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传播视角下解析9.3阅兵式

2017-03-28陈晓莉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1期
关键词:阅兵式仪式符号

陈晓莉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式,展示了我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并受到举世瞩目。本文将从仪式传播视角对9.3阅兵的仪式内涵进行解读,探究阅兵式的仪式结构、符号象征和社会建构意义,以突出其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

一、9.3阅兵的仪式内涵解读

1975年,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首次将“仪式”的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此后,丹尼尔·戴扬和伊莱尔·卡茨从仪式的角度对媒介事件进行解读,他们首先指出但凡涉及意义重大和历史性的现场直播可被称之为媒介事件,例如备受瞩目的奥运会等世界级的重大新闻事件。并且认为媒介事件从采访到播出,再到观众收看,全程充满了仪式的神圣感,可以使社会达成“机械的团结”。

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事件经由大众媒介的现场直播而演变成全世界民众共同参与的盛典。毫无疑问,经由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的直播报道,2015年9月3日举办的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俨然升级为一场媒介事件。这场阅兵式不仅包含着仪式性的报道内容,同时也采用了仪式化的报道方式,从而使其以媒介事件的面目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

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仪式和传播具有一致的社会功能,即维系社会、共享信仰、联合团结、参与沟通、理解互动。两者也拥有同样的起源及最高境界,那就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

9.3阅兵仪式使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亲眼见证了一个国家政治行为的象征性力量,同时也将人们以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到一起。可以说,阅兵式采用一种仪式化的形态,为全国人民打造了一场关于分享和表示“共同信仰”的大型集体性仪式活动,并使之逐渐转为“认同的空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民族认同和归属感。而这一认知的程度则取决于胜利日阅兵式的仪式实践过程和意义系统的建构。

二、9.3阅兵的仪式结构与符号象征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阅兵仪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纳入我国的国庆大典活动里。从1949年至今,每逢我国大规模阅兵仪式的举行,都会成为世界舞台注目的焦点。2015年,以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9.3阅兵式虽是首次举行,但是其仪式实际上也与往年的国庆阅兵式有着相近的程序化仪式结构。其本身的结构特征不仅蕴含着固定的象征意义,而且各个程序和步骤也有着特定的展示目的。

从具体的形态结构来看,9.3阅兵仪式具有相对完整的仪式程序。2015年9月3日上午9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大家在合影后共同登上天安门城楼,等待观礼仪式的开始。紧接着军乐团及合唱团开始奏唱歌曲。当天上午10点整,李克强总理宣布活动正式开始,鸣70响礼炮、升国旗、唱国歌。习近平主席随后发表重要讲话,并乘车检阅部队。检阅完毕后开始的是长达50多分钟的分列式,伴随着最后一个空中梯队顺利飞过天安门广场,数万只象征着和平的白鸽和装点喜庆气氛的气球一齐飞向天空,宣告阅兵式正式落幕。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这段极具震撼力的仪式语言;最后的分列式是仪式行动的最高潮,诠释出一个国家的军队实力和统治权力。从结构象征意义的角度,可以将本次的阅兵仪式大体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受阅部队、检阅首长等的仪式化行为;其次是阅兵仪式中的固定仪式,如鸣礼炮、升国旗、唱国歌等;再次是将阅兵式本身当作一种仪式性事件。这三个层次和具体的仪式实践过程,将本次阅兵式所要传达的意义,传递到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彰显着中国特色。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加深了国民对祖国的理解,从而凝聚人心;观众和受阅集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共享整个国家的盛会,也成为整个民族在精神领域的一次庆典与狂欢。

任何仪式,都与象征符号紧密相关。在象征主义大师特纳看来,象征符号可以被视作为维持一个社会的机制,作为仪式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象征符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纳认为象征符号可以“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2]。从这一角度来理解阅兵式的符号表达,主要是指将不同形式或类型的人物、事物符号所指代的内在寓意予以叠加,通过对这次阅兵式进行符号编码,令其具备出仪式化的特征和属性。首先是阅兵参与者的身份成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军队领袖和士兵作为本次仪式的主角之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实际上,军队的领袖和士兵之间及受阅士兵之间均存在并施展着象征服从和从属含义的权力关系。如习近平主席的主动问候和士兵们的积极应答体现出权利的呈现和服从。在本次阅兵式中展示的武器装备也是占据支配性地位的象征符号,体现出深刻的政治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军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此之外,阅兵式的现场观礼群众也是相当重要的仪式符号,他们在观礼时所自然呈现出的各种表情、神态以及油然而生的热烈掌声,作为一种“正在发生的事实细节”被摄像机镜头一一捕捉并完整呈现,感染着众多正在电视机前观看典礼的电视观众。同时也作为重要的仪式元素,将阅兵式现场和家庭空间紧密连接。另外,在阅兵仪式中多次出现的五星红旗、国徽以及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诸多代表着国家意义的符号,用以反映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中国的整个背景、思想和文化。

三、9.3阅兵的社会建构意义

9.3胜利日大阅兵借助仪式传播,并不是单纯为传递大阅兵的相关信息,而是传递了一种特定的情感,建构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极大地强化了中国民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认知。安德森认为,“一个民族国家乃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人们需要用文化来构筑界线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通过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如语言、宗教、神话、信仰、价值体系等将人们整合在共同体当中,从而保持民族认同的凝聚性”[3]。而有学者精辟又形象地将电视媒介称作“民族国家的私生活”,认为它的作用是“将大众转变成一国人民,将一国人民转变成一个民族”。[4]因此,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大量的仪式庆典借助电视媒介的作用和影响被创造出来,并且成为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建构民族认同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武器。9.3胜利日阅兵式经由各种媒介的作用,尤其是电视媒体,为所有的中国人建构了一个仪式的空间。在这里,无论是身处于何种社会关系中或者地域范围里的任何社会角色,都能够聚集在一起,并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通过阅兵的仪式活动与象征体系,中国民众把自己当作了中国这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中的一员。9.3阅兵式借助电视直播,将仪式现场的盛况传递到千家万户,并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了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情感凝聚方式,激发了大家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热情。那一刻,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开始产生。

根据收视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4.98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当年的9.3阅兵式现场直播。家庭成员们通过集体生活的形式一边收看着电视直播一边对阅兵式上出现的种种场景进行讨论,从而使“家庭”这一生活场所转化为重要的仪式场所,一个家庭成员们能够共同分享和交流价值观与内心信仰的社会空间。这意味着这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通过电视机进入了中国民众的家庭生活之中,它借由电视媒介把“家庭变成了大众空间”[5]。在电视直播的那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同时接收和感受到9.3阅兵式的精彩瞬间,一种亲近感、平等感和融合感也自然而然地在大家心中生成。那一刻,全体中国人空前的团结,并形成极强的情感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充分展现出仪式传播在建构观众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机械团结”的时刻。在网络空间内,全球有超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浏览和收看胜利日大阅兵直播。据了解,在海外一些知名社交和分享平台上,如Facebook、YouTube等,对阅兵仪式的直播及网友的话题讨论帖数量超过了958万次,可以说大阅兵俨然成为当年9月最令人关注的“话语事件”,受到了国内外网民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胜利日大阅兵在“仪式时间”上也有特殊的意义指向。在9月3日这一天举办纪念阅兵式,不仅借助了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重复了“国家时刻”,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扬我国威;又借助阅兵仪式重复了“军队时刻”,充分展示了中国出色的军事实力,提升国人的国家自豪感、对国家安全的信心,表明在中国的历史中,国家与军队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一组概念。在9.3阅兵这一仪式活动中,“时间的差别被磨平,真正的、真实的同一个现实被揭示出来”[6],不管是当天的现场参与者抑或普通的电视观众,都被带入到这场由权力及其自身合法性所构造而出的历史体验之中。在这一时间里,无论是国家、中国共产党或普通的民众,都与国家军队建立起一种牢固稳定的联系。

[1][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2][英]维多克·特纳.象征之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8.

[3][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4][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一一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0.

[5][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46.

[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那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9.

猜你喜欢

阅兵式仪式符号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学符号,比多少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一场关于Couple们的时髦阅兵式
Talking strategies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各国阅兵式上的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