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

2017-03-28何艳洁

科教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新课改教师

何艳洁

摘 要 新课改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教学改革。新课改下的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特点:教学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过程由专制走向民主,教学活动由预设性走向预设性与生成性的一体化。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不仅需要学校与教育相关部门的帮助,也需要教师自身积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 教学能力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a significant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 teaching goal is not single but pluralistic,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more and more democratic instead ofautocratic, and the teaching activity is the unity of presupposition and generation. All these put a challenge to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teaching methods, etc. Facing the challenge not only needs the help of the school and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s but also need teachers positive efforts to learn, only in this way can meet the challenge which brought b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浪潮涌动的背景下,新课改作为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一场教育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给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动脉。

要想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除了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最重要的还是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管培俊,2004)。”

1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活动的新认识

1.1 教学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往往被当成是一个认知性的存在,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过程就是其生命活动的全部。这样单一的目标往往导致教师与学生失去作为生命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多样性。造成了知识操控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搬运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的活动只有接收、归纳与储存教师所传递的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不只是一个认知体,更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教学不是简单的直接传递现存知识的过程,而是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生命的发展,才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叶澜等,1999)。

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都融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教学就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与搬运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树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

1.2 教学过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所谓教学的民主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个性、主体地位及其他方面全面尊重的状态、现象(王宪平,2006)。”与教学过程的民主化相对应的教学过程的专制性,在傳统课堂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一言堂。因此导致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不愿意听、听不懂。教师、标准答案、课本成为权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受到压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钟启泉等,2001)。”新课改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张探究性的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这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提出了挑战。

1.3 教学活动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一体化

教学是一门预设性与生成性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社会活动。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发展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现实情况对预定的教学活动计划进行调整与修改的过程。预设性的教学是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生成性的教学是尊重教师与学生生命和创造力的表现(姚炎昕和李晓军,2015)。

学生真正的参与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差异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自然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预设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如何应对?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便是当这些问题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时,教师将积极地引入其预设的轨道。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则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理念,更需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能力以使理论走向实践。

2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

2.1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挑战

教学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新课改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不再单单传递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去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操作性,教师只有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的训练和熏陶,才能很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因其方便快捷且承载的信息量大、内容新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并逐渐涌入教学领域。新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学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对于习惯粉笔、黑板加教鞭的教师来说,提高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使之与教学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2.2 新课改对教师教材选择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学活动由专制走向民主。教学大纲变成了原则性的课程标准,全国统一教材也被多种版本的教材所取代。在国家课程之外出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分科课程之外出了综合课程与研究课程。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的增加,教材和教参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教材的至高权威地位被削弱。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由此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搜集教学素材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课改下的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发广泛的教育资源,要有较强的信息搜集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并开发校本课程。

2.3 新课改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教材改革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国家课程、分科课程。新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以后增加了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在学科知识方面,现阶段教师大部分接收的是分科教学的基础教育,在大学阶段也是接受某一领域的学习。基础教育以综合课程的出现为标志,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这些课程,一个教师很难完成。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不能完全適应基础教育工作。新课改下的教师还要有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面和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除了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学科的内容。

其次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也受到了挑战。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生成。课堂由预设走向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生成性的课堂要求教师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真正互动民主的课堂。

3 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3.1 教学能力发展的自主路径

“自主”路径主要是指教师以自我为主导的路径,通过各种自发的方式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与其他教师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面对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并提高反思能力。教师首先要通过书籍或媒体学习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并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学科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有力保障,但要将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以满足教学之需。其次,教师要善于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知识与方法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真正做到从理论走向实践。再次,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和技巧,取长补短。最后,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将新课改提倡的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3.2 教学能力发展的他主路径

“他主”路径指的是由他人主导的,由教师之外的组织机构(一般指的是师范院校、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导者组织的培训。

除了教师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之外,学校与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首先,学校是“教师展现及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要将“课改的气氛造起来”。学校建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机制(王建军,2004),多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活力。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教学成绩,还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在教学改革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加以体现。学校还应该组织多种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例如公开课、听评课),使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其次,“将教师送出去,将专家请进来”。新课改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而大部分老师在课改之前只进行了短时间的集中培训。要让他们充分理解全新的理念并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与培训,正确认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并在培训中给与针对性的帮助,使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得以拓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将专家学者请进来,为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使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真正走进课堂,让广大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4):3.

[2]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182-184.

[3]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4):58.

[4]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姚炎昕,李晓军.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2015(1):23.

[6] 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06.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新课改教师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秋天在哪里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