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文献综述

2017-03-28刘畅毛丽芹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城镇化

刘畅 毛丽芹

摘要: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提升时期,同时,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在扎实稳健推进。如何在实现高城镇化率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水平以及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这是关键问题。基于此,试图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演化进行详细梳理,着重总结分析二者之间双向互动关系,以期对优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协调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08

1引言

西蒙·库兹涅茨曾说随着国家的高度发展,产业结构会随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是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的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变,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带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者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可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也有很多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性研究。

2单向模式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

一种单向模式下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关系表述为:产业结构演进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发展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强调产业结构演进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H.B.Chenery(1980)研究发现,工业化过程即是产业结构变动过程,这是城市化现象的动因。库兹涅茨1989年指出产业的不同属性对城市化产生影响。后来大量研究将产业属性总结为:农业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持续支持。李铁立、李诚固(200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研究产业结构演进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并多方面研究城镇化的反馈。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需要也能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多内容。郭鸿懋(2004)认为应促进产业深加工,延长三次产业的产业链,奠定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升级是由生产型转化为服务型的过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李志翠等(2013)、徐慧敏(2014)均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是城市化水平提升的Granger原因,短期内应该合理有序的安排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乐观(2015)研究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化进程作用不明显。

另一种单向模式关系表述为: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该模式下城镇化的作用被关注和强调。Jacobs(1969)着重研究了城市化经济,认为城市的多样化有利于带来大量的创新与知识外溢。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集聚经济的效应,1986年帕顿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城市集聚的经济效应。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发展缺陷,比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体系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等。简新华(2007)比较全面地总结了长期滞后的城镇化的弊端,认为城市化能推动第二产业的升级,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关于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作用也有多角度的实际论证,韩峰,李玉双(2010)进行动态计量分析指出城市化综合水平对产业结构综合指数与就业结构综合指数在短期与长期均具有正向效应。牛婷等(2014)分别将“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化”与城市化构成“整体关系”与“优化关系”两层次模型,发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张璐,朱建文(2015)的定量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说明我国城市化与产业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作用。

3双向互动模式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

3.1互动机制研究

双向互动模式即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城镇以其集聚效应对工业持续增长起拉动作用,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要求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随着城镇化作用的发掘,国外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比如Krugman(1991)要素迁移驱动模型,Black and Henderson(1999)内生经济增长城市化模型,但是关注点集中在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后来Henderson根据城市化与人均GDP的数据深入研究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克鲁格曼虽然解释了企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内在机制,但是模型中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定义并不准确。Lucas(1988)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互动关系。同年Robert A.Carter从城市系统创新的视角研究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国外城市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从理论与实证角度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制关系。李培祥,李诚固(2003)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的演变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蔡玉倩等(2009)运用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证。蓝庆新(2013)通过Moran I散点图再次证明了二者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显示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强烈的空间冲击效应,能够显著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多淑杰(2013)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过快不利于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而城镇化质量提升对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具有积极作用。反过来,一些学者认为并非盲目追求更高的产业结构就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林志炳等(2015)认为产业结构升级阶段二内会对城镇化进程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各省市应视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比例。

3.2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既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二者互动关系是存在的,那么是否存在超前或滯后的问题,协调度就成为学者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国学者在这面的研究取得颇多成果。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只有当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时,才能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姚士谋,汤茂林早在1999年就指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规划布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冯尚春(2005)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主张走将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彭永樟,陶长琪(2015)刻画产、城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短期内产业结构升级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在中长期会产生“反哺效应”,所以,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张卫国等(2016)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包容性城镇化更注重于城镇化综合质量的提升,以实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为目标。

3.3与特定产业的关系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就业,基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强大吸纳作用,大部分研究落在城镇化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上。Muhammad Shahbaz(2012)等检验了金融业发展对促进工业化、刺激消费有积极的作用,进而说明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都沁军(2005)、王建军(2006)均认为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会发生变化,丛海彬(2007)认为城市化的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要强于第二产业。随后的实证研究也说明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成为主导产业。陈立俊、王克强(2010)通过用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通过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不现实,目前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吴雨佳,马广奇(2015)运用VAR模型分析表明城镇化、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尤其在滞后一期时,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4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阅读发现,当前学者对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通过对二者动态关系的测算,也发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随着城镇化率日益提高,如何优化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互动协调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應该是当期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二,很多研究偏重于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对于城镇化的技术创新、知识人才外溢等反馈分析还不够全面。

第三,二者互动关系研究中,不仅包括“物”的城镇化,势必涉及“人”的城镇化,真正以人口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Chenery,Hollis B.Interactions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Exports[J].The American Economist,1980.

[2]Lucas 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3]牛婷,李斌,任保平.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9395.

[4]蓝庆新,陈超凡.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财经研究,2013,(12):5771.

[5]张卫国,黄晓兰,郑月龙等.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2834.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城镇化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