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03-28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 2016年3期

天气图的判读与解题技巧

1.D 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出M、N两处气压的取值范围:1010>M>1005,1020>N>1015,则M、N两处的气压差介于5百帕至15百帕之间,即最大不超过15百帕。

2.C 图中四条虚线中,只有③为槽线,附近有锋面气旋活动,天气现象比较复杂,其他均为高压脊,天气现象单一。

3.D 读图可知,图中锋面为暖锋,m位于暖锋后方,多为晴朗天气,n位于暖锋前方,多阴雨天气。

4.B 暖锋过境时,受暖气团影响,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5.D 图中M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左侧,在此基础上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

6.B 图中N处位于冷锋前,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

7.A 甲地位于高压脊附近,根据地转偏向力可画出风向。

8.D 图示A区域位于冷锋后方,降水较多。

9.B 图示时刻亚欧大陆被强大的冷高压控制,应该是隆冬季节。

10.(1)冷暖气团交汇。

(2)洪涝、城市内涝、泥石流、滑坡

(3)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动员危险区域人员和物资及时撤离等。

11.(1)东北风逐渐变成东南风 变小

(2)台风强度大,风力强;来自海上,带来大量水汽;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受地形阻挡,易形成地形雨;福州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3)有利:结束高温,天气凉爽。

不利:车辆通行困难,出行不便;商店、餐馆等关门停业;蔬菜、日用品等价格上涨;供水供电中断。

地形图的考向和解题难点突破

1.C 读图可知,现在大坝的高度为0~100米,没有淹没任何村庄,如果大坝再加高100米,则高度为100~200米,③号村庄可能会被淹没。

2.A 甲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是分水岭,没有河流发育;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乙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①位于③的东南方向;③的海拔为100~200米,④的海拔为200~300米,故③比④低。

3.C 从速度图中可看出,开始速度较快且由快变慢,说明该同学行走在上坡段;后来速度由慢变快,说明行走在下坡段;结合图中四条线路可判断行走路线是A3B3;再依据图中指向标,可判断行进方向为西南方向。

4.B 5月1日太阳日落西北,再结合山地阻挡因素,在山地东侧的地点(如图中B3、B4)不能看到日落,B1西側有山脊阻挡视线也不能看到日落,则当晚最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B2。

5.D 根据图中提供的等高线数据判断,该区域海拔大约在320~365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且有陡崖,并有常绿林分布,符合东南丘陵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特征。

6.C AB线的剖面图显示出丘陵基岩上有较厚的疏松土层,由于修建公路破坏地表,若遇暴雨可能引起滑坡。

7.B 该岛(爪哇岛)地处低纬度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盛行上升气流,多雷雨天气;从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知,地形以山地为主,岛屿面积较小,河流流程较短,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水系;该岛多环山,火山灰提供肥沃的土壤。

8.B 雷雨天气的形成与强对流天气有关,由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M地位于山间盆地,上升气流旺盛,雷雨天气比其他地区更多;而纬度、海陆位置、火山等不是引起打雷天气的原因。

9.(1)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西南高、东北低;喀斯特地貌广布。

(2)有利条件:流域内降水丰富,流域面积较大,径流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峡谷,建坝工程小。不利条件: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复杂,施工建设难度大;易诱发地质灾害。

(3)建设水电站大坝形成水库,可以减小河流落差;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有利于通航。

10.(1)从等高线图可以看出输水线路AB段大致沿山麓地带分布,山麓地带处于平原西部最高处,这样既少占农田,又使水源不被农田污染;跨越河流少,减少投资。

(2)抬高水位,利于向北自流;增加库容量,可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不利影响是库区农田淹没范围扩大,移民增加。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1.C 由图可知,乙为岩浆,丙为岩浆岩,丁是沉积岩,甲为变质岩。如材料所述,风动石属于花岗岩,故选C项。

2.A 读图可知,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是重熔再生,④为冷却凝固。

3.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分析清楚各个序号所代表的含义。分析图示可知,⑦为冷却凝固,⑥⑧为重熔再生,④为变质作用,②为压紧固结,①③⑤均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4.C 图中②④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故A项错误;变质岩只有转化为岩浆以后才能形成火成岩,图中⑥和⑦可表现出其转化的过程,故B项错误;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必须经过沉积物这一环节,图中的③和②可表示,故D项错误;任何岩石都可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而图中缺失沉积岩直接指向岩浆这一过程。

5.A 形成“巨蟒出山”的岩石是花岗岩,其形成过程应是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风化侵蚀而成。

6.D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箭头指向③,而由③指出的只有一个箭头,说明③为岩浆;由③形成的④为岩浆岩。

7.B 图13的生物化石是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盛行于古生代。

8.C 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通过分析循环图可知,a为岩浆岩,b、c都可以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数字中①代表冷却凝固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城市功能区及地域结构示意图的

判读技巧

1.C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服务业集中在市中心位置,因为其属于商务活动,付租能力强;制造业集中在郊区,因为其属于工业,付租能力较弱。由此可见,影响图中各曲线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价水平。

2.B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服务业曲线上升,产业密度增加,且市区增加最明显;制造业向近郊区集中,产业密度增加;城市的功能分区更加明显。

3.A 房价等值线就是房价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在等值线图中,数值的变化总是沿一个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判断,①地房价约为6000~7000元/平方米,②④地房价约为5000~6000元/平方米,③⑤地房价约为3000~4000元/平方米。

4.C 图示区域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②⑤都位于季风对吹方向,空气易受污染。从图中河流流向看,③位于城市河流下游,水污染较多,环境质量差;④位于垂直于主导风向的郊外,河流上游,空气清新,水质好,环境优美。

5.A 工业区位于东北部,东北风风频应最小。城市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说明该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起伏较小。丙处工业区应位于河流下流,区域河流整体向东南方向流。

6.D 甲是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市场;乙住宅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河流;丙工业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源;丁是仓储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价低,交通便利,应为经济因素。

7.B 上海市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历史原因是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核心原因是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交通通达度提高和政策规划只是起到了引导功能区形成的作用。

8.D 浦东开发给浦西城市问题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缓解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等现象。

9.(1)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耕地。 原因:工业化与城市化;土地退化(沙化);开垦耕种(过度垦殖)。

(2)工业区离主城区有一定距离,且有河流相隔并考虑风向因素,有利于减轻对主城区的污染;有河流经过,用水方便;工业部门在空间上集聚,有利于基础设施共同利用以及生产协作;有铁路、公路联系工业区,运输便利。

10.(1)沿河分布,地形平坦,利于耕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居住环境舒适(依山傍水,冬暖夏凉)。

(2)市场因素。 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农业。

(3)房产销售看好。 理由:甲处通风、采光好;环境优越;交通便利。

(4)隨着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当地工业化的进程,沿高速公路向东形成新的工业区;工业化又会带动城市规模进一步向东扩大。

地球的运动考点复习导航

1.A 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晷针的影子与太阳方位相背,所以影子的移动规律是从西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

2.B 日晷晷针影子刚好在“午”的位置,说明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是一日的正午,地方时为12时。

3.D 由于晷针垂直晷面,顶部指向北极星,而北极星的高度等于该地的地理纬度,所以晷面与地面的夹角=90°-当地的地理纬度,广东省各地都比宜昌的纬度低,所以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增大。

4.A 读图可知,PQ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L所代表的夹角为黄赤交角;当地球经过H点时,为北半球冬至日,不是公转速度最慢的点;地球经过P点太阳直射点不一定南移。

5.B 读图可知,当地球位于M点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到最长;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无极昼的地区太阳从东北升起。

6.C 维京人在向西南航行的过程中,纬度位置不断变低,要想保持木棍的正午影长不变,即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不变,太阳直射点需向南移动,所以为7月。

7.B 由“木棍的正午影长恰好与凹槽重合”可知,航行过程中所经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均为4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约为7.8°/月,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N,则7月1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21°N,7月31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13°N;7月1日航行海域的纬度约为66°N,7月31日航行海域的纬度约为58°N。

8.A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靠近赤道地区;乙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昼长不变(有极昼现象),位于南极圈到南极点地区;丙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表明丙地一定在南回归线到南极圈地区;丁地位于北半球的赤道到北极圈地区。

9.D 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昼长不变,说明该地位于南极圈到南极点地区之间,但南极圈只有12月22日有极昼,赤道地区昼长没有变化,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先减小,再增大,所以只有位于南极圈以南的泰山站与此相符。

10.D 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一个周期,因为回归线的纬度等于90°-α,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范围是南北纬90°-α之间。

11.C 读图可知,伦敦时间(国际标准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8个时区,国际标准时间为10时,北京时间为18时。

12.D 读图可知,丁地日出时间为国际标准时11时,丙地日出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0时,所以丙地比丁地早见到日出;甲地昼长大于12时,乙地昼长小于12时,所以甲、乙不可能位于同一半球;丙地昼长大于12时,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为30°,30°=90°-(丙地纬度-10°),丙纬度为70°S,丁地昼长小于12时,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为30°,30°=90°-(丁地纬度+10°),丁地纬度为50°N,所以丁地最大太阳高度比丙大;由于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所以甲、乙两地与直射点纬度差相同,都为50°。

“气压带、风带”考点分析

1.D 若此图表示低纬环流,则甲处为赤道低气压带,多对流雨。乙处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气压带是由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北进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断右偏,在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下沉而形成的,故D选项正确。

2.B 夏季,亚欧大陆的温度高于同纬度的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甲处为陆地,乙处为海洋;此时乙处为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3.B 根據①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东北信风带,受两者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4.B 气压带⑤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当其被切断时说明陆地上为高压,北半球处于冬季,此时南亚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5.D

6.C

7.D 根据海陆轮廓判断,A位于中国东部,1月盛行西北季风。

8.D B地为南亚季风区,夏季西南风来自热带印度洋地区,高温湿润;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势力强盛;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影响时间长,易产生洪涝灾害。

9.B C地为澳大利亚西北沿海地区,当地盛行西北季风时为1月。

10.(1)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② 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③ 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季与湿季。

(4)高温多雨

(5)如下图,要求一是赤道低压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

知天气系统 明核心要点

——常见的天气系统专题复习

1.C 读图可知,甲地风向为西南风,A项错误;乙所在地区为高压中心控制,应为晴朗干燥天气,B项错误;丙地位于暖锋的锋前,受暖锋影响多连续性降水,C项正确;丁地位于冷锋的锋前受暖气团影响,且冷锋尚未到来,不会受冷气团影响,D项错误。

2.B 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丙地位于暖锋锋前,应该是暖锋降水,“一场春雨一场暖”反映的是暖锋的特点,故B项正确。沙尘天气和“一场秋雨一场寒”都与冷锋有关,台风属于气旋。

3.C 结合材料和题干可知,石门位于湖南省最北面,所以相对纬度较高,有可能成为湖南省首个下雪的地方,①正确。湖南省不在沿海地区,与寒流无关,②错误。海拔在1500米,所以地势相对较高,气温低,迎风地带降水多,③正确。深居内陆与降雪没有关系,④ 错误。故选C项。

4.B 今冬湖南省久雨转晴,气温下降,说明降水是由于冷锋过境所导致,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晴天,云量少,地面辐射散热较快,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所以气温降低。副高控制我国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压系统为亚洲高压。故B项正确。

5.D 甲、丙两地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A项错误;乙、丁两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B项错误;丙地气流上升,丁地气流下沉,C项错误;乙、丁两地盛行偏南风,丁地地形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乙地南侧的山脉阻挡了风力,风力小。故D项正确。

6.D 根据锋面南侧为冷气团,北侧为暖气团,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锋面出现于低压槽附近,低压中心位于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甲地应吹偏西风。故D项正确。

7.B 根据我国西南地区特点,其温度高于30℃,应该在夏季,另外气温出现下降,应该是冷锋过境。

8.A 出现大风、降水天气应当出现了降温天气,最高气温有所下降,因此最有可能是N+2日。

9.(1)低气压向东移动,低气压中心增强(中心气压值降低)。C点风向: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

(2)天气系统:冷锋。 天气现象:风力增大,气温降低,出现降雨。

(3)气压数值范围:1012~1020百帕之间。气流运动特征:水平方向:逆时针方向辐散(由中心向四周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从多角度精准把握气候类型

1.A 从图示纬度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年较差大;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量年较差小;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少、年较差也小;甲地降水量年较差大,最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而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

2.D 从分布图可以看出等降水量年较差由东向西递减,东部降水变率大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夏季风的影响,使得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向西由于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逐渐减弱,降水变少、年较差变小,因此影响该地降水量年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3.B 从图示温度曲线可以看出该地最低气温在0℃以上、15℃以下,所以该地位于亚热带;从降水折线图可以看出该地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雨热同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降水丰富、冬季盛行西北(偏北)季风降水稀少。

4.D 从图示气温和降水情况判断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排除了属温带季风气候的北京、属热带季风气候的孟买;从潜水水位海拔在5米左右可排除位于云贵高原上的贵阳,故该城市应是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横滨。

5.C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是位于非洲赤道东部的东非高原,虽在赤道附近但并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较弱,降水较少,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6.B 东非热带草原上的角马和斑马等野生动物追逐着雨水和嫩草而迁徙,内罗毕5月份降水较多,草类生长茂盛,野生动物较多;而在降水少的季节野生动物会迁往其他降水多的地方。

“水循环”考点整合

1. D 人类活动对环节①中的地表径流影响最大。例如,通过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差异;通过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差异。

2. A

3. C 读图可知,湖泊在A、B两水文站之间,由于湖泊的蓄洪作用,B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A水文站,C项正确。A、B两水文站之间河道淤积和河谷变宽分别会导致B水文站水位變大和变小,但经过B水文站的流量是不受其影响的,A项和B项错误。湖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枯水期,D项错误。

4. D 由上题分析可知,A、B两水文站中,A在上游,B在下游,依据图中指向标可确定河流由正西流向正东。

5. B 读图可知,径流深度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正相关,首先说明雨水是该流域河流夏季主要补给来源之一;该区域年降水量小(月降水量不足20毫米),最冷月均温低于0℃,最热月均温大于20℃,该地可能位于我国较干旱的西北地区,而不是东北地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与大气降水叠加在一起,导致夏季径流深度明显增大,B项正确。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是在春季,故排除②;湖泊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一般发生在枯水期,而不是夏季,排除④⑤⑥。

6. B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干旱,位于西北地区,B项正确;东北地区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排除A项;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最低温度大于0℃,排除C项;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较低,排除D项。

7. (1)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受地形影响,天山山脉降水较多;山地冰川分布广泛,淡水资源蓄积量大;地势较高,是周围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地;对维系周边绿洲农业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2)甲河位于天山南侧盆地地区,流域内降水极少;河流径流和地下径流来源于冰川水,蒸发旺盛,属于典型的陆地内循环;乙河位于天山北侧,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补给来源多,河流径流量较大,且最终注入北冰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3)N河位于天山南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融水增加,N河出山径流量增加较多;M河位于天山北侧,补给水源有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则M河出山径流量受冰雪融水影响较小,故出山径流量较N河增加少。

(4)该区域为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洪积扇由砾石、沙粒组成,沉积物深厚,有利于地下水储藏;地下水库较平原水库蒸发损失量少,水质优良,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

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C 读图可知,图示中的A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这说明北半球为夏季,此时北印度洋及其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顺时针方向的洋流系统,因此,此时南半球为冬季,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此时应该正值热带草原气候的旱季,草木枯萎凋零,选项A错误。梅雨现象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气象灾害现象,一般出现在每年的6、7月份,选项B错误。我国东海的舟山渔场的收获季节分别是夏季的墨鱼期和冬季的带鱼期,选项C正确。因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正值冬季,所以位于南半球的东部非洲的赞比西河此时正值河流的枯水期,选项D错误。

2.B 读图可知,图示中的A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说明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在来自亚欧大陆的东北盛行季风的吹送下,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而孟加拉湾地区的风暴潮一般多发于夏(雨)季,因其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夏季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河流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大,而其喇叭形海湾也加剧了夏季风暴潮的势力,选项A错误。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地区,位于赤道低气压带或盛行上升气流地区,为赤道无风带地区,故风浪较小,选项B正确。秘鲁寒流的流动方向一年四季基本不会改变,选项C错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的汛期一般出现在春季和夏季,选项D错误。

3.A 通过图中经纬度和海陆分布、海水等温线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出甲地的洋流是秘鲁寒流。

4.B 结合题图,甲地洋流是秘鲁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降温减湿,因此其沿岸降水稀少,以荒漠景观为主。故选项B正确。

5.C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寒暖流的判读。①所在地区温度向北越低,为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这一规律,得出①自南向北流,为暖流;②处所在地区温度向北越低,为南半球,洋流自南向北流,为寒流。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中大陆的东侧为自南向北的暖流,符合①;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中大陆的西侧为自南向北流的寒流,符合②。故该题选C项。

6.D 结合上题分析,考虑到100°W经线(由海陆位置排除100°E)通过,可能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寒流会加剧大陆荒漠向西延伸。故选项D正确。

7.D 从图示中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北纬60°附近,从图示中的M处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度弯曲,以及图示等温线上的温度数可知,M地的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的主要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洋流所致。故选项D正确。

8.C 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1月份为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海区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所以该轮船航行逆风逆水,E 处受东北季风影响,形成由北向南流的暖流,选项A、D 错误,选项C 正确。而沿岸地区受离岸风影响降水少,形成热带荒漠植被,选项B 错误。

9.A 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八月份,北半球正值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季风,因此该处附近海域原油泄漏后,在盛行西南季风的作用下,北印度洋海区的顺时针洋流可能将油污向东带到印度西海岸。故选项A正确。

10.(1)厄加勒斯暖流;本格拉寒流。(2)C海域和D海域。成因:C海域有寒暖流相交汇,海水扰动明显,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鱼群聚集而形成渔场。D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沿岸上升流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3)寒流 降温 减湿 热带沙漠气候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1.C 通过比较两图可知,2016年湖泊面积萎缩,东南部水域存留,西北部水域消失,表明1986年“波波湖”东部、南部水深,西部、北部水浅;湖泊的原始深度主要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2.B 图①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图②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图③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图④是岩层断裂形成的断层地貌。

3.D 圖②地貌与岩浆活动有关,图③和图④地貌与地壳运动有关。

4.C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丙海岸一直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

5.C 乙处海岸线从公元4世纪以前至12世纪向海洋推进,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6.A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

7.C 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8.D 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说明其形成受内力作用影响。其形成过程应是T2—T3—T1。

9.B 盐山表面出现沟渠,形成地下洞穴,主要是受流水侵蚀的影响。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致。

10.(1)岩浆 地下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缓解目前的能源紧张。 问题:开采难度仍然较大,目前仍局限于地壳浅层,即仅在大陆板块边缘的地壳破裂处、大量地热能传导到较浅的地方才能为人类利用。

(3)地热供暖:利用中浅层的地热资源,为建筑物提供可以长期利用的热量;地热发电;地热农业,如农业地热温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C 由图可知,泥炭埋藏点分布在海岸线西侧,湖泊的东侧,既不在海岸线上,也不在湖泊的西侧。贝壳沙堤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三角洲东部。大部分泥炭埋藏点的分布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故选C项。

2.D 比较图4和图5,发现随时间变化,该区域泥炭埋藏点减少,距离湖泊变远,向南扩展。埋藏古树增加,海岸线向东北推移。故选C项。

3.B 从图4到图5时期,海岸线向东北扩展,反映出海平面下降,气温下降;泥炭分布点减少,反映出水域面积缩小,降水减少。故选B项。

4.D 由于该山脉为我国山地,故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从垂直带谱可知,北坡雪线较低,可推知温度(热量)条件影响较大,但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南坡雪线低,但坡度不会是决定作用。北坡相对气温较低,蒸发较少,但气候湿润主要取决于降水。从带谱可推知,该山地草原荒漠面积分布广,森林面积小。故选D项。

5.C 对比南北坡带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草原—森林—草甸,而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荒漠—草原—草甸,反映出降水状况的不同。故选C项。

6.D 该山地山麓为温带荒漠带,海拔可达7000m以上,可推断其位于新疆。故选D项。

7.B 本题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根据该地地处北纬42°附近,山麓海拔1000m,可推断其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即乙地降水多。

8.D 根据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乙地处于山脉中部,应为山地针叶林。故选D项。

时事热点与试题命制

专题一

1.A 2.B

第1题,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利用遥感可以监测漓江流域采石场面积的变化状况;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系统,它往往是针对地面上的点进行探测;数字地球是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第2题,漓江流域山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稀薄、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在漓江流域采石挖土会加速岩溶石漠化进程;破坏沿岸江洲的蓄水能力,漓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会加剧;周围区域地下水位会降低;耕地面积会缩小。

3.B 4.D

第3题,读图可知,在海拔40~75米处,黑色区域显示侵蚀量较大,说明坡面中段侵蚀最严重。第4题,若坡度相同,与黄土高原地区相比,我国东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强度较弱,主要是由于东南丘陵地区植被覆盖较好,土壤较黏重,而黄土高原土壤较疏松。

5.(1)全球气候变暖;对比图3、图4可知,该环境问题的影响区域与地势有明显的相关性,最主要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同时,人们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上升,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

(3)《巴黎协定》坚持了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各自能力原则,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包括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专题二

1.D 2.A

第1题,吉林省位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与甘肃和内蒙古相比,降水丰富,太阳辐射强度相对较小。第2题,甘肃位于我国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最明显,水电装机大;内蒙古风电装机大,是由于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地势较为平坦;吉林风电装机少,主要是因为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火电成本较低;内蒙古装机总量最大,主要是因为能源发展在省区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3.B 4.B

第3题,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第4题,甲地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但甲地位于新疆地区,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等,不利于风力发电。

5.(1)中俄石油天然气东线和西线均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管道运输有运输量大、连续性好、迅速、经济、安全、可靠、平稳、投资少、占地少、费用低等优势。

(2)对中国而言:有利于缓解石油天然气紧张局面;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进口运费较低,安全性较好。对俄罗斯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东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扩大石油进出口渠道;降低东部地区石油出口成本。

(3)应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加强对国内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增加石油供应,显著提高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促进能源经济技术交流,拓宽能源领域对外开放的渠道。

专题三

1.D 2.B

第1题,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8的气候资料看,5月份时雨季未到,太阳高度角增大,气温回升快,出现高温天气。第2题,高温与滑坡的发生相关度不高;高温会增加蒸发,河湖水减少、土壤水减少,土地开裂,植物生长受损害,出现枯黄状况;印度的主要植被是热带雨林,荒漠化程度很小。

3.D 4.A

第3题,由题可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往往用烈度值(烈度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为换算,而影响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的大小、建筑物的防震强度、人们的防灾意识等。第4题,新疆地区经济落后,地震后产生的经济损失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地震多发地多为山区,人口分布少,使得其损失小于其他同等频度的地区。

5.(1)D

(2)台风发生的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3)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加强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台风的监测;加强政府的台风应急响应,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台风来临时居民的快速转移预案设置等。工程措施:加强山地植被保护;加强沿海防护大堤的加固工作等。

专题四

1.C 2.B

第1题,俄罗斯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2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俄罗斯延长公务人员退休年龄,表格显示,俄罗斯年龄15~29岁男性的人数在明显减少。所以材料显示俄罗斯的主要人口问题是劳动力短缺,国家需要鼓励生育。

3.C 4.D

第3题,仔细读图,要注意某区域人口年龄结构(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的比重之和为100%。从而判断出丁曲线为该城市总人口数;甲曲线最可能为0~14岁人口比重,且在不断下降;丙曲线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略有上升;乙曲线为15~64岁人口比重。第4题,根据上题的推断,丁曲线为该城市总人口数,人口总量出现明显增加,而该城市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属于“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总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的机械增长。

5.(1)D

(2)由于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导致乡村老龄化程度加剧。

(3)流向特点: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

有利影响:为城市提供充裕的劳动力,缓解了劳动力短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年龄结构,缓解老龄化压力,增强社会活力。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管理、治安等工作压力;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高考地理能力测试题(一)

1.A 图中L点位于晨昏线上,若该日为夏至日,则L点位于晨线上,夜长为8 小时。夜长除以2,为当地的日出时间。

2.C 只有在北半球夏半年期间,L点日出时间始终大于O点,A 項错误;O点位于赤道上,当太阳直射在22.5°的纬线上时,LO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当太阳直射点在22.5°N 与23.5°S 之间时,O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大于L点,B项错误;L点位于45°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6 月22 日,L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即90°-(45°-23.5°)=68.5°,C项正确;L点与O点的地方时肯定相差2小时,但区时不一定相差2 小时,D 项错误。

3.D 图示时刻内陆地区受低压控制,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北半球应该为夏季,北太平洋主要受高压控制,D项正确;北方沙尘暴天气多发于冬春季节,A项错误;黄河冬季进入结冰期,B项错误;华北平原小麦的扬花吐穗时间应该在春季,C项错误。

4.B 此时广州附近等压线较为密集,风速大于北京;由于广州受热带气旋(台风)控制,又位于台风中心西侧,故盛行西北风,且风力较大,雨水较多。

5.C 图中岩石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属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

6.B 北方地区气候相对干燥,流水作用并不显著,陡壁是由断层活动和岩石垮塌直接错断岩层所造成的。同时,由于嶂石岩地貌沉积层的主要成分是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的石英砂岩,很难被剥蚀、堆积下来,不会形成较缓的坡麓,因此嶂石岩地貌的陡壁往往非常笔直而且没有弧度。

7.A 该洋流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属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该洋流属于补偿流;该洋流是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8.C 该洋流自北向南流,为暖流;附近海域等温线向高纬(南)凸出。

9.D 该地6—8月的降水变率极小,而总降水量近800毫米,说明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为地中海气候;植被以常绿硬叶林为主;园艺业发达;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动物有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习惯。

10.B 北半球7月份,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植被以常绿林为主。

11.C 图中E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受沿岸暖流的影响,自然带向高纬度突出。

12.C E所在区域为年雨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J所在区域为夏雨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差异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所致。

13.A 不同气候类型可以形成相同类型的自然带,B项错误;经度地带性现象在中纬度最为突出,C项错误;垂直地带性现象在中纬度地区也普遍存在,D项错误。

14.D 依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此地位于北美洲,东侧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

15.A 北美南部东临墨西哥湾暖流,西临加利福尼亚寒流,所以洋流是导致图中东、西两侧植被类型差异的原因。

16.B 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适宜,农作物产量大,秸秆量比较丰富;秸秆包括玉米、稻谷、麦秆等;秸秆可以用作燃料,也可用于肥料、工业原料等;从图中看,单位国土面积秸秆资源量最大的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17.C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为农民创收,可以净化农村生态环境,但对于城市化进程影响不大。

18.C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将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最终趋于下降。

19.A 随着人口负增长的到来,劳动力成本加大,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年轻劳动力向环境更好和待遇更高的东部迁移,区域发展差异可能加大;环境容量不可能大幅度提升,而且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区域创新力、竞争力都随之下降。

20.C 1985年前是城镇化启动阶段,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进城后城建”的现象。1986—1995年是城镇化缓慢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城镇化率较低。1996—2010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工业结构升级特点比较明显,工业化推进速度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

21.A 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增多以及排放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2.C 铜陵市所在区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为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提供了条件和优势。

23.A 铜陵工业结构的特点是: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带来的问题有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工业集聚效应也不可能加大。

24.C 该农业生产种植牧草,加工饲料,饲养畜、禽,产品瞄准市场,属于现代化且商品率比较高的人工草地畜牧业。

25.B 图中落叶,禽、畜粪便均回归土壤,利于恢复土壤肥力;但是该市场模式不会改变植被类型,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化方面的作用也很有限。

26.(1)22日 3月21日20时

(2)AC 北极及其附近地区

(3)①:(0°,120°W) ②:(23°26′S,90°E)

(4)16小时

27.(1)中温带干旱荒漠及荒漠草原区。成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差异。

(3)巨厚的黄土层与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有关;强劲的偏北风把中亚、蒙古等地的沙漠、戈壁中的粉沙尘土吹来沉积而成。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区域植被、土壤、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黄土高原地处多种自然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黄土质地疏松,但是该区域夏季多暴雨,对地表冲刷强烈,加上植被破坏严重,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

28.(1)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整体性

(2) 逆时针 西风增强,东南信风减弱。

(3)引起全球氣候异常,常常会使北美地区当年出现暖冬,南美沿海持续多雨;还可能使得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出现旱情,鱼类大量死亡。

29.(1)17日6时54分28秒 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甲国(阿根廷)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和最大的牛肉出口国,铁路线的贯通利于该国小麦和牛肉运输到太平洋港口,利于出口。

(4)地形封闭,气候独特,葡萄生长条件好;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广布,渗水性强,通透性佳;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高考地理能力测试题(二)

1.B 国内同学收到照片的时间为北京时间15:07,照片显示当地时间是10:05,因当地使用夏令时,故应为7:05,两者相差约8小时,经度差为120°,应为零时区。故B项正确。

2.D 因为此时是8月份,北半球为夏季,7:05太阳应位于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故D项正确。

3.A 8月份北半球为夏季,B、C、D项叙述的都为秋季现象,所以A项正确。

4.B 由等高线可知,甲图河流自西向东流、乙图河流自东向西流、丙图河流自东向西流。根据题干“甲、乙、丙三图所在地的各河流都是北岸受流水侵蚀冲刷严重”,进而可以判断出甲位于南半球,乙、丙位于北半球。再结合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得出甲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丙属于地中海气候。

5.D 当乙图中的湖面水位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时候,为北半球冬季,据此可以判断出乙地盛行西北风。

6.A 海拔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A项正确;随飞行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随飞行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B项错误;近地面由于地形等的阻力,风力会减小,D项错误。

7.C 山区地势起伏大,为了减缓坡度,多数道路修成“之”字形,C项正确。

8.A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2月28日和10月16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大体相同,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昼夜长短相差不大。

9.D 智利南部峡湾为冰期时代冰川侵蚀作用形成,D项正确。

10.D 智利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甲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无结冰期;智利的中北部矿产丰富,以采矿业为主,所以D项正确。

11.A 浮石是由于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随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岩。若岩浆冷却较快,岩浆中所含的气体释放出来,会在岩石表面形成很多气孔,质量变轻。由题干中描述的该岩石的特点可以判断C项正确。

12.C 浮石属于岩浆岩(喷出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而成的,因此在图6中找到岩浆是关键,由图6中变质岩及其箭头进出状况,可以判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故浮石的形成过程代码为③。

13.C 芬兰纬度高,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

14.B 图中显示芬兰森林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铁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影响芬兰森林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交通运输。

15.B 西欧工业发展,排放的酸性气体多,通过西风漂流到达北欧,导致北欧酸雨严重,芬兰森林大量消失。

16.D 从图上只能看出2015年后,我国15至64岁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表示我国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

17.A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生育率提高,但生下的“二孩”真正成为劳动者最起码在15年后。所以,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没有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 ,“用工荒”问题还是会比较紧张。

18.B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故B项正确。

19.D 市场需求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范围,这些都会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季节蔬菜的生产与全球变暖无关。

20. D 西北地区多大风,少雨干旱,地形以盆地、高原为主,建有防护墙、地上隧道,防大风,以桥代路可以较少破坏地表结构。

21. A 由于新疆独特能源大省的区域特点,外迁人口较少。

22.D “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追踪即实时确定列车所处的位置,这里需要应用到全球定位系统,即GPS。此外还要应用到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比如将中国政区图与中国铁路干线图相叠加,结合GPS定位。遥感与列车提速没有关系,可以直接排除。

23.A 读图可知,a代表蒸发,b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下渗,d代表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a增强,b减弱,c增强,d增强,故A项正确。

24.B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

25.D 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会减少,城市河流流量减少,A项错误;植被浅沟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故D项正确,B、C项错误。

26.(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北为平原,南为山地;(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北低南高。(北部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南部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2)4.8~6℃

(3)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自然带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7.(1)①地积温高于②地。原因: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位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原因:地势低平;夏季雨热同期;河流众多,灌溉方便;黑土分布,土壤肥沃。

(3)培育优质、高效、高产品种;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土壤肥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生态基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害能力;推进专业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8.(1)夏季。原因:罗讷河上游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湖中沉积,使得该河流出湖时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河水清澈;阿尔沃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夏季冰雪融化量大,径流量大;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冲刷强烈,导致该河的含沙量大,河水浑浊。

(2)中、上游地区因日内瓦湖等湖泊和低坝的调节作用,减弱了春、夏季的洪水,中、上游来水量季节变化小;下游地区受秋季降水偏多的影响,导致洪水多发生在秋季。

(3)河道渠化,河水束缚于主河道,使河道水深加深,大量险滩被水库淹没;大量低坝水库调节了河流流量,使流量更加稳定,减缓了河水流速;低坝使船只过闸时间短,过闸用水量减少。

(4)使河流徑流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变差;沿岸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鱼类洄游。

29.(1)西多东少;冬多夏少。西部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加上地形抬升,降水较多,东部位于地形背风坡,降水较少;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

(2)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渔业资源丰富;不利条件:夏季降水少,沙漠广布。建议:发展节约化农业,运用喷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

(3)靠近欧美国家,市场需求大;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港口大都靠近沿海,交通便利;有大量廉价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