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活素材,为教学活动添彩
2017-03-28徐燕
徐燕
[摘 要]鲜活的生活素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传统的小學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以教材为主,很少注重捕捉和运用生活素材,因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这样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也因缺乏生活素材的注入而失去活力与动力。为此,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注重全方位捕捉生活素材,丰富品德与社会教学,为教学活动添彩。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素材;捕捉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86-02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教材是死的,但教学却是灵活多变的,素材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为此,教师要不断地从生活领域捕捉教学所需素材,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与运用,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涉及较多的理论内容,如果只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那么学生难以体验其中之趣,难悟其中之理。唯有充分捕捉与运用生活素材,才能真正为教学增添活力。
一、捕捉课堂生活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课堂教学中不乏生活素材,但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材,认真设计教学,注意观察发现,从而引领学生认知,才能真正将课堂生活素材用好,最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改良学生的行为。为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边抓教材内容,一边挖掘课堂生活素材,并思考如何启发引导,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是教室美容师”这一课时,教师细心捕捉课堂生活素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美化教室,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美容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美化教室。有小组提出在教室放置“开心箱”,里边有不同的笑话内容;有小组提出用教室的墙壁做一组主题墙,张贴班上每一位同学的照片,形成幸福班级的氛围;有小组提出重新规划桌椅摆放,让人感觉更整齐美观……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关于美化教室的方案。可是教师还发现,有学生却在墙壁上乱涂鸦,或在桌子上乱刻乱画。于是,教师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有小组提出做主题墙,可是如果有人在上面大秀涂鸦本领,主题墙做起来是不是就没那么好看了呢?如果桌子上多了些“不规则图案”,这是不是等同于“毁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美化教室”,人人都应“人我做起”。
学生从教师幽默的语言表达中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认识到美化教室是每个人的责任,自己不应有任何丑化教室的行为。由此,教师成功运用课堂生活资源,让学生明白其中之理,促使学生主动改变。
二、捕捉校园生活素材,增强学生节约意识
小学是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的最佳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的引领。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有大量的、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可加以挖掘与捕捉,将其运用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时,教师运用校园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启发引导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丰富的水资源,再引出中国还有很多地区缺水,让学生认识到缺水会让人们饥渴难忍、农田颗粒无收、地表干旱等,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对水资源有了深刻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利用形象的动画人物表现校园中学生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如洗手时开大量的水冲洗,洗后经常忘记关水龙头;如厕后开大量的水冲厕所;开水经常不喝等。在看了动画片后,学生开始回想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行为。此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探讨:同学们,我们校园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由此,学生纷纷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醒自己要节约水资源,杜绝浪费。
从校园生活入手,捕捉素材,贴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在引导中,教师不是说教,而是利用现象引发学生深思,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约意识,真正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
三、捕捉家庭生活素材,促使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如何感恩,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当前,很多学生只会享受当前物质生活的美好,但不会感恩,认为这是父母应该给予自己的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引领学生道德认知、学会做人的课程,理应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树立首先标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家庭生活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学会感恩。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父母的难处”这一课时,教师巧用家庭生活素材,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养育我们成人,付出了很多,而作为子女,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默默地养育着我们,盼望我们长大成人,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但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父母存在诸多怨言,如抱怨母亲“不时尚”,抱怨父母没有“神通广大”的本领,抱怨父母对自己总是过于严格等等。其实,父母也有难处,需要我们去理解。了解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我们都是父母的宝,作为子女,我们不应对父母有过多的怨言,而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大家想一想,应该如何感恩父母?请以一次行动感化父母,让他们看到你们的改变。”有学生提出帮父母洗脚;有学生提出帮父母捶捶背,揉揉腿;有学生提出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帮爸爸妈妈各买一件时尚的衣服……
小小行动,代表的却是学生内心的改变,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感恩,学会将感恩之情落到实践中,让父母体验感知。
四、捕捉社会生活素材,提升学生认知判断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本领也终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蕴含着诸多的素材,值得教师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教学价值。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要不断通过社会生活素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在公共汽车上”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析“让座”现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社会生活中,公共汽车上的“让座”永远是焦点议题,经常有“让座”的正负面事件登上新闻。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让座”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同学们,作为年轻一辈,你们认为我们是否应该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对于一些年轻人不让做的行为你又如何看待?”学生对于这样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积极讨论。有学生说:“满座的情况下,如果看到老年人上车,我们应该主动让座。”有学生说:“可是,我们上了一天的课也很累,而且回家经过的公交站也比较多。”……结合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继续设计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身份思考让座问题:“假如我是超市收银员、 农民工、 学生、 老年人、 孕妇、 白领等,请说出关于让座最真实的感受。”……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于“让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盲目批判不让座的行为,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自我认知判断。
总之,生活领域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用心挖掘,这些生活素材便可以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非常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而为教学活动添彩。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