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乡贤的抗战经历

2017-03-28李成

书屋 2017年3期
关键词:龙河师团军长

李成

这是一次偶然的发现。2015年,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有关抗战的出版物甚多。其中,近年来以写作长篇纪实作品而知名的王树增推出的新作《抗日战争》,是一部厚重之作。因为与他曾一度相识,更因为对中国抗日战争这一段史实一直感兴趣,所以我是想读一读这部著作的。还没等我去买来这部大书,就发现单位阅览室里的杂志架上陈列的《当代》有比较长的选载,便借来先睹为快,没想到,一读还真没能放下。

《当代》选载的一段写的是抗日战争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段史实:长沙会战,其中中国军人的勇气、智慧,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次会战,战斗之激烈,战事之跌宕起伏也是空前的,我读来感到荡气回肠。正读得酣畅,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我的眼帘,让我不由得睁大眼睛,并赶忙找出笔记本,把这一段文字摘抄下来。

日军第三、第四、第六师团以及早渊支队,由骆公桥、新市、杨家仓、伍公市、磨刀滩、浯口等渡口,分成数路强渡汨罗江。防守汨罗江南岸的中国守军第九十五、第一四○师进行了顽强抵抗。这两个师防守的地段,位于汨罗江与洞庭湖间的三角地带,这是一个尴尬的死角:日军不来不敢撤退,日军来了难以脱离。日军的攻击开始后,第九十五师和第一四○师伤亡很大,阵地相继被日军攻破。二十二日,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击。日军第三、第四师团以一部正面攻击中国守军的阵地;第四师团主力则由第九十九师与第九十五师的接合部突进;第三师团主力从西面的浯口方向对第一四○师右翼实施包抄。第九十五师师长罗奇,第一四○师师长李棠,分别命令所属部队向西阻击日军,严令不准擅自撤退,违者军法从事……

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李棠”二字上,甚至不禁怦然心动:这里的师长李棠是否就是我家乡一直盛传的,被乡亲尤其是本族乡亲引以为骄傲的“李军长”?我一直以为李军长名“李唐”(因为大唐王朝皇帝姓李,便容易使人想到取名会如此联系),那么这“李棠”是否就是我心目中的“李唐”呢?我一直在追寻“李唐”的故事与归宿,甚至前不久还在“百度”上搜索“国民党军长李唐”,可是一无所获。也许正是因为他名“李棠”而非“李唐”吧?因为身边无电脑,一时无从查证。

我从小就熟听这个名字。在我家乡安徽省桐城县(市)龙河乡,“李”是首屈一指的大姓、望族,别族他姓如与“龙河李”有纷争、打官司,那是打不赢的,因为“龙河李”人才辈出,其中突出的就有这“李军长”,所以当地人不无过甚其辞地造了一句“乡谚”:“宁讨三年米,不惹龙河李”。据说,龙河人前往李军长麾下投军,只要与“龙河李”沾边,都会得到安排,乃至重用;在乡亲们眼里,这大有“会说慈溪(蒋介石故乡)话,就把洋刀挎”之势了。可是,这李军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做過什么样的事业,如何“起家”的,乡人莫知其详,只说后来去了台湾,并未受重任。我在大学时代有一位同学,按血缘关系,可算得是李军长未出五服的侄孙辈,我问及李军长其人,他告诉我,好像他的官阶也没到军长,只是“师”“旅”这个级别,弄得我更觉迷惑。现在,藉纪念抗战胜利,许多尘封的国军事迹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我心中隐约感觉到,这“李棠”就是我心目中一直比较崇敬,多方寻觅而无着的“军长”,我们“龙河李”的前辈杰出人物。

果然,第二天上网搜索,赫然看到介绍:李棠系国军中将,安徽桐城人(有的说是桐城金神人,我在心里予以否定,认为是讹传)。而且我发现,他还著有一本书——《抗日参战纪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作者姓名前还特意加上籍贯“(桐城)”,这真令我喜出望外,当即从网上书店订购了一册。不日,书即送到。我翻阅前言后记,终于从附录中的《〈抗日参战纪实〉读后(二)》一文(作者方毅)读到:“李棠(1899—1988年),字浣生,安徽桐城人。1899年10月17日生于安徽省桐城县龙河乡栲栲尖(此系误记,应为‘栲栳尖)之东麓。”我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此李棠便是我从小听乡亲常提到的“军长”无疑——而且确实是军长,李棠自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后,于1943年初,升任第三十七军中将副军长,一年后于印度兰姆伽学习美国军事归来,任第三十七军代军长,担任常宁、桂阳地区守备,阻击日军。1945年7月至8月2日还指挥了战果辉煌的赣江追击战。我当即与家乡的中学老师通话,因为他在过去同我谈天时曾多次提到李棠。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对李棠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只听他父亲讲,李棠出身贫寒,系本族人共同出钱供他上了桐城中学,后又报考军校。据说,李棠前去军校(系天津陆军军官教导团步兵科)报到时,还是从我这位老师家出发的。这位老师讲:李棠之所以后来未受重用,系因家乡地下党想办法使他提供了一批枪支弹药,故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的国军中授人以柄,而受到挤压。我放下电话,再次翻阅《抗日参战纪实》,于李棠所作“编后记”中读到一行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解职返里。”未注明原因,或许起因即为地下党(新四军)提供武器一事。

山西战场忻口会战是李棠将军参加抗战的首战,李棠将军抗战军旅生涯中最可圈可点的业绩则主要体现于三次长沙会战。近年来,适有电视剧《长沙保卫战》在大陆热播,民众对长沙会战的重要性已有所了解,可以说长沙会战具以一隅支撑全局的重要作用及抗战转折点的深远意义,此端赖于中国将领的运筹帷幄、苦心经营和前方将士的忠勇用命以及湖南百姓的支持。李棠将军在书中特意提到,湖南民众与敌寇始终持不合作的态度,令人钦佩,给人印象深刻。李棠将军率领的一四○师主要在长沙外围汨罗江等四道水系流域作战,机动灵活而又稳、准、狠地打击和牵制了敌寇,确保了长沙保卫战的胜利进行,确实是战功卓著。现撮述一四○师参加长沙会战大要如下:

1939年9月上旬,日寇向岳阳地区集结重兵,南犯长沙。敌第十一军兵分三路,即湘北(第六、第十三师团,第三十师团一部)、赣北(第一六、一一○师团各一部)和鄂南(第三十三师团)分进合围。鄂南一路是想从湖北通城、崇阳间经湖南平江奔袭长沙,没料却遭遇在此间设防的一四○的坚决抵抗,几经恶斗,仍脱身不得,不得已乃改从左翼突破,企图绕过一四○师直扑平江。但是李棠中将早已料敌先机,在9月25日敌我双方鏖战之际,他就想到:“综合三日攻击,(敌)会遭碰壁苦果,必将另寻出路,今夜明晨,苦竹岭方面当为攻击目标。”果然,26日凌晨敌向此方向异动,李将军遂调兵遣将主动攻击,向右后旋转兵力,攻占要道上的南楼岭阵地,侧击袭扰敌人,使其不得继续南进,日寇三路合围长沙的计划落空。是年冬季,为策应中原方面作战,第九战区为牵制敌人(使其不能抽调转用),第一线各师发动攻势,打击当面之敌,第一四○师奉命攻击鄂南通城、高冲。在没有攻坚武器的情况下,该团官兵冒着枪林弹雨用手榴弹轰炸敌人碉堡,截击各据点出动的敌人,破公路、炸木桥,并将通城以北铁柱港的大铁桥桥柱炸毁三座,致使敌军补给中断,“战事骤呈停顿”。反复强攻,围城打援,使日军疲于奔命,损失惨重。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李棠指挥的一四○师担任的是汨罗江南岸的阻击任务。前面所摘王树增《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文字已大致介绍了当时的形势与战况。在这次战斗中,敌人一开始也是采取中间突破策略,因一四○师经过整训、补充,兵强马壮(但相较敌军总体仍处劣势),激战四昼夜,敌未能得逞,乃故技重施,欲侧翼包抄,迂回南下,李棠将军再次料敌先机,并报告第九战区长官薛岳,获得一部援兵(另一路援兵遇敌即退),所以当敌兵骑炮混合纵队不下万余人自浯口,经双江口、大头岭东侧,向南窜犯,便受到我军有效阻截。战斗最为激烈的23日,“下午一时许,敌攻击再兴,炮空协力猛射,步兵冒称炽盛火力,拼死近迫”。下午三时后,敌炮延伸射程轰击大头岭鲤面铺地区,包围我侧背之敌炮兵亦向大头岭(师指挥部)附近猛射。“本日下午,敌攻势似较上午更为积极”。黄昏前,敌虽不顾伤亡,疯狂攻击,但我官兵拼死抵抗,仍旧坚守原阵地。从这些记述我们感受到战况之紧迫。当此之际,李将军审时度势:“我官兵虽抵抗坚强,但在此情况下也难逃无谓之牺牲,岂智者所屑为!”“筹思再三,予乃决心摆脱困难,转移阵地于李家段西南山地带,整顿队势,再行作战”。苦战五日,一四○师伤亡官长七十四人,伤亡兵士三千零八十六人。在前引王树增一段文字之后还有一段记述:“二十三日拂晓,日军第三师团从第一四○师右侧突入,日军的便衣队四处出击,主力则向双江口阵地猛攻。第三十七军各师面对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顽强抵抗了三天。至二十四日上午,正面陣地多处被突破,两侧的日军已迂回到纵深。第一四○师后方收容所被日军突袭,伤兵大部被杀。全师陷入包围,各部队联络中断,官兵各自为战,师长李棠率残部冲击包围圈向南撤退。第九十五师顽强顶着日军第四师团的攻击,一直坚持到下午才接到向南撤退的命令。”两个记述,似微有不同,可以并观。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第一四○师作为第九战区一支奇兵,先是于1941年12月28日奉命增援第九十二师,在“风雪连朔”的夜晚,踏着遍地泥泞(湖南民众为阻止敌人曾破路犁田灌水)艰苦行军,收复新开市,之后又夜袭日寇第三师团;翌年元月2日再次奉令南进浏阳河北岸,对麇集长沙周围的日军以侧背攻击,与第九十二师似两把尖刀直插日军后背,顿使其腹背受敌,惊慌失措。接下来,本欲“溢出”扩大战果,但接到攻打岳阳的命令,李将军遂毅然放弃追击扩大战果的机会,率部架桥北渡汨罗江,于四日内强行军三百五十华里,兵锋直指岳阳城下,展开攻城战斗。本书“读后(二)”有段概述可以参阅:“岳阳是日寇进取中国西南之重镇,其已经经营了三年多,深沟高垒,又新得一旅团增援,日寇更急调航空队战机助战。此次李棠师长奉命指挥第一四○师,孔荷宠新五十四师和王翦波湖南第二挺进纵队强攻岳阳,着实令主力正从长沙溃逃的日军惊慌失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幸又是由于无攻坚武器,虽勉强攻下一些外围据点,终至无功,却也使一向自大的日军心胆破裂。”

此后,李将军作为第三十七军中将代军长参加了抗战后期的常宁防御战、粤汉铁路良田坳上阻击战,继续发挥牵制性攻击作用,都达成了既定目的;抗战胜利前夕的赣江追击战,率主力猛追猛打,致敌死伤惨重,沿赣江向北逃窜的二百多艘帆船,大部均被击沉,少数为我掳获,敌若丧家之犬,“甚有厌倦自杀者!”可谓再次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因作者记述简略,在此亦不赘述。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被迫发动的一场反对外敌入侵的空前规模、空前惨烈的战斗,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华儿女做出了重大牺牲,涌现出无数如李棠将军一般的战争英雄,身为同乡后辈,纪念这样一位前辈乡贤,实在是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龙河师团军长
绘画龙河晨曲
红军军长——伍中豪
浔龙河好事多
子弹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景观生态设计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以龙河治理为例
朱德军长来宁化
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