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7-03-28赵艳芝张瑞敏
赵艳芝 张瑞敏
摘 要: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对制造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和数控维修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就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为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5.126
1 制造业呼唤专业教学改革
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我国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数控维修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相关人员确定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以数控加工为龙头,以数控维修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走产学结合的路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3 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制造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核心,构建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挥本校的优势,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办学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办学条件完备、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强、作用大的骨干专业。
4 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我校的数控技术专业一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目前,该专业在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优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扎实的建设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4.1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因此,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而校企合作则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能了解数控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企业对数控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正确的思路。另外,校企合作可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在工作过程中,成立由企业专家和教授参与的“专家工作室”,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指导,并审核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协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岗位的安排。另外,根据需要,聘用企业理论知识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越的师资条件。
4.3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必须要给学生创造实际生产的环境。因此,我们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借助企业优势,在拓展了教学空间的同时,也让学生接受到了企业“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巩固了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4.4 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专业建设成果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此,我院采取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并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專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5 结束语
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实现高起点地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和数控加工工艺编程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维修、操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数控人才的目标,为提高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动了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优化我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余英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云龙.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编辑:白洁〕
文章编号:2095-6835(2017)05-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