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花鼓戏的境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7-03-28顾鹏

科教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境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顾鹏

摘 要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淮北花鼓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化历史中留下了辉煌的脚步,随着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淮北花鼓戏的传承和演绎逐渐受到冷漠。国家为了传承和保护淮北花鼓戏,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并将淮北花鼓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护工作中,需要将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融入到保护工作中去,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 淮北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遇 保护

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folk art of Huaibei Flower Drum Opera has a distinc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left a brilliant pace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Huaibei Flower Drum has been cold.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inherit Huaibei Flower Drum Opera, some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Huaibei Flower Drum Opera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tection work, to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value into the protection work, so as to better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Huaibei Flower Drum Oper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 淮北花鼓戏

1.1 淮北花鼓戏的发展和特点

淮北花鼓戏是起源于明初,发源于淮北地区的一种当地艺术表演形式,通过花鼓作为主要伴奏工具,男角在上场时使用花鼓作为表演道具,因此得名淮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起初是农业劳动人民在闲暇时进行娱乐的小型歌舞,后来经过逐渐发展,表演场地从农田搬到了舞台,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特技或动作,其中甚至还包含民间杂技中所含的“顶碗”和“垫子功”等。淮北花鼓戏不仅舞蹈和表演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唱词方面也融合了许多民族曲艺的精华,淮北花鼓戏有着丰富的唱腔曲调,通过将当地的方言与其他艺术唱腔和唱词的融合,形成了淮北花鼓戏独特的唱词系统和丰富的剧本目录。由于淮北花鼓戏发迹于农田,有着较为原始的唱腔和唱调,女角唱腔低回婉转、如泣如诉,跌宕起伏、哀伤缠绵,男角唱腔原始洪亮、沧桑嘶哑,不失为我国传统民间曲艺艺术的一朵奇葩,表演别具一格,富有个性。同时,淮北花鼓戏在舞台表演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初在农田时自由、原始的状态,对演员性别要求十分宽松,男女演员可以自由改变表演行当,甚至可以进行反串表演。并运用当地居民方言进行唱词,使表演更加深入人心,更受大众喜爱,同时表演内容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反映淳朴劳动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曲艺艺术形式。

1.2 淮北花鼓戏的现状和时代境遇

二十世纪中叶,淮北花鼓戏的发展达到其顶峰时期,由周钦全老先生所开创的淮北花鼓戏表现形式已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曲艺艺术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末,淮北花鼓戏由于不能很好地跟随时代的脚步,对传统的表现形式和剧目过于依赖,导致其渐渐被时代抛弃。直到2005年,老艺术家周钦全先生所带领的淮北花鼓戏剧团被迫解散,从此以后淮北花鼓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淮北花鼓戏在2006年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在国家的大力保护下,淮北花鼓戏不至于被人遗忘和抛弃,但淮北花鼓戏逐渐被人淡忘的原因是由于其本身的不足。淮北花鼓戏的传授方式大多是由口传心授,没有系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而很多优秀的剧目由于不受大众喜爱,从而导致这类剧目长期没有进行演出,而老艺术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此类较为冷门的剧目的教授也有所疏忽,随着对淮北花鼓戏有着颇深研究的诸多老艺术家相继辞世,导致这类剧目和唱腔面临失传的危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大众对于艺术的审美口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兴艺术形式的涌现和民间通俗音乐的流行,使我国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受到冲击,淮北花鼓戏也位列其中。同时,淮北花鼓戏由于采用方言作为唱词,进行演出的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观众日渐稀少,失去了与现代艺术形竞争的资本。面临目前淮北花鼓戏面临失传的衰败景象,无论是淮北花鼓戏演员还是文化传承部门,甚至是整个中国曲艺界,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传承淮北花鼓戏的重任。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发展历史中,各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提炼出来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曲艺形式、手工艺术、传统知识与技能以及各类手工制品和制作工艺等多种形式,由于文化发展有其优胜劣汰的規律,文化的内容会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更新换代,通过这种自然规律,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但随着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快节奏的发展使人们没有时间静下来欣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只能通过网络在有限的时间里接收有限的信息,所以快餐文化的出现渐渐埋没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光芒。所以为了防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需要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1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受到了洗涤和进步,但其中仍然有许多不健康、不可取的缺点,对于此类缺点,我们需要在保护过程中加以修改和更新,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干涉,保证其传承和表演方式能被当今社会大众所接受,同时也应当对某些性质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管理,比如麻将、牌九等,所以在选择需要保留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和实地考察,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所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时候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应当根据具体项目的性质和当下的环境对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优化和挑选。

2.2 融入新文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表现形式单一的艺术形式,早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的艺术审美。在新兴文化中,虽然传统艺术形式已经过时,但因为其拥有无可替代的精神遗产,在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时候需要将其精神和主题保留下来,并且在我们现代社会重新构筑其艺术形式。在保留其精神、观念、灵魂的同时,大力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发光发亮。

2.3 从大众做起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主体大多是由艺术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在某种意义上,民间传统文化的受众也是传统文化的参与者,所以要想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需要从人民大众做起。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宝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间性质,将保护的重心转移到民间,才能更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通过大众的集思广益,发挥大众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大众在传统文化上加以修改,使其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同时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现代京剧样板戏就是我国对传统文化修改创造的新型京剧表演方式,不仅结合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引入了西方的艺术形式,对于此类的大胆创新,需要在对其肯定的同时学习其创新的宝贵经验,将这种方式应用到更多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去。

3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花鼓戏的保护手段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淮北花鼓戏的特性,对淮北花鼓戏的保护需要从淮北花鼓戏的精神和灵魂入手,通过对其表演形式的修改和唱腔的创新才能使淮北花鼓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3.1 对其唱词和唱段进行修改

淮北花鼓戏作为起源于农田上的艺术形式,受到方言的影响,在传播和演出上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于这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可以通过召集淮北花鼓戏的老艺术家,对淮北花鼓戏的唱调和语言进行修改,使其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将一些优秀的曲目加以保存,将某些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曲目进行修改或删除,结合现代社会创造新的表演剧目,通过演出的方式使现代大众了解和认识新一代淮北花鼓戏的魅力。

3.2 创造教育系统

淮北花鼓戏的传统传承方式一般是由老艺术家对学徒进行口传心授的方式,导致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有所遗忘。同时淮北花鼓戏众多老艺术家出身农田,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表达传统花鼓戏表现的意义。对于这种传承障碍,需要通过创造现代的教育系统,通过谱曲的形式将花鼓戏的唱调和唱腔保留下来,并对遗留剧目进行统计,并建立系统的培训模式,加强对新学员的培养,使传承方式更加现代化、多元化,避免在传承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遗漏和丢失。

4 总结

淮北花鼓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特点、文化价值和精神理念十分重要,也是淮北花鼓戏在表演中所一直坚持的核心。淮北花鼓戏通过对农业生活的总结,将农业生活带到了表演艺术中,保留了我国淮北务农人员朴实、粗犷、奔放和自由的精神,同时通过豪放的唱腔将淮北务农人员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淮北花鼓戏为我们了解淮北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对淮北花鼓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淮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所缺失的珍贵资料。为了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发展,需要将传统文化中所遗留的精神和灵魂加以提炼,融入到现代艺术形式中去,以维系民族传统的生命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对民族精神追求的保护。

在信息时代,传统艺术表演形式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同,为传承和创新创造群众基础条件。因此,为了保证非物质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激发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应适当保留传统文化中的有利部分,同时接纳新时代的新兴产物,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吐故纳新、顺应同化,充分进行自我调节,这样才有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无论是淮北花鼓戏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做到对自我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林琳.淮北花鼓戏的境遇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乐府新声,2011.29(1):126-128.[2]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1):109-117.[3] 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1):194-201.[4]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3):31-36.[5] 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97-101.[6] 万建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J].新视野,2011(1):82-84.[7] 李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青年时代,2016(12):51.[8] 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6):61-66.

猜你喜欢

境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