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
2017-03-28吴博
吴博
[摘 要]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有序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合作学习;保障;根本;法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35-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很多教师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不仅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但仔细观察,在这火热的课堂氛围背后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合理分組是保障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教师所讲的范围之内,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合作学习这一学习形式的兴起,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看似议论纷纷、热闹非凡,实则效果不佳。如有的学生在闲聊;有的学生在玩自己的东西,等着别的同学操作完后抄录答案;还有的学生想着反正组长会代表全组汇报,所以自己不参与探究也可以……有的教师则一味地寻求课堂开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却不知这样的开放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研究,注意其结构的合理性,因为合理的分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保障。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每组的人数设定。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设置每组恰当的人数,人数太多,学生个人操作的机会少,导致有的学生只能看着别的同学操作,部分学生成为“闲人”,尤其是性格内向或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在教师不监管的情况下无所事事;人数太少,没有探究的氛围,个人观点太少,思考不全面,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二是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生人数均衡和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通过合理安排,教师重新编排座位,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优化搭配,尽量缩小每个小组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三是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时交换。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安排,让每人有不同的角色担当,有较多的机会体验每项工作的职责,这样学生便有新鲜感,积极参与活动,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有序安排是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怎么合作?教师对学习任务的布置一定要明确、细化,让每位学生清楚自己具体要做的事情,否则合作学习就变成学生聊天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活动内容,考虑活动的难度性和可操作性,将活动要求、程序、时间、注意事项等清楚准确地呈现给学生,有序安排。
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做好记录——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即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分析操作要求,思考操作方法;其次让学生边操作边思索,并与组内成员交流探讨,弥补、完善在操作中出现的不足;最后做好记录,整理材料,准备发言。同时,小组要根据组员特点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如选定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认真负责的同学为组长,选择字迹工整、书写速度快的同学为记录员,选择声音洪亮、发言积极、善于总结归纳的同学为汇报员。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团结互助,有效完成任务。
例如,教学“周长”一课时,在学生了解周长的定义后,教师要求学生尝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这时小组内的学生便开始合理分工,有的负责记录测量的数据,有的想办法测量,有的及时发现操作中的漏洞,纠正探究思路,最后汇报员将小组内的方法总结,其他组员给予补充。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位成员都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三、鼓励+习惯是法宝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发现以下现象: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喜欢独自活动;组内学生各做各的,不爱交流;有些学生不爱动脑筋,只等着其他同学告知探究结果……这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多给予学生帮助,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怕出错。
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合作中每个人要善于思考,各抒己见,可以质疑,但不能人与亦云,不然长此以往,只有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即组内成员交流时要先耐心倾听,再进行补充或纠正。(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合作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所以人人要参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总之,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