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2017-03-28张伟秋

戏剧之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

张伟秋

【摘 要】我国的民歌分为几大类,主要是各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山东民歌来说,是山东人民经过一代代流传日积月累在生活与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山东民歌既继承了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又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属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山东民歌分布范围广泛、形式及风格丰富多彩、民歌的种类也颇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还要属小调,而小调中的《沂蒙山小调》最受人们欢迎。本文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等,旨在能够更好地认识山东小调,更好地认识《沂蒙山小调》。

【关键词】山东民歌;音乐特征;艺术分析;深远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68-02

我国的民歌有史以来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民风。各个地域的民风不同,因此创作出来的音乐也是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以及民风民俗等都是密切相关。山东民歌主要集合了山东地区的特色,山东人民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以及山东方言说话咬字的特点在山东民歌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是非常著名的,传唱次数也颇多,可以说是一首经久不衰的作品。《沂蒙山小调》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以及时代背景,无论是格调还是其中的言语都是非常经典的,因此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一、小调的总体概述

(一)小调的具体含义

“小调”一词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只不过有一些地区称“小调”为“小曲”。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内容短小精悍、结构非常严谨、形式相对来说都较为规整的演唱艺术形式。这样的作品一般是在民间每个人都能够哼唱出来的,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时一起交流感情、增加互动的一种方式。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作品中的观点也都是独到的。

(二)小调的形成

小调的形成与我们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仅仅是山歌还有号子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了。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社会功能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和要求,因此小调也就应运而生了。小调的形成与山东人民的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也是有联系的,小调的形成是在人们的业余时间内、在人们休闲以及娱乐中、在节目中等产生的。

(三)小调的题材

小调的题材非常广泛,究其根本还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调的一切创作题材都是人们生活的结晶,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休闲娱乐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具体的题材包括儿歌、叫卖调、吟诵诗以及民俗歌曲等等。

(四)小调的艺术特征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当然小调也不例外。小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说在节奏方面、旋律方面以及乐句方面等。小调是规范的、完整的、节奏多样的、旋律形态多样的,独立性非常强。

二、《沂蒙山小调》艺术分析

(一)《沂蒙山小调》作者简介

阮若琳,祖籍河北,生在河北怀安县,1921年出生,2001年去世。在世期间有过诸多的作品,在业界也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可。获得的荣誉是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等。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当时正在北京的阮若琳正好参加了此次运动,清楚地表明了自身的态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他的生活受到了压迫,被迫送到一个院校分校的文工团担任演员一职;1939年之后进入到山东沂蒙地区,随后在这里的七年时间里创作了很多有关抗战的优秀作品,其中最为被后人敬仰的是《沂蒙山小调》;到1986的时候,临近退休期间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就已经开始发生着转变,因为生活的背景不同,人的心态自然不同,因此创作的内容多少也会随之发生着改变。李林,1917年生人,1998年离世,李林并非其真正的本名,他的原名叫李森林,是著名的剧作家、曲作家,与此同时也是上海歌剧院的顾问。在1937年正式参加革命;1938年在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习;1939年进入到山东沂蒙地区,由此开始便与沂蒙地区有了联系,在这一时期也就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便是《沂蒙山小调》。

(二)《沂蒙山小调》创作的背景

每一首民歌都有自身独特的创作背景,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时间内经过特定事件的刺激所迸发出的灵感而进行的创作,当然《沂蒙山小调》也不例外。可以这样说,《沂蒙山小调》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与其特殊的创作过程是分不开的,《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少见的。在这里所说的少见并不是说创作的过程非常的繁瑣、时间非常的漫长,事实上《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与其他的民歌大体一样,并没有耗费大量的时间,作者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创作灵感。

在1940年时期,我国山东地区属于民不聊生的生活状态,主要原因是对外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对内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一直与我国的抗日革命军作斗争。国民党的反动势力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停止对我们的骚扰,阻止抗日军积极抗日,我军在此时期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除了要对外与日军作斗争,与此同时也要与国内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与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作斗争期间,除了使用正常的武力之外,文艺外宣也是其中之一,利用文艺给他们造成舆论方面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理一步一步崩溃、受挫,因此类似《沂蒙山小调》这样的作品也就逐渐诞生了。在1940年6月由阮若琳作词,李林作曲共同完成了《沂蒙山小调》这个作品,但是对于这一说法,有一部分人是不赞同的,他们认为《沂蒙山小调》属于民间的小调,根本就不存在谁人进行创作而言。本文对《沂蒙山小调》进行分析则采用的是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说法,即阮若琳作词,李林作曲共同完成。

《沂蒙山小调》在此之前叫《反对黄沙会》,主要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动势力才会得此名,当时创作完毕之后很快便在山东地区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当时的《沂蒙山小调》并没有真正的定型。在此之后,又将旋律以及歌词做了改变,将黄沙会的部分改成抗日内容,使时代精神更为明显,但是此时的《沂蒙山小调》仍然没有到最后的定型阶段。进入建国时期,又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改动,关于内容、旋律以及排版等都做了相应的改变,内容增加了关于赞美沂蒙山的自然好风光等,此时才是如今我们听到的最终的《沂蒙山小调》。虽然《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只有短短几日的工夫,但是每一个时期都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沂蒙山小调》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激励着我们中华好儿女一代又一代,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一直到现在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三)《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征

1.歌曲的基本结构。《沂蒙山小调》是抒情的民歌,整个过程属于悠扬婉转的,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四个乐句落音的层次是依次降低的,顶针的创作手法也应用其中。2.歌词部分进行分析。《沂蒙山小调》歌词当中几乎每一句都会出现“哎”“那个”这样的词语,这样的衬词正是小调所具有的,能够活跃氛围、加强歌唱的语气,使人唱起来更为有激情。3.调式调性。《沂蒙山小调》一共有3个拍子,整体是舒缓的、规整的、节拍数目基本一致。4.曲式特点。全曲起、承、转、合相结合,层次非常清楚,衬词以及顶针的手法应用非常巧妙。

三、《沂蒙山小调》的艺术魅力

虽然《沂蒙山小调》已经具有70年的历史,但是在这70年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散发着自身的光和热。70年的发展时间内没有使它消失,而是逐渐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内容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进,每一时期都有特定的内容,旋律也非常具有个性的发展改变,将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各种情景融入其中,使人、事物都有特殊的归属感,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经过时间的累淀成为经典之作。《沂蒙山小调》虽然把它归类为小调,创作结构也具有小调的特点,但是在这其中具有奔放的感情、旋律也是舒展的,这一特点也具有山东山歌的特点。因此,在创作的题材上具有双重性,这一特点是我国民歌史上少见的,正是因为如此,《沂蒙山小调》才具有其他民歌所不具备的艺术价值。《沂蒙山小调》属于时代作品,创作的动机是和当时所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存在直接联系的,由当时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与日军作斗争等,在歌词内都是有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不断的激励,才有了我们最后的完美胜利。我们用文艺的演唱方式来抒发自身内心的强烈感情,用歌词记录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并以这种方式一直传递延续下去,为日后人们学习历史事件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四、《沂蒙山小调》产生的影响

《沂蒙山小调》已经有71年的历史,它经历了4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在这4个历史时期内都发挥着自身的价值,都在激励着每一代人们勇敢向前进。这4个时期分别是战火纷飞、建国胜利、动乱十年以及改革开放。在最初《沂蒙山小调》就是单纯的一首抗日歌曲,主要就是一心想要击退日本的不法攻击,想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即使是在武器相对来说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也要积极作战,利用自身不怕输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斗志取胜。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发展,《沂蒙山小调》的感情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但是骨子里的那种精神还是在的。《沂蒙山小调》是八路军战士心中特别神圣的一支歌,每一个八路军战士都会唱这首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仅仅八路军会唱《沂蒙山小调》,几乎是人人都会唱。在当时的抗战期间,人们迫切地想要得到抗日的胜利,希望从当时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出于自身没有上前线的机会,因此将这种感情寄托在民歌之中,通过传唱《沂蒙山小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

《沂蒙山小调》留给后人的是那种独特的时代精神,我们从中能够学到的也是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即使是在非常恶劣的生活状态下,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展现了中华好儿女乐观、积极上进的优良品德。

五、结束语

《沂蒙山小调》经历了71年的发展已然成为经典之作,我们后人需要在其中学习坚贞不屈、勇于奋斗的精神,充分地对其进行吸收消化,将这种精神发挥在我们的生活、做人当中。

参考文献:

[1]施亚丛.《沂蒙山小调》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J].大众文艺,2014(21).

[2]郭安妮.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与影响[J].音乐大观,2013(22).

[3]喬贞伟.山东临沂民歌的探索与发展——以《沂蒙山小调》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李秋菊.浅析《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点[J].音乐创作,2013(12).

[5]王会会.沂蒙民歌演唱风格的传承与创新[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