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者》对高校网络阅读推广的启示

2017-03-28邵丽珍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朗读者读本网络平台

邵丽珍

从2017年春节到5月6日节目收官,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的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朗读作为一种念读、有声语言再创造,是应用型的朗声阅读。节目的走红得益于节目的精心制作,也离不开网络的传播效应。互联网视、音频客户端累积播放次数超10亿,#CCTV朗读者#和#卿听朗读者#微博话题收获了高达14.1亿和1.2亿的阅读量,累计超300篇“10万+”文章。[1]其线下衍生品“朗读亭”也走进高校校园,引起了—股朗读热潮。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凸显了培养阅读习惯对公民终身学习和提升公民素养的重要性,此社会共识凝聚成阅读推广的重要动力。[2]《朗读者》通过网络平台拓宽出一个大范围的公共阅读空间,受到青年读者的追捧。节目的成功经验对高校开展网络阅读推广服务,培养高校师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网络文化素养,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一、《朗读者》的成功之道

(一)以视听化的轻松阅读吸引读者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印刷品为主导的传统阅读推广发生了变化,数字化视听以强劲的后发优势挺进文化传播领域。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传播形态,转换着人们的思维范式。浅阅读现象的出现,反映了阅读受众个性化、功利化、娱乐化等心理变化的趋势。阅读推广工作应不断适应普泛化、自主化等传播新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阅读传播产品以满足阅读者的不同需要。[3]

与以“安静”为显著特征的当代图书馆不同,《朗读者》以经典文本为纽带,以朗读之声为主要表现形式,辅以对话访谈、音乐和舞台艺术。庄严的演播大厅,契合朗读内容的配乐,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心的舞美设计让观众们感受到了节目组对朗读者的尊重,以及朗读者对文字的热爱。惬意聆听,轻松方便的公共阅读过程,让观众领略了文字内含的音律、节奏、吟咏等元素之美。读者与听者在情感上形成沟通与共鸣,这是默读难以达到的效果。[4]

与此同时,《朗读者》避开“大部头”作品的章节体读书可能带来了乏味、训诂,每期的朗读者、朗读内容没有重复,精心的选编起到了良好的导读作用。每期节目内容约有6篇朗读稿件,不局限于文本形式,对于晦涩难懂的文字还有专家点评,补充相关稿件背景[5]。阅读方式的创新还激发读者的求知欲,观众深知每个朗读片段虽短,但读本内容深邃,非节目时长限制的朗读所能涵盖。每期节目后很多网络媒体和支持者会竞相整理和转发书单,扩大了读者范围,也带动了实体书店、网络书店、电子书商的图书销量。轻松的阅读体验引导了进一步学习的深阅读,读本作品与阅读的价值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升华。

(二)以人文关怀的温暖阅读感染读者

不断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人们的阅读动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既要满足读者认识世界、改变生活的求知需要,也要满足读者宣泄放松、提升精神境界的心灵需要。阅读疗心,关怀人情冷暖的作品备受青睐。阅读疗法提倡把感情和领悟集中到一个挑选出来的文献中,文献可以是印刷的文本,也可以是包括以声、光、电、磁等方式记录的多媒体视听文献。

《朗读者》设有的访谈是节目的情感源泉,一段纪录小片,一段倾心交谈,都是朗读情绪的积累和情感酝酿。节目选取“明星+素人”朗读者,通过朗读记录了对祖国的深情和捍卫、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长辈的孝心和思念、对晚辈的关爱和教导、对爱情的追求和包容、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朗读者和普通读者一样,也会经历同样的人生选择。与默读的私密阅读不同,《朗读者》实现了知识体验外化、融合和群化。观众面对的是“真人图书”,增强了读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观众倾听的阅读内容贴近时代主题和自身需求,会不自觉地将朗读嘉宾的经历、情感与自己相对照,依靠投射与认同,实现思维顿悟。而经过故事的铺垫,朗读者的深情演绎,文字也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

(三)以融媒化运营推广书式生活

移动信息技术引发的信息传播巨变,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传统的图书、报刊阅读,由于传播载体所限,缺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易形成刻板印象,难以在读者中实现裂变式传播。酒香也怕巷子深,精品力作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的融媒体传播,释放作品能量,彰显阅读价值。

《朗读者》节目,一方面,借助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让朗读在广大的社会群体中引起共鸣。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网等央视媒体在微博平台引爆热度,凤凰卫视、中国播音主持网、法制晚报等传媒专业领域媒体、权威媒体大范围跟进,使得《朗读者》传播跨出综艺界限,向法治、经济、出版等其他领域延伸,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态势。另一方面,《朗读者》还为各大微信公众平台工作者提供了大量便于深度挖掘与再创作的优质素材。微信文章特点与节目在内容和情感方面高度契合。在3万余篇微信文章中,10+万的文章就超过了300篇,其中又以媒体公众号为主,占比接近半数。[1]借助自媒体的推动,通过网络二次传播和多元升华,《朗读者》引发并且容纳网民共同参与、分享传播,拓展了作品的传播空间和可到达范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二、高校网络阅读推广的不足

如前文所述,《朗读者》掀起的阅读热潮离不开网络途径的推广。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对移动媒体依赖度的增高,对传统阅读的青睐度逐渐降低。以图书馆为主导的高校阅读推广在建立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图书文献、数字电子出版物和网络资源,开展自助借阅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起到了积极的阅读推广作用,但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一)网络平台利用率低

多数高校在移动图书馆、数据库等资源上加大了投入,为师生用户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部分高校顺应大学生网络社交喜好,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的社交媒体开展阅读推广。但在高校阅读推广实践中,网络平台更多地扮演宣发的工具角色,而没有围绕平台开放的推广项目,宣传不到位。例如,很多低年级大学生对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知之甚少,进入高年级需要写论文时才会查阅图书馆的数字馆藏资源[6]。平台栏目设置不突出,有些图书馆未设置电子书的阅读推广栏目和电子链接。对技术服务商、电子文献供应商过度依赖,导致网络阅读资源中展示学校办学成果的学习资源少、反映地方发展的历史读物少。部分高校网络平台阅读资源更新频率低,有的甚至一个月未上传新的云阅读资源。缺乏互动的硬技术环境减弱了网络学习的即时性、易学性和趣味性,冲淡了大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快乐感,造成平台活跃用户数不高、使用效率低和用户黏性不理想等问题。

(二)阅读形式比较单一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网络视频、网络音乐使用者皆突破5亿,应用率高达75.2%和69.8%;网络文学使用者超3.5亿,应用率达46.9%。[7]网络阅读有广阔的空间,音频和视频服务将成为阅读推广的主要类型。但高校网络阅读推广实践中,阅读形式比较单一,仍以图文为主,受年轻用户欢迎的音频和视频推送较少。以图文为主的图书推荐和导读,原创内容较少,转发的同质化内容较多,而大学生用户更青睐原创,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吸引力小,页面点击和浏览停留时间短,降低了用户的关注度和信息评价热情,降低了高校图书馆网络阅读平台的传播推广力。此外,未形成线上线下阅读的有效衔接,朗读亭阅读、书友会分享等线下活动的概况和成果,如朗读音频和活动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少,削弱了阅读活动的可视化效果和影响力。

(三)阅读获得感较低

很多高校举办的“读书节”“读书月”等阅读推广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更像是世界读书日的应景、应时的活动,缺少持续性和后续支持,只能暂时引起大学生对阅读的关注。依靠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缺乏条理性,也缺少专业的科学指导。此类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化较强,阅读的获得感和效能感较低,原因在于:一方面,阅读推广活动缺少对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的调查,大学生在阅读中难以习得自己所需知识或觅得阅读快乐,活动缺少亲和力与吸引力,影响了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阅读推广组织者缺乏与院系、教师之间的沟通,开展各项活动没有得到院系的支持,较少邀请一线教师推荐书单,或者利用各院系名师资源做阅读推广专题讲座,造成阅读推广活动推荐书目专业性不够,更缺乏课程教学中嵌入和推广阅读。

三、《朗读者》对高校网络阅读推广的启示

(一)“用心”的读本推荐

《朗读者》大受欢迎离不开节目组精心推荐的优质的读本和选段。高校在推广网络阅读时要在读本推荐上多下功夫。一是在读本形式上,不刻意局限读本范围,书籍、诗词、散文、歌词、电影剧本、信件、网络出版物都为可选范畴,可广泛邀请专家、图书馆或读书协会等参与推荐读本,亦可结合高校师生的自选题和自我创作。二是在读本内容上,凸显人文关怀,彰显美育。《朗读者》以“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为选择标准,有浓浓的情感立意。高校网络阅读的读本内容需要展现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身边的事,成长的事。可以开展节日主题、时代主题、学科主题,时尚旅游主题等文案策划,以优质的内容和鲜活的校园文化吸引大学生,让受众在阅读中能汲取知识,能放松心情,能感受情感,能体会成长,能尝试分享,能结交书友。三是在读本演绎上,阅读音频和视频的录制,非传统意义上的朗诵,声音应是自然的、生活化的,富有亲和力。除了中文普通话朗读,也可发挥其他民族学生、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特长,让用户感受异域文学、音律之美。融合音像与文字的音频和视频利于传播,也将起到良好的导读作用。

(二)“长情”的阅读引导

网络阅读要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阅读推广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需。一方面,探索网络阅读推广嵌入教学。阅读是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科学的阅读推广应帮助大学生解决阅读什么,如何阅读的问题。促进学习的阅读离不开教学,紧密贴合教学的阅读离不开各教学单位、学科、教学团队的支持。专业学科化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为各学科课程提供延伸阅读和拓展训练。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利用课堂开展阅读辅导,以学生阅读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分参考,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相关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将阅读效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组建网络阅读推广团队。以各院系教师、图书馆员、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主,以含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大学生在内的读书类社团成员为辅,建立起一支专业性较强、较为稳定的网络阅读推广队伍。注重文案策划、人物访谈及数字设备使用等技能的系统培训。由指导教师统筹协调,给予阅读推广员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带动推广团队创新,深入各教学单位,长期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和不同兴趣的读者开展专业推广。

(三)“悦享”的阅读体验

《朗读者》将优秀经典文字通过数字音频化的方式流传,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吸引网民互动,最大限度地放大作品价值。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往传者受者分离的模式,网民成为传、受的结合体。大学生有张扬个性的需求,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渴望参与互动。高校可以有效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移动互联网,吸引互动和沟通,刺激和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阅读的空间。改精英参与为普及推广,开放自由参与和互动功能,设置网上朗读亭、每日阅读奖励、评论参与赠书等环节,让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供话题、发布观点、参与讨论,不仅有接收信息,寻得志趣相投友人和高雅文化熏陶的获得感;还感受到共同参与和分享传播的过程,有融入和释放感。形成有读、有听、有学,有交流、有快乐、有分享的阅读文化。

阅读民族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希望。《朗读者》的欢迎彰显了阅读的价值,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对于高校而言,推广移动阅读服务,需要顺应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完善阅读功能;需要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大学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开展长效的阅读辅;需要主动探寻融合新兴网络媒体的有效方法,释放高校优质知识文化资源,从而让大学生在网络阅读中感受文化洗礼、分享成长喜悦。[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编号:2015SJB457)研究成果]

[1]《朗读者》火了,它背后的数据,你能看懂吗?[EB/OL].http://news.hiapk.com/internet/s592675f3010f.html.

[2]陈晓莉.高校阅读推广活动质性研究——基于读者的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105—109.

[3]张建新.浅阅读与大众文化传播的相关性调查及心理因素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3-4.

[4]王铮.润物有声: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声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图书馆论坛,2017(5):86-93.

[5]徐晨玮.浅析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7(3):123-124.

[6]刘丽.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研究——以五所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4:38.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猜你喜欢

朗读者读本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