针对前两个阶段进行创新,并构建出一种新的意义。

(五)社交媒体的发酵

社交媒体的发酵是形成引爆点的环境因素,一方面,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能迅速吸引大量关注。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95.1%。[5]微博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微博月活跃用户已达3.4亿。杭州保姆纵火案仅在微博就有过亿的阅读量,足可见社交媒体是舆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的态度极易发生群体极化,从而使得原有态度更加明确,原有情绪更加强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对群体极化这样定义:“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倾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4]而社交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主体匿名性,网民年龄较低等特点,更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从而增强网民情绪、降低发言压力,为引爆舆论提供条件。

三、如何针对引爆点进行舆论引导

第一,涉事主体要及时回应,涉事主体及时阐明事件、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能消除不确定性,避免谣言的产生,同时获得公众肯定,缓和矛盾。

第二,意见领袖应发挥引领作用。意见领袖的态度对一般受众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进行舆论引导,应加强对意见领袖发言的监管,使意见领袖发挥弘扬主旋律的引领作用。

[1]张树庭,孔清溪,刘洪亮.网络舆情“引爆点”解析——以两起重大事故网络舆情对比分析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5):131-134.

[2]张淑华.节点与变量:突发事件网络“扩音效应”产生的过程考察和一般模式——基于对“鲁山大火”和“兰考大火”的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7):60-76.

[3]高艳艳,李梅,许阳,等.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在微博中的传播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7,41(1):40-44.

[4]凯斯·桑斯坦,黄维明.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48.

[5]佚名.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7(4):7.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